注册

浙大教授盘和林:未来NFT或元宇宙,会出现万亿市值以上的企业

目前学界或者业界对元宇宙都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我个人认为元宇宙是虚拟世界向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延伸、一种融合联通, 元宇宙实际上是将虚拟世界的体验改善:让虚拟世界能够做到现实世界中的事情,比如工作、生活,以前我们要开车奔赴目的地,我们现在可以在元宇宙上实现,以前工厂上班单调乏味,现在我们改造成元宇宙,可能就会不一样。

但元宇宙和以前我们所说的虚拟世界还是有区别的。元宇宙有几个基本概念,比如它有经济系统、用户创作等。简单地说,原来的虚拟世界是一个跟现实世界有很多脱节的地方,元宇宙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在现实世界当中有一个人,在虚拟世界也有一个人。元宇宙目前最需要改善的就是我们的感官体验。现在的虚拟世界可能只有视觉感受。在真正的元宇宙中,感官、嗅觉这些都要和现实无限接近和逼真。

单一从VR和AR技术限制的角度来看,目前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大都认为,元宇宙至少要到2040年以后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现在无非就是现实增强(VR)可能比原来的体验更高,甚至加入了一些互动元素而已,和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元宇宙中的场景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过,我个人是技术乐观派,有可能在各种资本的催化下,或许科技进步的脚步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我们也可能在2040年之前就能够感受到元宇宙实质性的进步。

从根本上来说,互联网平台不能提供所有的内容,需要所有的用户参与内容的制作,否则这个元宇宙可能就是寡淡的单线游戏。所以元宇宙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用户参与,内容创作这一块可能是年轻人参与的部分。未来人们不再满足物质消费,而是千金难买我乐意,未来搞怪的包括个性化的艺术作品、道具、虚拟偶像,很可能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变现渠道。只要有自己生产的内容,且能够满足一些爱好者的偏好,就有可能抓住意想不到的变现机会。

我个人认为NFT或者元宇宙,起码要出几家万亿市值以上的头部企业,这个我坚信一定会出现的,其实我们现在都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的雏形,能看到呼之欲出的样子。比如,现在开或还是多高端的论坛,一定要有在线视频支持,以前很少有嘉宾在线发言,现在几乎很多的会议与论坛都有视频嘉宾发言,这种体验效果已经非常好了。未来随着5G或者6G带宽实现高速、低时延,在线未必能够实现连嗅觉都能传递,但一定会很大程度增强用户体验,从而促进线下产业的效率,拓展线下产业的边界,因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带来的效率转换成伟大公司或产业,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虽然现在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元宇宙会让人沉迷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逃避现实,甚至有人认为影响到生育。尽管虚拟空间确实会让人沉迷,但我不完全赞同就是洪水猛兽。

沉迷于虚拟世界,可不影响男女接触了吗?但实际上持持观点的人不了解Z世代,1995-2010年出生的这批年轻人,你就正常让他们接触,他们现实世界的社交圈子也是很窄,那时候还是独生子女,又整日电子产品相伴,天天猫在互联网,你让他们怎么找到彼此?所以,才会有很多网络上的婚恋网站,社交网站,去撮合。所以,这完全是一个杞人忧天,互联网也好,元宇宙也好,其核心是连接,而不是断开,连接就包括社交,有了社交接触,婚姻反而更好实现。如今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社交媒体没有为社交增加可信度,存在虚伪包装,如果减少这些虚伪包装,网络红娘效果一定比现实红娘效果要好。元宇宙时代是多元文化时代,这个时代又多年轻人以部落状态在一起社交,比如国潮、国风、二次元。相同爱好的年轻人在一起,当然有更多交集,也更容易走向婚姻,不是吗?

我认为,元宇宙和现实不能说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弥补。即使不考虑疫情的场景,假如像今天为了做一场直播和节目,往返于广州和北京的航班上,我们的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原来,我们之所以没有像今天的这么线上会议或直播,很大程度上是是因为数字技术限制,当然还有用户习惯,而今天5G等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疫情的用户习惯培育,才显得那么理所应当。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今天的直播很难有真正坐着面对面聊天的效果,不过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交流需要,其便捷性已经超过了小微不好体验。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憧憬未来,随着通信网络传递实现低时延与增强带宽,即网速提升,未来直播等在线视频实际上是能够做到更接近真实的,这完全可以期待的。未来,我们可以在元宇宙中实现更多学习、生活、工作的场景。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产业的大发展。为什么我说有万亿级别的企业呢?就拿服装产业来说吧,现在虽然也可以在网购服装,但颜色、尺寸等体验,离现实效果总是有不小的差异,影响了用户体验和消费欲望。如果互联网、VR、AR等数字技术能够接近到95%甚至更高,很可能对服装产业的商业模式产生颠覆性改变,也许我们以后逛服装店,就看不到实体衣服了,而是在元宇宙中试衣服后,工厂就快递过来了。实际上,类似这种个性化制已经发生在我们现实当中,只不过目前的数字技术还影响消费体验而已,未来在元宇宙中无限接近现实世界的体验。我们可以试想,类似服装的很多传统产业,都可能在用户体验、改善供需匹配、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其带来的巨大价值或整个产业生产效率提升,那将是以万亿为单位的。

有人问,什么东西是非得在元宇宙里做不可的,就是这个东西我只能在元宇宙里做,在别的地方做就不行?比如我必须在现实世界里买房,但元宇宙毕竟是虚拟空间,在元宇宙买房可有可无,那它能成为一门生意吗?

实际上,生意有好多种,一个是经济价值,一个是情感价值,还有完全个性化的个人价值,这些价值产生支付都可以视为生意,因此,未必就是房子才是刚需。也就是说,可能我们这一代人永远搞不懂那些玩游戏的人,为什么在游戏里面可以大把地花钱去买一些工具。人是有多种复杂需求的,除了我们常规理解的食物、衣着是刚需,慢慢地娱乐、社交实际上也是一些人的刚需。

并不是说必须在元宇宙里实现的,才会有客户,才会有购买力。像用户创作或者参与内容变现,体验价值可能才是元宇宙里的“刚需”。类似现在的抖音,你看到有很多“非常无聊”的视频也有惊人的点击量,那么刷抖音是不是一种“刚需”呢?还有元宇宙中的虚拟人也是一个产业,已经人格化的虚拟人,背后有一些系列的社会及经济属性。也许,我们在元宇宙中有一个我们一模一样的虚拟人也是一种“刚需”呢。补充说明一下前面说到的元宇宙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这个问题,原来的虚拟世界里没有人格化的虚拟人,这也是元宇宙与此前的虚拟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比如元宇宙已经出现了性骚扰案,那就是已经把它人格化了。而虚拟世界就没有人格化问题。

也就是说,在元宇宙中,我们不能按常规理解只有吃饭、睡觉这一类的是刚需。娱乐化或者线上会议在有些地方就是刚需。在美国已经出现了元宇宙的毕业典礼,国内也有大型元宇宙会议,如果由于距离无法在线下实现的时候,它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刚需。数字技术改变着我们当下的经济社会,元宇宙就带有“社会性”和“经济性”。

回到今天的主题上来,靠元宇宙发财现实吗?现在元宇宙这么火,这也是大家现在都很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短时间内肯定不会,至少绝大多数人无法靠元宇宙发财,而且即使在未来,元宇宙是多数人参与的游戏,但只会是少数人的发财游戏。很简单,现在你参与不进去, NFT的门槛和风险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玩的,打个比方,抖音的视频高流量毕竟是少数。因此,元宇宙可能是我们参与的理想世界和美好家园,那里可以摆脱现实世界诸多的“痛苦”,或许有很多精神财富,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够赢得货币财富。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专家也没有讲出一个关于元宇宙的所以然,或者成熟的商业模式。元宇宙怎么能够成为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创富工具呢?不排除有些人敢于玩NFT的,可能赢得了一笔财富,但这占人群中的比重是非常小的。

假如非得要说创富,如果未来元宇宙普及,年轻人怎么在元宇宙中赚到第一桶金?个人的看法,依然是制造内容,而不是倒卖内容。元宇宙的一大特征是数字资产确权,利用NFT缔造了经济系统,由于元宇宙元素很多,互联网平台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内容和服务,此时元宇宙需要什么?需要所有用户参与制造内容,否则这个元宇宙就是寡淡的单线游戏,元宇宙时代要开放游戏和用户参与。所以元宇宙要用户来创造内容。此时包括虚拟偶像、道具装备、个性化艺术涂鸦等等,都是一个很好的变现渠道,不需要你多优秀,要你做出来的东西,有足够多的爱好者,所谓千金难买我乐意,千金难买我喜欢。搞怪、鬼畜、赛博朋克、意识流,都没关系,只要符合一部分人的审美喜好就能够实现变现。所以,年轻人要在3D建模、剪辑、设计、区块链NFT、AI上去学习。

而在当下,元宇宙的概念是从华尔街讲故事讲出来的,目前第一波还是资本玩的游戏,无论是从游戏也好、还是社交也好,第一波人可能把握一定的财富机会,但终归是少数人。

我认为,现在元宇宙的样子,只是人类依据过去互联网技术与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互联网世界的美好想象而折射到今天的一个产物,但未来会长成什么样子,甚至用什么名词更合适,现在都是不确定的。从既往互联网发展的经验来看,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很可能是盲人摸象式的,我们今天认为元宇宙的一些特征,未必就是未来真正的样子。但是人类还是要靠想象去谋划。就像人类研究未来学一样,我们对未来数字世界也要有想象力,无论叫第三代互联网也好,还是第四代互联网也好,人类都需要有一个憧憬,或者有一个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去调试。这绝不仅仅是资本讲故事的需要,人类世界因为想象而变得更加美好。

目前来看,元宇宙很多商业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当然,元宇宙即便在当下也是能够实实在在促进产业的,例如VR和AR技术及相关产业,还有社交、游戏应用场景是比较确定的,这些行业已经分享到元宇宙的“想象力红利”。至于炒房和NFT,都是风险泡沫非常大的,例如元宇宙房地产,我们没办法在元宇宙里面住,肉身还得寄放在高房价和拥堵的城市森林之中。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说数字藏品、NFT,现在只讲一个独特性、稀缺性,不讲其中的价值,可能存在很大问题。我们知道,商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一定要跟价值关联起来,比如小孩子画了一幅画,它非常有独特性、稀缺性,因为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画了这一幅,但是它不一定产生艺术价值。现在,国内外都有这种情况,一种毫无艺术价值的NFT被拍出了天价,这就是泡沫。

目前很多的数字藏品过于追求稀缺性。其实,稀缺性往往是很容易获得的,比如我今天随便乱写几个字、乱画几笔也是有稀缺性,但它不一定代表有价值。当然,应该说泡沫未必都是坏事,就像啤酒的泡沫,产业也相类似,一个新兴产业就是要靠泡沫想象或者实践往前走的。泡沫下面才是甘美的啤酒。

泡沫破裂往往才会沉淀出新的产业。遥想当年互联网撕杀也是异常惨烈,几次波及全世界的互联网泡沫之后才有今天的互联网产业,那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最后起来那么几个互联网巨头,但背后参与竞争的可能是成千上万个互联网企业,没有一个产业是风轻云淡就起来的,都是异常的市场搏杀。元宇宙赛道也会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一再主张,哪怕是投资,哪怕是故事,都交给市场去选择,每一个市场的形成都是残酷的。市场的成熟发展,没有这些 “万骨枯”就没有“一将功成”。当然,这种容忍度也是要设置底线的,就是自愿参与原则,即市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同时还要考虑参与者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对一些没有多少风险识别能力、低承受能力的人要进行规劝、规避,甚至设置行政法规的规制,比如NFT就不能让跳广场舞的大妈来参与了,未来需要形成一系列的参与规则。

现在很多元宇宙或者NFT被导入到一些传销的概念里去了,这些人实际上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从风险承受能力都是很弱的,市场对这一类参与者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一些规则,我们要考虑弱势群体的一些福利和承受能力。其他的还是要鼓励,比如资本的参与,哪怕资本最终“血流成河”也是体现“市场风险与利润并存”的理念的,我认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代价,不能因为代价就裹足不前。

主张“破坏性创新”的创新之父熊比特曾经说过,企业及企业家就像旅鼠一样,一只只义无反顾地向着大海奔赴死亡之旅,用“旅鼠”来形容企业及企业家其实十分形象、生动,也让我非常感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及企业家向“死”而生,才让经济社会生生不息!每一个产业中的企业及人,未尝不都是“旅鼠”,我们的互联网产业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元宇宙产业的形成过程中未尝不是如此。

在这个过程当中,谁能够更准确地找准用户的需求,谁就更容易在残酷的市场中胜出。另外就是一定要符合社会的基本价值和规则,否则的话你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市值,最后会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如果你不符合社会的价值、逻辑和伦理的一些商业模式,最终还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例子在当前的现实中并不鲜见。

在抓住需求的时候,一定要去考虑多方相关利益者的约束条件。如果一种商业模式一再利用成瘾机制,导致用户人性扭曲,或者是社会价值的扭曲,这个商业模式哪怕再有用户支付率,再多忠实消费者,并不代表它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商业模式。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值得元宇宙产业值得思考的。

因此,元宇宙发展可能还是要立足于实现价值、满足需求的维度来促进我们的产业效率提升。如果是符合客户及社会价值需求的,我们就可以大胆去尝试。我认为,国内发展元宇宙产业也应该是这样的,把边界约束好,当然产业的边界未必很清晰,但价值的边界不能出偏差,其他的还是要鼓励去发展,发展成什么样子,还是要予以审慎包容监管心态,来对待元宇宙的发展。女大十八变,元宇宙还是刚刚出生的女婴,未来长成什么样子,我们还不知道,但我完全有理由去憧憬是一个曼妙少女。这不是空想,毕竟我们前面说了,元宇宙是人们基于过去互联网发展现实与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而形成的,并非异想天开的空想。

接下来,谈谈同样热门的碳中和与个人碳账户话题。

我认为,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未来有两件事情是非常确定的:第一是数字化,其中包括产业数字化,就是现实世界往数字走,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也包括元宇宙,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深度融合。我在我即将出版的《从AIoT到元宇宙:关键技术、产业图景与投资机遇》(暂定名)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场景,期待AIoT与元宇宙相向而行,说的也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相向而行。第二个是碳中和,这事关人类生存空间。关于碳中和,我先说一个观点,环境经济学认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污染不应该被视为一种需要规制的环境污染。比如举行一场篝火晚会,篝火会带来一定的碳排放,但不能因为影响环境就禁止篝火晚会。

本质上来说,碳中和也好,元宇宙也好,核心还是依赖技术进步,而不是简单的规制。比如,按照以前能源悲观主义者的观点,石油早消耗殆尽了。而后来,石油开发技术进步,页岩气开发,包括现在的风能和光伏的利用,未来的能源是否枯竭依然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元宇宙所需要的算力资源也是同理,我们还是要通过技术去实现。

普通人如何参与开展碳中和呢?我认为,普通人只要按照规矩办事,顺着政策指导的方向,从需求出发,不过度浪费,就是对碳中和最好的支持。比如新能源车,你和老百姓说很多道理,说锂电动车节能环保,碳排放少,这些都可能无法触及灵魂。但近年来锂电池车大卖,原因很简单,锂电池动力车成本比汽油车低,不仅仅是制造成本,还有使用成本,维护成本,保养成本。老百姓一算账就明白了,。当然除了性价比高,当前充电桩设施也普及了,所以消费行为就导向了锂电池汽车。但反过来说,现在氢能汽车就不是很好推,原因很简单,氢能的运输成本太高,因为体积大,密度低,所以加氢站多不起来,成本太高。这个时候个人的观点,就是在氢能运输问题解决之前,我们也不能因为要碳中和而去大面积推广氢能汽车。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碳中和就是根据你的需要,算好经济账,不要浪费。你普通家庭在耗能上实现经济了,省钱了,那么这个世界的碳排放自然就少了。

其实,作为我经济学者,更关注碳中和的产业问题,而不是个人减碳行为。我认为,“双碳”目标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政治承诺,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的体现。但未来真正的竞争不是在于碳中和,而是在于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于碳关税。碳关税可能是一个贸易竞争的核心焦点,这一块如何争取,可能比我们关注个人碳账户更有价值,至少更迫切。无论是产业视角的碳足迹,还是个体行为的个人碳账户,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底层数据以及宏观产业层面去解决“双碳”问题。当然,我不是说个人碳账户不重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多数人的自觉绿色环保的行为,可能会给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变化。不过,我更关注碳足迹、碳关税所带来的产业竞争,这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就业、收入等切身福利。

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来说,第一个就是对高能耗的产业进行一定的测算。

第二个角度是产业竞争。无论怎么样,未来都不可能实现地球村,总是会有竞争的。现在的竞争,不会是战争的竞争,虽然也有俄乌冲突,更多是产业的竞争,本质上还是要回归到产业和企业效率上竞争,一个国家的产业效率越高,企业的竞争力越强,你在世界上获取的经济效益份额可能就越大。

因此,中国还是要去关注那些外向型即国际贸易高度相关的产业,一定想办法把这些产业的碳足迹核算好,不用说领先于全球,起码要同步欧美可能采取贸易壁垒的产业先扎扎实实做起来,否则欧美做出一整套、有说服力的碳足迹数据来,我们未来就会在产业上吃亏,他们必然高举碳关税来打击我们的产业,设置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产业看起来离我们普通老百姓很远,但事实上这几年的产业转移,包括企业的竞争,事实上已经关系到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

还是那句话,说一尺不如干一寸。我们对碳足迹也好,或者对元宇宙也好,不能停留在想象中的好处和坏处,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实现它,要往前迈一步。国家前段时间已经出台了要进行碳核查,建立县一级的碳核查机制的文件。我觉得,当前最迫切的,除了宏观层面,还是要往产业上靠,尤其是会受到影响的外贸型产业。
来源:
mp.weixin.qq.com/s/4azKexPbPlfqVmsLErp2QA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