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FAQ

环信FAQ

集成常见问题及答案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10年程序员,想对新人说什么?

前言 最近知乎上,有一位大佬邀请我回答下面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我百感交集,感触颇多。在我是新人时,如果有前辈能够指导方向一下,分享一些踩坑经历,或许会让我少走很多弯路,节省更多的学习的成本。 这篇文章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给新人总结了25条建议,希望对你会有...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知乎上,有一位大佬邀请我回答下面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我百感交集,感触颇多。图片在我是新人时,如果有前辈能够指导方向一下,分享一些踩坑经历,或许会让我少走很多弯路,节省更多的学习的成本。


这篇文章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给新人总结了25条建议,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1.写好注释


很多小伙伴不愿意给代码写注释,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 开发时间太短了,没时间写注释。

  2. 《重构》那本书说代码即注释。


我在开发的前面几年也不喜欢写注释,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但后来发现,有些两年之前的代码,业务逻辑都忘了,有些代码自己都看不懂。特别是有部分非常复杂的逻辑和算法,需要重新花很多时间才能看明白,可以说自己把自己坑了。


没有注释的代码,不便于维护。


因此强烈建议大家给代码写注释。


但注释也不是越多越好,注释多了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增加了维护成本,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我们要写好注释,但不能太啰嗦,要给关键或者核心的代码增加注释。我们可以写某个方法是做什么的,主要步骤是什么,给算法写个demo示例等。


这样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再去看这段代码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上手。


2.多写单元测试


我看过身边很多大佬写代码有个好习惯,比如新写了某个Util工具类,他们会同时在test目录下,给该工具类编写一些单元测试代码。


很多小伙伴觉得写单元测试是浪费时间,没有这个必要。


假如你想重构某个工具类,但由于这个工具类有很多逻辑,要把这些逻辑重新测试一遍,要花费不少时间。


于是,你产生了放弃重构的想法。


但如果你之前给该工具类编写了完整的单元测试,重构完成之后,重新执行一下之前的单元测试,就知道重构的结果是否满足预期,这样能够减少很多的测试时间。


多写单元测试对开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有助于提升代码质量。


即使因为当初开发时间比较紧,没时间写单元测试,也建议在后面空闲的时间内,把单元测试补上。


3.主动重构自己的烂代码


好的代码不是一下子就能写成的,需要不断地重构,修复发现的bug。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会,看自己1年之前写的代码,简直不忍直视。


这说明你对业务或者技术的理解,比之前更深入了,认知水平有一定的提升。


如果有机会,建议你主动重构一下自己的烂代码。把重复的代码,抽取成公共方法。有些参数名称,或者方法名称当时没有取好的,可以及时修改一下。对于逻辑不清晰的代码,重新梳理一下业务逻辑。看看代码中能不能引入一些设计模式,让代码变得更优雅等等。


通过代码重构的过程,以自我为驱动,能够不断提升我们编写代码的水平。


4.代码review很重要


有些公司在系统上线之前,会组织一次代码评审,一起review一下这个迭代要上线的一些代码。


通过相互的代码review,可以发现一些代码的漏洞,不好的写法,发现自己写代码的坏毛病,让自己能够快速提升。


当然如果你们公司没有建立代码的相互review机制,也没关系。


可以后面可以多自己review自己的代码。


5.多用explain查看执行计划


我们在写完查询SQL语句之后,有个好习惯是用explain关键字查看一下该SQL语句有没有走索引


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表,走了索引和没有走索引,SQL语句的执行时间可能会相差上百倍。


我之前亲身经历过这种差距。


因此建议大家多用explain查看SQL语句的执行计划。


关于explain关键字的用法,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explain | 索引优化的这把绝世好剑,你真的会用吗?》,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6.上线前整理checklist


在系统上线之前,一定要整理上线的清单,即我们说的:checklist


系统上线有可能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涉及的东西可能会比较多。


假如服务A依赖服务B,服务B又依赖服务C。这样的话,服务发版的顺序是:CBA,如果顺序不对,可能会出现问题。


有时候新功能上线时,需要提前执行sql脚本初始化数据,否则新功能有问题。


要先配置定时任务。


上线之前,要在apollo中增加一些配置。


上线完成之后,需要增加相应的菜单,给指定用户或者角色分配权限。


等等。


系统上线,整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事情,我们需要将这些事情记录到checklist当中,避免踩坑。


7.写好接口文档


接口文档对接口提供者,和接口调用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如果你没有接口文档,别人咋知道你接口的地址是什么,接口参数是什么,请求方式时什么,接口多个参数分别代码什么含义,返回值有哪些字段等等。


他们不知道,必定会多次问你,无形当中,增加了很多沟通的成本。


如果你的接口文档写的不好,写得别人看不懂,接口文档有很多错误,比如:输入参数的枚举值,跟实际情况不一样。


这样不光把自己坑了,也会把别人坑惨。


因此,写接口文档一定要写好,尽量不要马马虎虎应付差事。


如果对写接口文档比较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瞧瞧别人家的API接口,那叫一个优雅》,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8.接口要提前评估请求量


我们在设计接口的时候,要跟业务方或者产品经理确认一下请求量。


假如你的接口只能承受100qps,但实际上产生了1000qps。


这样你的接口,很有可能会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而直接挂掉。


我们需要对接口做压力测试,预估接口的请求量,需要部署多少个服务器节点。


压力测试的话,可以用jmeter、loadRunner等工具。


此外,还需要对接口做限流,防止别人恶意调用你的接口,导致服务器压力过大。


限流的话,可以基于用户id、ip地址、接口地址等多个维度同时做限制。


可以在nginx层,或者网关层做限流。


9.接口要做幂等性设计


我们在设计接口时,一定要考虑并发调用的情况。


比如:用户在前端页面,非常快的点击了两次保存按钮,这样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调用你两次接口。


如果不做幂等性设计,在数据库中可能会产生两条重复的数据。


还有一种情况时,业务方调用你这边的接口,该接口发生了超时,它有自动重试机制,也可能会让你这边产生重复的数据。


因此,在做接口设计时,要做幂等设计。


当然幂等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高并发下如何保证接口的幂等性?》。


如果接口并发量不太大,推荐大家使用在表中加唯一索引的方案,更加简单。


10.接口参数有调整一定要慎重


有时候我们提供的接口,需要调整参数。


比如:新增加了一个参数,或者参数类型从int改成String,或者参数名称有status改成auditStatus,参数由单个id改成批量的idList等等。


建议涉及到接口参数修改一定要慎重。


修改接口参数之前,一定要先评估调用端和影响范围,不要自己偷偷修改。如果出问题了,调用方后面肯定要骂娘。


我们在做接口参数调整时,要做一些兼容性的考虑。


其实删除参数和修改参数名称是一个问题,都会导致那个参数接收不到数据。


因此,尽量避免删除参数和修改参数名。


对于修改参数名称的情况,我们可以增加一个新参数,来接收数据,老的数据还是保留,代码中做兼容处理。


11.调用第三方接口要加失败重试


我们在调用第三方接口时,由于存在远程调用,可能会出现接口超时的问题。


如果接口超时了,你不知道是执行成功,还是执行失败了。


这时你可以增加自动重试机制


接口超时会抛一个connection_timeout或者read_timeout的异常,你可以捕获这个异常,用一个while循环自动重试3次。


这样就能尽可能减少调用第三方接口失败的情况。


当然调用第三方接口还有很多其他的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我调用第三方接口遇到的13大坑》,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12.处理线上数据前,要先备份数据


有时候,线上数据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修复数据,但涉及的数据有点多。


这时建议在处理线上数据前,一定要先备份数据


备份数据非常简单,可以执行以下sql:


create table order_2022121819 like `order`;
insert into order_2022121819 select * from `order`;

数据备份之后,万一后面哪天数据处理错了,我们可以直接从备份表中还原数据,防止悲剧的产生。


13.不要轻易删除线上字段


不要轻易删除线上字段,至少我们公司是这样规定的。


如果你删除了某个线上字段,但是该字段引用的代码没有删除干净,可能会导致代码出现异常。


假设开发人员已经把程序改成不使用删除字段了,接下来如何部署呢?


如果先把程序部署好了,还没来得及删除数据库相关表字段。


当有insert请求时,由于数据库中该字段是必填的,会报必填字段不能为空的异常。


如果先把数据库中相关表字段删了,程序还没来得及发。这时所有涉及该删除字段的增删改查,都会报字段不存在的异常。


所以,线上环境字段不要轻易删除。


14.要合理设置字段类型和长度


我们在设计表的时候,要给相关字段设置合理的字段类型和长度。


如果字段类型和长度不够,有些数据可能会保存失败。


如果字段类型和长度太大了,又会浪费存储空间。


我们在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以下原则可以参考一下:



  • 尽可能选择占用存储空间小的字段类型,在满足正常业务需求的情况下,从小到大,往上选。

  • 如果字符串长度固定,或者差别不大,可以选择char类型。如果字符串长度差别较大,可以选择varchar类型。

  • 是否字段,可以选择bit类型。

  • 枚举字段,可以选择tinyint类型。

  • 主键字段,可以选择bigint类型。

  • 金额字段,可以选择decimal类型。

  • 时间字段,可以选择timestamp或datetime类型。


15.避免一次性查询太多数据


我们在设计接口,或者调用别人接口的时候,都要避免一次性查询太多数据。


一次性查询太多的数据,可能会导致查询耗时很长,更加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系统出现OOM的问题。


我们之前调用第三方,查询一天的指标数据,该接口经常出现超时问题。


在做excel导出时,如果一次性查询出所有的数据,导出到excel文件中,可能会导致系统出现OOM问题。


因此我们的接口要做分页设计


如果是调用第三方的接口批量查询接口,尽量分批调用,不要一次性根据id集合查询所有数据。


如果调用第三方批量查询接口,对性能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可以分批之后,用多线程调用接口,最后汇总返回数据。


16.多线程不一定比单线程快


很多小伙伴有一个误解,认为使用了多线程一定比使用单线程快。


其实要看使用场景。


如果你的业务逻辑是一个耗时的操作,比如:远程调用接口,或者磁盘IO操作,这种使用多线程比单线程要快一些。


但如果你的业务逻辑非常简单,在一个循环中打印数据,这时候,使用单线程可能会更快一些。


因为使用多线程,会引入额外的消耗,比如:创建新线程的耗时,抢占CPU资源时线程上下文需要不断切换,这个切换过程是有一定的时间损耗的。


因此,多线程不一定比单线程快。我们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决定是使用单线程,还是使用多线程。


17.注意事务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的代码为了保证数据库多张表保存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需要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的声明式事务,或者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的编程式事务。


加入事务之后,如果A,B,C三张表同时保存数据,要么一起成功,要么一起失败。


不会出现数据保存一半的情况,比如:表A保存成功了,但表B和C保存失败了。


这种情况数据会直接回滚,A,B,C三张表的数据都会同时保存失败。


如果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的声明式事务,可能会出现事务失效的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聊聊spring事务失效的12种场景,太坑了》。


建议优先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的编程式事务的方式创建事务。


此外,引入事务还会带来大事务问题,可能会导致接口超时,或者出现数据库死锁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优化代码,尽量避免大事务的问题,因为它有许多危害。关于大事务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让人头痛的大事务问题到底要如何解决?》,里面有详情介绍。


18.小数容易丢失精度


不知道你在使用小数时,有没有踩过坑,一些运算导致小数丢失了精度。


如果你在项目中使用了float或者double类型的数据,用他们参与计算,极可能会出现精度丢失问题。


使用Double时可能会有这种场景:


double amount1 = 0.02;
double amount2 = 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 - amount1);

正常情况下预计amount2 - amount1应该等于0.01


但是执行结果,却为:


0.009999999999999998

实际结果小于预计结果。


Double类型的两个参数相减会转换成二进制,因为Double有效位数为16位这就会出现存储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误差。


因此,在做小数运算时,更推荐大家使用BigDecimal,避免精度的丢失。


但如果在使用BigDecimal时,使用不当,也会丢失精度。



BigDecimal amount1 = new BigDecimal(0.02);
BigDecimal amount2 = new BigDecimal(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subtract(amount1));

这个例子中定义了两个BigDecimal类型参数,使用构造函数初始化数据,然后打印两个参数相减后的值。


结果:


0.0099999999999999984734433411404097569175064563751220703125

使用BigDecimal的构造函数创建BigDecimal,也会导致精度丢失。


如果如何避免精度丢失呢?


BigDecimal amount1 = BigDecimal.valueOf(0.02);
BigDecimal amount2 = BigDecimal.valueOf(0.03);
System.out.println(amount2.subtract(amount1));

使用BigDecimal.valueOf方法初始化BigDecimal类型参数,能保证精度不丢失。


19.优先使用批量操作


有些小伙伴可能写过这样的代码,在一个for循环中,一个个调用远程接口,或者执行数据库的update操作。


其实,这样是比较消耗性能的。


我们尽可能将在一个循环中多次的单个操作,改成一次的批量操作,这样会将代码的性能提升不少。


例如:


for(User user : userList) {
   userMapper.update(user);
}

改成:


userMapper.updateForBatch(userList);

20.synchronized其实用的不多


我们在面试中当中,经常会被面试官问到synchronized加锁的考题。


说实话,synchronized的锁升级过程,还是有点复杂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synchronized加锁的机会不多。


synchronized更适合于单机环境,可以保证一个服务器节点上,多个线程访问公共资源时,只有一个线程能够拿到那把锁,其他的线程都需要等待。


但实际上我们的系统,大部分是处于分布式环境当中的。


为了保证服务的稳定性,我们一般会把系统部署到两个以上的服务器节点上。


后面哪一天有个服务器节点挂了,系统也能在另外一个服务器节点上正常运行。


当然也能会出现,一个服务器节点扛不住用户请求压力,也挂掉的情况。


这种情况,应该提前部署3个服务节点。


此外,即使只有一个服务器节点,但如果你有api和job两个服务,都会修改某张表的数据。


这时使用synchronized加锁也会有问题。


因此,在工作中更多的是使用分布式锁


目前比较主流的分布式锁有:



  1. 数据库悲观锁。

  2. 基于时间戳或者版本号的乐观锁。

  3. 使用redis的分布式锁。

  4. 使用zookeeper的分布式锁。


其实这些方案都有一些使用场景。


目前使用更多的是redis分布式锁。


当然使用redis分布式锁也很容易踩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聊聊redis分布式锁的8大坑》,里面有详细介绍。


21.异步思想很重要


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接口的性能优化,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化手段是:异步


如果我们的某个保存数据的API接口中的业务逻辑非常复杂,经常出现超时问题。


现在让你优化该怎么优化呢?


先从索引,sql语句优化。


这些优化之后,效果不太明显。


这时该怎么办呢?


这就可以使用异步思想来优化了。


如果该接口的实时性要求不高,我们可以用一张表保存用户数据,然后使用job或者mq,这种异步的方式,读取该表的数据,做业务逻辑处理。


如果该接口对实效性要求有点高,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接口的业务逻辑,看看哪些是核心逻辑,哪些是非核心逻辑。


对于核心逻辑,可以在接口中同步执行。


对于非核心逻辑,可以使用job或者mq这种异步的方式处理。


22.Git提交代码要有好习惯


有些小伙伴,不太习惯在Git上提交代码。


非常勤劳的使用idea,写了一天的代码,最后下班前,准备提交代码的时候,电脑突然死机了。


会让你欲哭无泪。


用Git提交代码有个好习惯是:多次提交。


避免一次性提交太多代码的情况。


这样可以减少代码丢失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如果多个人协同开发,别人能够尽早获取你最新的代码,可以尽可能减少代码的冲突。


假如你开发一天的代码准备去提交的时候,发现你的部分代码,别人也改过了,产生了大量的冲突。


解决冲突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


如果你能够多次提交代码,可能会及时获取别人最新的代码,减少代码冲突的发生。因为每次push代码之前,Git会先检查一下,代码有没有更新,如果有更新,需要你先pull一下最新的代码。


此外,使用Git提交代码的时候,一定要写好注释,提交的代码实现了什么功能,或者修复了什么bug。


如果有条件的话,每次提交时在注释中可以带上jira任务的id,这样后面方便统计工作量。


23.善用开源的工具类


我们一定要多熟悉一下开源的工具类,真的可以帮我们提升开发效率,避免在工作中重复造轮子。


目前业界使用比较多的工具包有:apache的common,google的guava和国内几个大佬些hutool。


比如将一个大集合的数据,按每500条数据,分成多个小集合。


这个需求如果要你自己实现,需要巴拉巴拉写一堆代码。


但如果使用google的guava包,可以非常轻松的使用:


List<Integer> list = Lists.newArrayList(12345);
List<List<Integer>> partitionList = Lists.partition(list, 2);
System.out.println(partitionList);

如果你对更多的第三方工具类比较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吐血推荐17个提升开发效率的“轮子”》。


24.培养写技术博客的好习惯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学完了之后,非常容易忘记。


往往学到后面,把前面的忘记了。


回头温习前面的,又把后面的忘记了。


因此,建议大家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写技术博客的方式,来记笔记,不仅可以给学到的知识点加深印象,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此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都可以沉淀到技术博客中。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下次犯相同的错误。


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别人少走弯路。


而且,在面试中如果你的简历中写了技术博客地址,是有一定的加分的。


因此建议大家培养些技术博客的习惯。


25.多阅读优秀源码


建议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多阅读JDK、Spring、Mybatis的源码。


通过阅读源码,可以真正的了解某个技术的底层原理是什么,这些开源项目有哪些好的设计思想,有哪些巧妙的编码技巧,使用了哪些优秀的设计模式,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


当然阅读源码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源码代码量很多,继承关系很复杂,使用了很多设计模式,一眼根本看不明白。


对于这类不太容易读懂的源码,我们不要一口吃一个胖子。


要先找一个切入点,不断深入,由点及面的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debug的方式阅读源码。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idea工具,自动生成类的继承关系,辅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代码逻辑。


我们可以一边读源码,一边画流程图,可以更好的加深印象。


当然还有很多建议,由于篇幅有限,后面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当然还有很多建议,由于篇幅有限,后面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最后欢迎大家加入苏三的知识星球【Java突击队】,一起学习。


星球中有很多独家的干货内容,比如:Java后端学习路线,分享实战项目,源码分析,百万级系统设计,系统上线的一些坑,MQ专题,真实面试题,每天都会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星球目前开通了6个优质专栏:技术选型、系统设计、Spring源码解读、痛点问题、高频面试题 和 性能优化。


作者:苏三说技术
来源:juejin.cn/post/7259341632700235832
收起阅读 »

有些程序员表面老实,背地里不知道玩得有多花

作者:CODING来源:juejin.cn/post/7259258539164205115


















作者:CODING

来源:juejin.cn/post/7259258539164205115

该怎么放弃你,我的内卷

各位,两个月没写文章了,这两个月发生了很多事,也让我产生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从上次发完《阅阿里大裁员有感》,我的手机里就推了越来越多的“裁员”、“经济下行”、“焦虑”等信息。我这边现在这家公司,虽然不裁员,但是执行了“SABC”绩效分布考核,什么内容大家应该也...
继续阅读 »

各位,两个月没写文章了,这两个月发生了很多事,也让我产生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从上次发完《阅阿里大裁员有感》,我的手机里就推了越来越多的“裁员”、“经济下行”、“焦虑”等信息。我这边现在这家公司,虽然不裁员,但是执行了“SABC”绩效分布考核,什么内容大家应该也都清楚,最后给我打了个 B-。呵呵,扣工资 20%,变成所谓的绩效工资,下次考核看情况发放。


很多兄弟看到这可能会替我打抱不平,狗资本家,快去发起劳动仲裁。可是他们马上又下上另一剂猛药,那就是不停的 PUA 你,告诉你现在有家庭,要多努力,要一心扑在工作上,放心,下次一定给你打回来。


我承认,他们这些话术我都看过,基本相当于明牌。可依然我还是被影响到了,情绪十分低落,也没心思去劳动局跟他们 PK。对未来的预期瞬间变得很悲观,人要是一悲观了,真的干什么也提不起兴趣。我一门心思都扑在以后能干什么上,其它的啥也不想管,疯狂的在国内外门户上刷信息,希望能找到一条“赚钱之路”。我研究了 Web3、AI 绘画、搞自媒体、网赚攻略(什么视频搬运、抄书、小说转漫画等等),基本上信息流推给我的,我都研究了一遍。这些玩意越研究越让人焦虑,因为那些标题都起的特别的有煽动性,动不动就日入几万,而我发的那些,浏览量都破不了百。于是我就想研究更多的路子去赚钱,老实说,东南亚那边的情况,我也了解过一些。


后面我对家人的态度也越来越坏,经常不耐烦,看着我小孩我经常叹气,我想这他妈可能就是中年危机提前爆发了,总之那段时间人会越来越焦虑。


后来还是我一兄弟,邀请我一家人去平潭自驾游,我们其实也没玩几天,属于特种兵式旅游,两天两晚(晚上熬夜开车去)。回来之后心情就好多了,也没那么焦虑了。其实本来也没什么,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里不行那就走。找不到就先干自己的项目(我有开源项目)。我其实对干这行还是蛮有兴趣的,应该持续坚持的干下去,半途而废干别的是下策。


回想下我那时候焦虑的经历,我以前根本看都不看那种赚钱文章的,因为我知道这些大部分是在卖课,可为什么那时候我着了魔一样呢?其实很大部分与网络有关系,你着急干什么,你就愿意看点什么,你看点什么,网络就给你推什么。这种消极循环人一旦深陷其中,光凭自己是很难走出来的。其实这种时候应该主动去接收一些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自己调整心态,网络给不了你,只有身边人能给你。


更深一步的想,所谓内卷是不是也是通过网络在传播着,深刻的影响到每一个人。所谓的“智能推荐算法”,真的智能吗?大家想看的一定就是适合每个人的吗?你不停的点击去看的信息,真的能帮助到你吗?网络是我们的工具,还是我们是网络的工具?


我想我们真的应该停下来,想想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抖音、需要 BiliBili、需要知乎,也许它们真的没这么重要。


人生在世,我们到底应该追逐什么?或者说,追逐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去追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内卷,没有与别人的竞争,只有对自我的审视和成长。


换句话说,我有多久没有好好了解自己了,那些独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不会背叛的资源。我们常说的:能力、人脉、技术、视野。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我刷视频看到的有趣视频点的赞,我 Chrome 里收藏的网页,我百度网盘里躺着的分享资料等等等等,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我的身体和组成我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大脑、心脏、肺...... 有多久没有关注和了解它们了?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比拼都在竞争,都怕落于人后,都想快点挣更多的钱,这些,时常让我们忽视了对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有趣的是,每个平台都在疯狂的更新自己的算法,期望能更精准的描述一个人,给人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但在这场竞赛中,没有平台能竞争的过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更了解自己。所以我真的感觉它们在做无用功,浪费资源,最好的平台,不是给打各种标签,而是引导每个人发现自己的标签是什么。


这里我想分享给各位几个我思考的点,以供探讨。


原则一:相比与到处去找信息差,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资源池”


我那时候不停的刷信息,不停的找信息,本质上,我是在幻想着找到一个信息差,从而获利。这也是网上铺天盖地的文章所推崇的,所谓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但它们总是在掩盖一个逻辑错误,那就是找到信息差和获利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找到信息差只是获利的条件之一,你有多大的能力利用这个信息差,这个信息差的时效性,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互相交织和影响。


更进一步的想,信息差就像风一样,它存在于冷热空气的交换之时,它存在于各行各业、每时每刻。让我们去追逐风,这现实吗?


我们更应该静下来,好好数数自己手头的东西,整理自己的大脑。找到自己“资源池”有哪些资源,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哪些可以继续扩充。思路可以打开一点,任何在当前时刻属于你的东西,都是你“资源池”的一部分。


原则二:出卖自己时间和体力的不做


这个不做,不是指不去做,而是指不长期的做。一般入门一个行业或者技术,肯定要付出时间和体力的。但你要说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相同的东西,那所谓“35 岁”危机就只能找到你了。这点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只是互联网行业处在发声的前沿罢了。


包括所谓网赚、搬运都是一个道理,毫无技术含量的事做几年就好。要时常审视自己现在在干什么,手头有哪些资源,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这跟程序运行是一个道理,运行了一段时间,停下来让自己 GC 一下。不然很容易 StackOverflow。


原则三:自己抓住的资源,千万不要轻易放手


如果不经常审视自己的“资源池”,给所有资源估估价值,就很容易被人带坑里。


原先我就做过一个项目,这是个跨部门项目,我那个领导一直告诉我说这个项目没前途、没卵用,绩效也给我打的不好,问我还要不要继续做。我说那就算了吧,做的我都不想做了。


我一放弃,马上就有新人接手,连交接也不用做,代码直接拿走,吃相可见一斑。


也就是从这里我才理解到,我其实没有了解自己,没了解过我手里的项目,被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真的不难,不停的重复就好了。所以还是那句话,多把自己手里的“资源池”拿出来晒一晒,整理一下。


其实 996 也是一样,拿出了你最重要的资源---身体,到底换来了什么,值得好好评估一下。


原则四:做自己喜欢的赛道,更要积累自己的资源


这几个月的经历给我的最大感觉是,这世界上真的有太多太多的行业,也有很多人赚到了钱(至少网络上宣传他们赚了钱)。网络能让这些信息病毒式的传播,导致很多人错觉的以为自己照着做也能挣到钱。但他们忽视的是,网络能把世界各地的人汇聚起来,让信息流通。其实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只有更卷的人才能挣到钱。


有时候真的应该抛开网络。比如,你会写代码,这是你“资源池”里的一项技能,你把这个技能公开到网络售卖。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你非常的卷,打拼出一番事业;要么你根本竞争不过别人,这是普遍情况,这世界那么大,比你优秀的人有太多太多了。


但是抛开网络,回到你身边的小小社交圈子,你的技能可能就没那么普遍了。可能你会说,那我做程序员,我身边朋友认识的大部分也是做程序员啊。那么可以这么想,假如你会做菜,你身边的程序员朋友都会做菜吗?假如你会画画,你身边的程序员朋友都会画画吗?人和人总有差异点,你觉得找不到优势,那是因为你尚未建立自己的“资源库”。


先认识自己,再让身边的人认识自己,当他们会给你打标签时,他们就成了你“资源库”中的一员,这就是人脉。这才是是独属于你自己的标签,而不是抖音、B 站为你打的冷冰冷的标签。


总结


以上我感悟的四个原则,我称之为“资源池思维”,一个比较程序员化的名词。


这篇文章发完后,我后续可能就继续更新一下具体的技术文章了,继续深耕技术。


最后,推荐看到最后的各位看一部冷门电影:《神迹》,讲述的是医生维维安托马斯的故事。看完可以来一起交流交流感悟。



本文仅发于掘金平台,禁止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复制。


作者:FengY_HYY
来源:juejin.cn/post/7259210874447151163

收起阅读 »

独立开发前100天真正重要的事

我从4月开始离职开始全职做独立开发,算是真正踏进入了这条河流。在过去半年多了我也观察了很多独立开发者。自己目前算是过了新手村(有正常的开发节奏,有3万用户)。看到很多刚起步的独立开发者还是有很多疑问,所以分享一下我在独立开发最初期的一些经验。因为我也不是很成功...
继续阅读 »

我从4月开始离职开始全职做独立开发,算是真正踏进入了这条河流。在过去半年多了我也观察了很多独立开发者。自己目前算是过了新手村(有正常的开发节奏,有3万用户)。看到很多刚起步的独立开发者还是有很多疑问,所以分享一下我在独立开发最初期的一些经验。因为我也不是很成功(没有走的很远),所以只能分享独立开发前100天的经验。


先说一下我认为独立开发起步阶段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一:没有公司的孤独感。如果是一个人全职开发就更寂寞了。即使有一两个合作伙伴,但是大概率也是异地,因此也算是网友性质的社交。人说到底是群居的,所以需要找到一种社交平衡。我想可能这也是很多独立开发白天要在外面地方待着的原因,也许一个人一直在家待着有点闷。


第二:无法建立产品的健康开发节奏。以前在公司的时候自己是流程里的一环,只关心自己分工的完成情况。做了独立开发以后,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决策。太多自由的结果就是没了方向。什么都想做,好像什么都可以做,又感觉什么都不好做。


第三:没有收入。产品从开始建造到有足够健康收入中间有一段过程。这还有一个前提要是一个真正有用户价值的产品。如果你起步的时候自己没有一个优势产品方向,又没有个人社区号召力,就算你的产品是好的,也需要一段时间(可长可短)才能获得有效收入。一上线就火的概率太小了。高强度投入一件事情,如果长期没有收入,家人会有很多质疑,可能最后自己也很怀疑自己。


我把这三点结合起来,编一个故事大家可能比较有画面了:



一个人做独立开发已经半年多了,产品设计都是自己做,也没有什么人可以讨论,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目前每天只有零星的新增。做了这么久,总共只有两三千的收入。看来做产品还得会营销**,打算最近开始学习一下运营**。最近也打算做一下AI产品,感觉这个赛道很火。老婆说如果不行就早点回去上班好了,总不能一直这样。家人们,你们说我应该坚持吗。




家人们会说你的产品很棒,会说你做的比他们强,会说下次一定,会说你未来会成功。但是家人们不会为你掏一分钱。



也许我们不知道如何成功,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失败。你知道的失败方式越多,你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总的来说,产品的成功就两个要点:有用户价值,能赚钱。注意,这两点是或的关系,不是且的关系。一个产品可以能赚钱,但是没有用。一个产品也可以有用,但是不赚钱。失败就是你做的产品:既没用,又不赚钱


基于前面提到的三个困难,我得出的前100天最重要的事是:找到一个可行的产品迭代方向。和团队经过磨合,互相能有有效、信任的协作。找到一百个种子用户。你越早解决这三个困难,你越快走上轨道


确认产品方向


如果你真的做过产品,你就知道最终正确的产品路径不是通过脑中的某刻灵光乍现得到的。所以不是那种大脑飞速运算解题的方式。这里有两件事情需要确认:大的产品方向,产品的路径。


比如阿里巴巴,马云不是一开始就做的淘宝网。他只是觉得互联网普及以后,电子商务会有需求。最开始做的是黄页,并不是淘宝网。但是他没有在第一个项目失败以后,去做门户网站。产品路径的例子是特斯拉。特斯拉很早就确定了先出高性能的跑车,高性能轿车(model s),有了前面的技术积累以后,最后通过推出平价的轿车赢得市场(model 3)。特斯拉在 model 3 大规模量产前都是亏损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确认产品方向。这个方向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设定,就是我在前面帖子里提到的要是你想做的,能做的。也许想达到的产品方向有很多工作量,这个时候就要有同步的产品路径。比如小米手机的创业,他们一开始就想造手机。但是直接启动手机的制造市场、技术都有很大的困难。于是他们先通过做 MIUI 入局。


这里面首先要有个大的方向判断,对于独立开发来说,我觉得张宁在《创作者》里提到的两个维度的方向挺有意思:大众、小众;高频、低频。这里面两两结合各有什么特点我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但是可以明确的是,独立开发者做不了又大众又高频的应用。大众又高频,就不可能小而美。大众又高频,最后赢家除了产品能力,要有运营优势,要有资源优势。独立开发者通常没有运营优势和资源优势。另外一点,如果是小众低频,就一定要高忠诚,高付费转化。可以往大众低频或者小众高频的方向多想想


产品方向选择还有一个建议就是要有秘密。成功的业务后面一定有秘密。秘密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需求真的存在,为什么用户选择了你的产品。


最初级的秘密就是信息差,你知道别人不知道,所以你可以,更早做,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有更高的获客率。


更高级的秘密就是大家都能看到,但是大家知道了,但是大家不信(脑中想到了拼多多的砍一刀)。


最高级的秘密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他们做不到。


总结起来,你应该找到一个你有优势的细分方向。信息优势,洞察优势也是优势。


没有一发即中的银弹,最平凡的方式想很多方向,用最低成本进行最快速的验证。在反馈中渐渐明晰产品路径。如果你三个月不管反馈闷头做,只做出了一个产品方向。你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所以我看到很多产品1.0 的时候就做会员,做社区,做跨平台我是很不理解的。其实这些功能在早期性价比很低。


我的方式是脑海中有10个想法,挑出3个想法做初步设计,选出一个或者两个想法做产品验证。可能是原型,数据是模拟的,没有设计,如果产品真的解决了痛点的话,用户会愿意用,然后他会给你反馈他想要更好的体验,他愿意付钱得到这些改进。这里的效率优势是,你能在更短的时间验证产品方向是不是对的。总比走了3个月才发现是一条死胡同要好。


开发者很容易因为想到一个想法很兴奋,觉得这个很有用,就闷头做了一个月。有可能的问题是,这个想法虽然是个痛点,但是这个痛点频次很低,场景很少,所以虽然有用,但是没人会愿意买单。所以尽量跳出自己的思维,从用户的角度来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团队协作


独立开发的开发方式和传统公司不同。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工作流程。在初期大家都是空白,所以需要通过产品迭代中,形成高效的开发默契。大家松散做东西,工作习惯,工作职责都需要有共识才行。


比如我合作的设计师早期喜欢一次做一大板块的整体设计,大概一周的工作量。初期我觉得我们对产品有激情,大家都应该有自由的发挥空间。但是做了一周的设计图和产品脑海中的产品行进方向不一致怎么办。在工作时间上,我合作的设计师因为目前还是兼职,他只能在下班后设计。然而我全职只在6点前工作。这又是一个要协调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产品,需要协调研发和设计,三个人协调就又更复杂了。要找到一个大家都舒服,高效的协作方式。


100个种子用户


独立开发最核心的一环就是找到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产品方向和团队协作的目标都是为了未来可以达成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我觉得太多独立开发者上来就把目标(野心)定的太高。一口吃不成胖子。独立开发早期的商业目标只有一个:尽快达成团队最低维持标准。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不要在团队只有几个人的时候用几十个人的方式管理。


初期就要估算出产品(团队)能够持续运转的最低收入。这个成本越低,团队就越容易跑起来。当收入足够覆盖团队的成本后,你的心态就会得到极大的自由,可以尝试很多奇奇怪怪有趣的想法。所以早期不要想有多高的天花板,如何建立壁垒,就关心如何达成产品的及格生命线。谁会想做一个注定失败的产品呢。


早期在没有运营优势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用户满意度了。用户满意度,就暗示了这个产品有没有解决切实的用户问题,用户愿不愿意为你宣传。其实很多人都搞错了重点,在产品没有让100个种子用户满意前,新增的流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再多的用户都会流失。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你把产品的用户目标定在100个种子用户,你也就没了运营压力,可以关注在如何打造正确的产品上。在产品基本盘没有问题后,再思考后面的才有意义。


总结


总结起来三点就是:做什么(产品方向),怎么做(团队协作),为谁做(验证用户)。以上就是我全职独立开发3个多月以来肤浅的经验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PS:目前我的 App 是:打工人小组件(只在 AppStore),有兴趣的欢迎下载体验。


作者:没故事的卓同学
来源:juejin.cn/post/7259210748801663031

收起阅读 »

你的代码不堪一击!太烂了!

前言 小王,你的页面白屏了,赶快修复一下。小王排查后发现是服务端传回来的数据格式不对导致,无数据时传回来不是 [] 而是 null, 从而导致 forEach 方法报错导致白屏,于是告诉测试,这是服务端的错误导致,要让服务端来修改,结果测试来了一句:“服务端返...
继续阅读 »

前言


小王,你的页面白屏了,赶快修复一下。小王排查后发现是服务端传回来的数据格式不对导致,无数据时传回来不是 [] 而是 null, 从而导致 forEach 方法报错导致白屏,于是告诉测试,这是服务端的错误导致,要让服务端来修改,结果测试来了一句:“服务端返回数据格式错误也不能白屏!!” “好吧,千错万错都是前端的错。” 小王抱怨着把白屏修复了。


刚过不久,老李喊道:“小王,你的组件又渲染不出来了。” 小王不耐烦地过来去看了一下,“你这个属性data 格式不对,要数组,你传个对象干嘛呢。”老李反驳: “ 就算 data 格式传错,也不应该整个组件渲染不出来,至少展示暂无数据吧!” “行,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小王又抱怨着把问题修复了。


类似场景,小王时不时都要经历一次,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小王的技术太菜了。小王听到后,倍感委屈:“这都是别人的错误,反倒成为我的错了!”


等到小王离职后,我去看了一下他的代码,的确够烂的,不堪一击!太烂了!下面来吐槽一下。


一、变量解构一解就报错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const { name, age } = data
}

如果你觉得以上代码没问题,我只能说你对你变量的解构赋值掌握的不扎实。



解构赋值的规则是,只要等号右边的值不是对象或数组,就先将其转为对象。由于 undefinednull 无法转为对象,所以对它们进行解构赋值时都会报错。



所以当 dataundefinednull 时候,上述代码就会报错。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 name, age } = data || {};
}

二、不靠谱的默认值


估计有些同学,看到上小节的代码,感觉还可以再优化一下。


再优化一下


const App = (props = {}) => {
const { data = {} } = props;
const { name, age } = data ;
}

我看了摇摇头,只能说你对ES6默认值的掌握不扎实。



ES6 内部使用严格相等运算符(===)判断一个变量是否有值。所以,如果一个对象的属性值不严格等于 undefined ,默认值是不会生效的。



所以当 props.datanull,那么 const { name, age } = null 就会报错!


三、数组的方法只能用真数组调用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nameList = (data || []).map(item => item.name);
}

那么问题来了,当 data123 , data || [] 的结果是 123123 作为一个 number 是没有 map 方法的,就会报错。


数组的方法只能用真数组调用,哪怕是类数组也不行。如何判断 data 是真数组,Array.isArray 是最靠谱的。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name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nameList = data.map(item => item.name);
}
}

四、数组中每项不一定都是对象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我的名字是${item.name},今年${item.age}岁了`);
}
}

一旦 data 数组中某项值是 undefinednull,那么 item.name 必定报错,可能又白屏了。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我的名字是${item?.name},今年${item?.age}岁了`);
}
}

? 可选链操作符,虽然好用,但也不能滥用。item?.name 会被编译成 item === null || item === void 0 ? void 0 : item.name,滥用会导致编辑后的代码大小增大。


二次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
const { name, age } = item || {};
return `我的名字是${name},今年${age}岁了`;
});
}
}

五、对象的方法谁能调用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nameList = Object.keys(data || {});
}

只要变量能被转成对象,就可以使用对象的方法,但是 undefinednull 无法转换成对象。对其使用对象方法时就会报错。


优化后:


const _toString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
const isPlainObject = (obj) => {
return _toString.call(obj) === '[object Object]';
}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nameList = [];
if (isPlainObject(data)) {
nameList = Object.keys(data);
}
}

六、async/await 错误捕获


优化前: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const App = () => {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getData = async () => {
setLoading(true);
const res = await queryData();
setLoading(false);
}
}

如果 queryData() 执行报错,那是不是页面一直在转圈圈。


优化后: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const App = () => {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getData = async () => {
setLoading(true);
try {
const res = await queryData();
setLoading(false);
} catch (error) {
setLoading(false);
}
}
}

如果使用 trycatch 来捕获 await 的错误感觉不太优雅,可以使用 await-to-js 来优雅地捕获。


二次优化后: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import to from 'await-to-js';

const App = () => {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getData = async () => {
setLoading(true);
const [err, res] = await to(queryData());
setLoading(false);
}
}

七、不是什么都能用来JSON.parse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dataObj = JSON.parse(data);
}

JSON.parse() 方法将一个有效的 JSON 字符串转换为 JavaScript 对象。这里没必要去判断一个字符串是否为有效的 JSON 字符串。只要利用 trycatch 来捕获错误即可。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dataObj = {};
try {
dataObj = JSON.parse(data);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data不是一个有效的JSON字符串')
}
}

八、被修改的引用类型数据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if (Array.isArray(data)) {
data.forEach(item => {
if (item) item.age = 12;
})
}
}

如果谁用 App 这个函数后,他会搞不懂为啥 dataage 的值为啥一直为 12,在他的代码中找不到任何修改 dataage 值的地方。只因为 data 是引用类型数据。在公共函数中为了防止处理引用类型数据时不小心修改了数据,建议先使用 lodash.clonedeep 克隆一下。


优化后:


import cloneDeep from 'lodash.clonedeep';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dataCopy = cloneDeep(data);
if (Array.isArray(dataCopy)) {
dataCopy.forEach(item => {
if (item) item.age = 12;
})
}
}

九、并发异步执行赋值操作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url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data.forEach(item => {
const { id = '' } = item || {};
getUrl(id).then(res => {
if (res) urlList.push(res);
});
});
console.log(urlList);
}
}

上述代码中 console.log(urlList) 是无法打印出 urlList 的最终结果。因为 getUrl 是异步函数,执行完才给 urlList 添加一个值,而 data.forEach 循环是同步执行的,当 data.forEach 执行完成后,getUrl 可能还没执行完成,从而会导致 console.log(urlList) 打印出来的 urlList 不是最终结果。


所以我们要使用队列形式让异步函数并发执行,再用 Promise.all 监听所有异步函数执行完毕后,再打印 urlList 的值。


优化后:


const App = async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url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const jobs = data.map(async item => {
const { id = '' } = item || {};
const res = await getUrl(id);
if (res) urlList.push(res);
return res;
});
await Promise.all(jobs);
console.log(urlList);
}
}

十、过度防御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
const { name, age } = item || {};
return `我的名字是${name},今年${age}岁了`;
});
}
const info = infoList?.join(',');
}

infoList 后面为什么要跟 ?,数组的 map 方法返回的一定是个数组。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
const { name, age } = item || {};
return `我的名字是${name},今年${age}岁了`;
});
}
const info = infoList.join(',');
}

后续


以上对小王代码的吐槽,最后我只想说一下,以上的错误都是一些 JS 基础知识,跟任何框架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工作了几年还是犯这些错误

作者:红尘炼心
来源:juejin.cn/post/7259007674520158268
,真的可以考虑转行。

收起阅读 »

假如互联网人都很懂冒犯

大家好,我是老三,最近沉迷于听脱口秀,并且疯狂安利同事。 脱口秀演员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最近我发现,同事们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阳光灿烂的早上,趿拉着我的宝马拖鞋,跨上包浆的小黄车,屁股感受着阳光积累的炙热,往公司飞驰而去。 一步跨进电梯...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老三,最近沉迷于听脱口秀,并且疯狂安利同事。


脱口秀演员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最近我发现,同事们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阳光灿烂的早上,趿拉着我的宝马拖鞋,跨上包浆的小黄车,屁股感受着阳光积累的炙热,往公司飞驰而去。


一步跨进电梯间,我擦汗的动作凝固住了,挂上了矜持的微笑:“老板,早上好。”


老板:“早,你还在呢?又来带薪划水了?”


我:“嗨,我这再努力,最后不也就让你给我们多换几个嫂子嘛。”


老板:“没有哈哈,我开玩笑。”


我:“我也是,哈哈哈。”


今天的电梯似乎比往常慢了很多。


我:“老板最近在忙什么?”


老板:“昨天参加了一个峰会,马xx知道吧?他就坐我前边。”


我:“卧槽,真能装。没有,哈哈。”


老板:“哈哈哈”。


电梯到了,我俩都步履匆匆地进了公司。


小组内每天早上都有一个晨会,汇报工作进度和计划。


开了一会,转着椅子,划着朋友圈的我停了下来——到我了。


我:“昨天主要……今天计划……”


Leader:“你这不能说没有一点产出,也可以说一点产出都没有。其实,我对你是有一些失望的,原本今年绩效考评给你一个……”


我:“影响你合周报了是吗?不是哈哈。”


Leader、小组同事:“哈哈哈“。


Leader:“好了,我们这次顺便来对齐一下双月OKR,你们OKR都写的太保守了,一看就是能完成的,往大里吹啊。开玩笑哈哈。”。


我:”我以前就耕一亩田,现在把整个河北平原都给犁了。不是,哈哈。”


同事:“我要带公司打上月球,把你踢下来,我来当话事人。唉,哈哈”


Leader、同事、我:“哈哈哈“。


晨会开完,开始工作,产品经理拉我和和前端对需求。


产品经理:“你们程序员懂Java语言、Python语言、Go语言,就是不懂汉语言,真不想跟你们对需求。开个玩笑,哈哈。”


我:“没啥,你吹牛皮像狼,催进度像狗,做需求像羊,就这需求文档,还没擦屁股纸字多,没啥好对的。不是哈哈。”


产品经理、前端、我:“哈哈哈”。


产品经理:“那我们就对到这了,你们接着聊技术实现。”


前端:“没啥好聊的,后端大哥看着写吧,反正你们那破接口,套的比裹脚布还厚,没事还老出BUG。没有哈哈。”


我:“还不是为了兼容你们,一点动脑子的逻辑都不写,天天切图当然不出错。不是哈哈。”


前端、我:“哈哈哈”。


经过一番拉扯之后,我终于开始写代码了。


看到一段代码,我皱起了眉头,同事写的,我顺手写下了这样一段注释:


/**
* 写这段代码的人,建议在脑袋开个口,把水倒掉。不是哈哈,开个玩笑。
**/


代码写完了,准备上线,找同事给我Review,同事看了一会,给出了评论。



又在背着我们偷偷写烂代码了,建议改行。没有哈哈。



同事、我:“哈哈哈”。


终于下班了,路过门口,HR小姐姐还在加班。


我:“小姐姐怎么还没下班?别装了,老板都走了。开玩笑哈哈。”


HR小姐姐:“这不是看看怎么优化你们嘛,任务比较重。不是,哈哈。”


HR小姐姐、我:“哈哈哈”。


我感觉到一种不一样的氛围在公司慢慢弥散开来,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我想到了一句话——


“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写这篇的时候,想到两年前,有个叫码农小说家的作者横空出世,写了一些生动活泼、灵气十足的段子,我也跟风写了两篇,这就是“荒腔走板”系列的来源。


后来,他结婚了。


看(抄)不到的我只能自己想,想破头也写不不来像样的段子,这个系列就不了了之,今天又偶尔来了灵感,写下一篇,也顺带缅怀

作者:三分恶
来源:juejin.cn/post/7259036373579350077
一下光哥带来的快乐。

收起阅读 »

应届毕业生关于五险一金你知道多少?很多人找工作都吃了亏

“明明说好月薪1w,结果最后到手才7k” 最近,不少上了工作岗位的小伙伴跟作者吐槽 为什么面试的时候说好的薪资跟与实际到手的差别这么大呢? 所以五险一金究竟有什么作用? 薪资都是如何被它扣掉的? 很多同学在面试或者刚刚入职时 怕HR觉得自己问题多 就不敢多问...
继续阅读 »

“明明说好月薪1w,结果最后到手才7k”


最近,不少上了工作岗位的小伙伴跟作者吐槽


为什么面试的时候说好的薪资跟与实际到手的差别这么大呢?


所以五险一金究竟有什么作用?


薪资都是如何被它扣掉的?


img


很多同学在面试或者刚刚入职时


怕HR觉得自己问题多


就不敢多问什么


但是,这和你的薪资福利息息相关


如果没问清,你一年可能要少拿上万元!


跟着作者一起来看看五险一金的具体细则吧。


1. 什么是五险一金?


五险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五险可以统称为社会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保”。而“一金”则是住房公积金。


在这五险中,个人需要承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项的缴费,而单位则需要为员工交齐五险的全部费用。


对于应届生来说,五险一金的重要性可能并不清楚,但它与日后的购房、生育、医疗和退休等方面息息相关。


img


举个例子,如果你打算在上海或北京买房,那你一定要连续缴纳5年社保才可以。


2. 五险一金的具体内容:


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个人缴纳养老保险累计满15年后才能领取退休金。养老保险的缴纳标准各地有所不同,以2018年北京市为例,单位缴费比例为19%,个人缴费比例为8%。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月入为10000元,你每个月需要交800元的养老保险金。


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个人需要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以获取医疗方面的一定报销和救助。各地医疗保险的缴纳标准也有所不同,以2018年北京市为例,单位缴费比例为10%,个人缴费比例为2%。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北京月入10000元,你每个月需要交203元的医疗保险金。


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为了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单位和个人共同按照缴费基数进行缴纳。以2018年北京市为例,单位缴费比例为1%,个人缴费比例为0.2%。失业保险的领取条件包括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等情况。


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为在工作期间或上下班途中因意外受伤的劳动者提供报销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费由公司全额缴纳。工伤保险的认定比较复杂,一旦发生意外,建议第一时间报警或联系公司存留证据,同时需要在一个月内办理工伤鉴定。


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针对怀孕生育的劳动者,缴纳一定时间后可以享受产假,并在产假期间领取生育津贴。单位全额缴纳生育保险费用。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额度为本人或妻子生育当月本单位人均缴费工资除以30(天)再乘以产假/陪产假天数。


注意:男性职工也是有生育保险的哦~如果你的妻子没有工作,是可以使用你的生育保险的;如果你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你不能休14天的陪产假(陪产假天数各地有差异),你在正常拿工资的同时是可以申请生育津贴的。


所以,不要再说,我是男生,为什么还要缴生育保险。


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额度:


本人或妻子生育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30(天)×产假/陪产假天数。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通常理解的产假是有工资的,这个工资其实是生育津贴,是你在休完产假后国家支付给你的,并不是单位支付给。根据法律规定,单位也没有必要支付给你。个别福利较好的单位,才会同时支付生育津贴+产假工资。


【缴纳标准】


按照保险基数进行缴纳,由公司全额缴纳。以2018年北京市为例,缴纳比例为0.8%。


关于“五险一金”的缴纳费用,一张图更清楚


以2018年北京市为例,如果月薪一万,那么个人所要缴纳的五险一金为2223元。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图所示,


img


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是一项强制性的储蓄制度,员工每月交纳公积金,单位也会给员工交纳相同金额的公积金,存入员工的公积金账户。这笔钱可以用于购房、还房贷、自己盖房或租房等住房相关支出。不同地区的公积金缴纳比例和政策也不尽相同。


关于公积金,你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不买房子,住房公积金可以取出来吗?


公积金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不买房子可以把这笔钱取出来?基本上现在都是可以取出来的,主要看当地的满足条件。


公积金存的越多购房贷款就越多吗?


是的。连续缴满半年就可以公积金贷款,能贷款多少也跟你的公积金余额和缴存比例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无论你薪资多高,公积金的缴存比例不得超过 12%。


试用期不缴五险一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清楚表明,确定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就要为职工缴纳社保和公积金。


企业不缴五险一金或者强迫你签订不缴社保的协议都是违反劳动法的!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公司,可以考虑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收集好相关证据(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去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劳动仲裁


五险一金中断怎么办?


如果你找到了新工作:那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险都可以转移到新公司。


如果你辞职了,没有新的接收公司,也都可以找代缴公司给你代缴上述保险。


但是注意!医疗保险要及时补缴,因为**一断医保就会停,当连续中断时间超过三个月,你的连续缴费年限就会清零!**会影响到以后生大病的门诊报销比例及各项额度。


住房公积金中断后可以补缴,但自己补缴不了。只能在找到新公司后,填写好补缴材料给公司的人事部门,再让公司的人去办理补缴手续。


那么你能贷多少?


第一次办理。如果夫妻二人共同贷款,贷款最高限额 70 万,如果只有单人贷款,最高限额 45 万。


第二次办理。如果夫妻二人共同贷款,贷款最高限额 50 万,如果只有单人贷款,最高限额 30 万


应届生找工作的例子:


假设小明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他找到了一家公司,并在面试时商定了月薪1万。然而,当他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发现实际到手只有7000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了解,小明发现差额是因为公司依法为他缴纳了五险一金,而这部分费用被从他的薪资中扣除了。具体来说,他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而单位为他缴纳了五险的全部费用。


养老保险缴纳比例为8%,医疗保险缴纳比例为2%,失业保险缴纳比例为0.2%,这些费用按照小明的月薪进行扣除,导致他实际到手的薪资较少。


尽管初时看起来差额较大,但五险一金对员工未来的福利和保障有着重要作用。养老保险可以为他的退休生活提供保障,医疗保险可以在生病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报销和救助,失业保险可以在意外失业时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因此,尽管五险一金会让员工的实际到手薪资较少,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将为员工的未来提供重要的帮助和保障。所以,在面试或入职时,了解清楚五险一金的具体细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关注月薪本身。


总之,五险一金是员工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雇主合法义务,而对于应届生来说,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规划至关重要。在求职过程中,应该了解和询问相关的薪资和福利细则,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作者:不败顽童
来源:juejin.cn/post/7258207459357933605

收起阅读 »

new 一个对象时,js 做了什么?

js
前言在 JavaScript 中, 通过 new 操作符可以创建一个实例对象,而这个实例对象继承了原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因此,new 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实现了 JavaScript 中的继承,而不仅仅是实例化了一个对象。new 的作用我们先通过例子来了解 ...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 JavaScript 中, 通过 new 操作符可以创建一个实例对象,而这个实例对象继承了原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因此,new 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实现了 JavaScript 中的继承,而不仅仅是实例化了一个对象。

new 的作用

我们先通过例子来了解 new 的作用,示例如下:

function Person(name) {
this.name = name
}
Person.prototype.sayName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name)
}
const t = new Person('小明')
console.log(t.name) // 小明
t.sayName() // 小明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new 通过构造函数 Person 创建出来的实例对象可以访问到构造函数中的属性。

  • new 通过构造函数 Person 创建出来的实例可以访问到构造函数原型链中的属性,也就是说通过 new 操作符,实例与构造函数通过原型链连接了起来。

构造函数 Person 并没有显式 return 任何值(默认返回 undefined),如果我们让它返回值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function Person(name) {
this.name = name
return 1
}
const t = new Person('小明')
console.log(t.name) // 小明

在上述例子中的构造函数中返回了 1,但是这个返回值并没有任何的用处,得到的结果还是和之前的例子完全一样。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构造函数如果返回原始值,那么这个返回值毫无意义。

我们再来试试返回对象会发生什么:

function Person(name) {
this.name = name
return {age: 23}
}
const t = new Person('小明')
console.log(t) // { age: 23 }
console.log(t.name) // undefined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当返回值为对象时,这个返回值就会被正常的返回出去。我们再次得出了一个结论:

构造函数如果返回值为对象,那么这个返回值会被正常使用。

总结: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构造函数尽量不要返回值。因为返回原始值不会生效,返回对象会导致 new 操作符没有作用。

实现 new

首先我们要清楚,在使用 new 操作符时,js 做了哪些事情:

  1. js 在内部创建了一个对象
  2. 这个对象可以访问到构造函数原型上的属性,所以需要将对象与构造函数连接起来
  3. 构造函数内部的this被赋值为这个新对象(即this指向新对象)
  4. 返回原始值需要忽略,返回对象需要正常处理

知道了步骤后,我们就可以着手来实现 new 的功能了:

function _new(fn, ...args) {
const newObj = Object.create(fn.prototype);
const value = fn.apply(newObj, args);
return value instanceof Object ? value : newObj;
}

测试示例如下:

function Person(name) {
this.name = name;
}
Person.prototype.sayName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name);
};

const t = _new(Person, "小明");
console.log(t.name); // 小明
t.sayName(); // 小明

以上就是关于 JavaScript 中 new 操作符的作用,以及如何来实现一个 new 操作符。


作者:codinglin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274630395379771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手写一个Promise

Promise背景JavaScript这种单线程事件循环模型,异步行为是为了优化因计算量大而时间长的操作。在JavaScript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异步行为,比如计时器、ui渲染、请求数据等等。Promise的主要功能,是为异步代码提供了清晰的抽象,支持优雅地定...
继续阅读 »

Promise

背景

JavaScript这种单线程事件循环模型,异步行为是为了优化因计算量大而时间长的操作。在JavaScript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异步行为,比如计时器、ui渲染、请求数据等等。

Promise的主要功能,是为异步代码提供了清晰的抽象,支持优雅地定义和组织异步逻辑。可以用Promise表示异步执行的代码块,也可以用Promise表示异步计算的值。

Promise现在主流的翻译为“期约”,在英文里,promise还有承诺的意思,既然是承诺,那就是一种约定,这恰好就符合异步情境的需求:异步的代码不在当前的代码块中调用,而是由外部调用。既然如此,为了获取到异步代码执行的状态,或是为了拿到执行结果,就需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去获取和维护,Promise A+就是对此指定的规范,Promise类型就是对Promise A+规范的实现。

过去在JavaScript中处理异步,通常会使用一层层的回调嵌套,没有一个规范、清晰的处理逻辑,造成的结果就是阅读困难、调试困难,可维护性差。

Promise A+规范设计的一套逻辑,Promise提供统一的API,可以使我们更有条理的去处理异步操作。

首先,将某个异步任务相关的代码包裹在一个代码块里,也就是Promise执行器函数的函数体中;比如下面的代码:

le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执行器函数
   const add = (a, b) => a + b;
   resolve(add(1, 2));
   console.log(add(3, 4));
});

同时,针对这段异步代码的执行状态和执行结果,Promise实例内部会进行维护;

此外,Promise类型内部维护一个resolve和reject函数,用于维护状态的更新,以及调用处理程序将异步执行结果传递给用户进行后续处理,这些处理程序由用户自己定义。

Promise类型实现了Thenable接口,用户可以通过Promise的实例方法then来新增处理程序

当用Promise指代异步执行的代码块时,他涉及异步代码执行的三种状态:进行中等待结果的pending、成功执行fulfilled(一般也用resolved)、执行失败或出现异常rejected。当一个Promise实例被初始化时,其对应的异步代码块就进入进行中的状态,也就是说pending是初始状态。

当代码块执行完毕或者出现异常,将得到最终的一个确定状态,resolved或者rejected,和执行结果,并且不能被再次更新。

Promise的基本使用

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add = (a, b) => a + b;
   resolve(add(1, 2));
   console.log(add(3, 4));
});
p.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简易版Promise

针对Promise的基本使用,可以实现一个简易版的Promise

首先是状态常量的维护,以便于开发和后期维护:

const PENDING = 'pending';
const RESOLVED = 'resolved';
const REJECTED = 'rejected';

然后定义我们自己的MyPromise,维护Promise实例对象的属性

function MyPromise(fn) {
const that = this;
   that.state = PENDING;
   that.value = null;
   that.resolvedCallbacks = [];
   that.rejectedCallbacks = [];
}
  • 首先是state,表示异步代码块执行的状态,初始状态为pending
  • value变量用于维护异步代码执行的结果
  • resolvedCallbacks用于维护部分的处理程序,处理成功执行的结果
  • rejectedCallbacks用于维护另一部分的处理程序,处理的是执行失败的结果

内部使用常量that是因为,代码可能会异步执行,这用于获取正确的this。

接下来定义resolve和reject函数,添加在MyPromise函数体内部

function resolve(value) {
   if (that.state === PENDING) {
       that.state = RESOLVED;
       that.value = value;
       that.resolvedCallbacks.forEach(cb => cb(value));
  }
}

function reject(reason) {
   if (that.state === PENDING) {
       that.state = REJECTED;
       that.value = reason;
       that.rejectedCallbacks.forEach(cb => cb(reason));
  }
}
  • 首先这两个函数都得判断当前状态是否为pending,因为状态落定后不允许再次修改
  • 如果判断为pending,就更新为对应状态,并且将异步执行结果维护到Promise实例的value属性上
  • 最后遍历处理程序,并传入异步结果挨个执行

当然传递给Promise的执行器函数fn也得执行

try {
   fn(resolve, reject);
} catch (e) {
   reject(e);
}

执行器函数接收两个函数类型的参数,实际传入的就是前面定义的resolve和reject。另外,执行函数的过程中可能会抛出异常,需要捕获并执行reject函数。

最后实现较为复杂的then函数

MyPromise.prototype.then = function (onResolved, onRejected) {
   const that = this;
   onResolved = typeof onResolved === 'function' ? onResolved: v => v;
   onRejected = typeof onRejected === 'function'
       ? onRejected
      : r => {
           throw r;
      };
   if (that.state === PENDING) {
       that.resolvedCallbacks.push(onResolved);
       that.rejectedCallbacks.push(onRejected);
  }
   if (that.state === RESOLVED) {
       onResolved(that.value);
  }
   if (that.state === REJECTED) {
       onRejected(that.value);
  }
}
  • 首先判断两个参数是否为函数类型,因为这两个参数是可选参数。
  • 当参数不是函数类型时,就创建一个函数赋值给对应的参数,实现透传
  • 然后是状态的判断,当Promise的状态是等待结果pending时,就会将处理程序维护到Promise实例内部的处理程序的数组中,resolvedCallbacks和rejectedCallbacks,如果不是pending,就去执行对应状态的处理程序。

至此就实现了一个简易版本的MyPromise,可以进行测试:

let p =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add = (a, b) => a + b;
   resolve(add(1, 2));
   console.log(add(3, 4));
});
p.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进阶版Promise

根据promise的使用经验,我们知道promise解析异步结果是一个微任务,并且promise的原型方法then会返回一个promise类型的值,这些简易版中都没有实现,为了使我们的MyPromise更符合Promise A+的规范,我们需要对简易版进行改造。

首先是resolvereject函数,这两个函数中的代码会被推入微任务的队列中等待执行

  function resolve(value) {
       if (value instanceof MyPromise) {
           return value.then(resolve, reject);
      }

       // 调用queueMicrotask,将代码插入微任务的队列
       queueMicrotask(() => {
           if (that.state === PENDING) {
               that.state = RESOLVED;
               that.value = value;
               that.resolvedCallbacks.forEach(cb => cb(value));
          }
      })
  }

   function reject(reason) {
       queueMicrotask(() => {
           if (that.state === PENDING) {
               that.state = REJECTED;
               that.value = reason;
               that.rejectedCallbacks.forEach(cb => cb(reason));
          }
      });
  }
  • 对于resolve函数,我们首先需要判断传入的值是否为Promise类型,如果是,则要得到x最终的异步执行结果再继续执行resolve和reject
  • 此处使用queueMicrotask方法将代码推入微任务队列

接下来继续改造then函数中的代码

  • 首先新增一个变量promise2用于返回,因为每个then函数都需要返回一个新的Promise对象,该变量就用于保存新的返回对象

    let promise2; // then方法必须返回一个promise
  • 然后先改造pending状态的逻辑

    if (that.state === PENDING) {
       return promise2 =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at.resolvedCallbacks.push(() => {
               try {
                   const x = onResolved(that.value); // 执行原promise的成功处理程序,如果未定义就透传
                   // 如果正常得到一个解决值x,即onResolved的返回值,就解决新的promise2,即调用resolutionProcedure函数,这是对[[Resolve]](promise, x)的实现
                   // 将新创建的promise2,处理程序返回结果x,以及与promise2关联的resolve和reject函数作为参数传递给 这个函数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r) { // 如果onResolved程序执行过程中抛出异常,promise2就被标记为失败,执行reject
                   reject(r);
              }
          });
           that.rejectedCallbacks.push(() => {
               try {
                   const x = onRejected(that.value); // 执行原promise的失败处理程序,如果未定义就抛出异常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解决新的promise2
              } catch(r) {
                   reject(r);
              }
          });
      })
    }

    整体来看下:

    • 首先创建新的Promise实例,传入执行器函数
    • 大致逻辑还是和之前一样,往回调数组中push处理程序,只是除了onResolved函数之外,还做了一些额外操作
    • 首先在onResolved和onRejected函数调用的时候包裹了一层try/catch用于处理异常,如果出现异常,promise2就被标记为失败,执行其关联的reject函数
    • 如果onResolved和onRejected正常执行,就调用resolutionProcedure函数去解决promise2
  • 继续改造resolved状态的逻辑

    if (that.state === RESOLVED) {
       return promise2 =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queueMicrotask(() => {
               try {
                   const x = onResolved(that.value);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catch (r) {
                   reject(r);
              }
          });
      })
    }
    • 这段代码和pending的逻辑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直接将处理程序插入微任务队列,而不是push进回调数组
    • rejected状态的逻辑基本也类似

最后就是实现上述代码中所调用的resolutionProcedure函数,用于解决promise2

function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x, resolve, reject) {}
  • 首先规范规定了x不能与promise2相等,否则会发生循环引用的问题

    if (promise2 === x) { // 如果x和promise2相等,以 TypeError 为拒因 拒绝执行 promise2
       return reject(new TypeError('Error'));
    }
  • 接着判断x的类型是否为promise

    if (x instanceof MyPromise) { // 如果x为Promise类型,则使 promise2 接受 x 的状态
       x.then(function (value) {
           // 等到x状态落定后,再去解决promise2,也就是递归调用resolutionProcedure这个函数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value, resolve, reject);
      }, reject/*如果x落定为拒绝状态,就用同样的拒因拒绝promise2*/);
    }
  • 处理x的类型不是promise的情况

    首先创建一个变量called用于标识是否调用过函数

    let called = false;
    if (x !== null && (typeof x === 'object' || typeof x === 'function')) { // 如果x为对象或函数类型
       try {
           let then = x.then; // 取出x上的then属性
           if (typeof then === 'function') { // 判断then的类型是否为函数,进行调用
            // 根据规范可知,在then调用时,要将this指向x,所以这里使用call对then函数进行调用
               // then接收两个函数类型的参数,第一个参数叫做resolvePromise,第二个参数叫做rejectPromise
               // 如果resolvePromise被执行,则去解决promise2,如果rejectPromise被调用,则promise2被认为失败,会调用其关联的reject函数
               then.call(
                   x, // 将this指向x
                   y => { // 第一个参数叫做resolvePromise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resolutionProcedure(promise2, y, resolve, reject);
                  },
                   r => { // 第二个参数叫做rejectPromise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reject(r);
                  }
              )
          } else { // 如果then不是函数,就将x传递给resolve,执行promise2的resolve函数
               resolve(x);
          }
      } catch (e) { // 如果上述代码抛出异常,则认为promise2失败,执行其关联的reject函数
           if (called) return;
           called = true;
           reject(e);
      }
    } else { // 如果x不是对象或函数,就将x传递给promise2关联的resolve并执行
       resolve(x);
    }

至此resolutionProcedure函数就完成了,最终会执行promise2关联的resolve或者reject函数。之所以说关联,是因为这两个函数中有对实例的引用。

到这为止,进阶版的promise就基本完成了,可以来试用一下:

let p = new My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add = (a, b) => a + b;
   resolve(add(1, 2));
   console.log(add(3, 4));
});
p.then(res => {
   console.log(res);
   return res;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p.then(res => {
   return {
       name: 'x',
       then: function (resolvePromise, rejectPromise) {
           resolvePromise(this.name + res);
      }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作者:beckyyy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8675185547919416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前端同事最讨厌的后端行为,看看你中了没有

前端吐槽:后端从不自测接口,等到前后端联调时,这个接口获取不到,那个接口提交不了,把前端当成自己的接口测试员,耽误前端的开发进度。听到这个吐槽,仿佛看到曾经羞愧的自己。这个毛病以前我也有啊,有些接口,尤其是大表单提交接口,表单特别大,字段很多,有时候就偷懒了,...
继续阅读 »

前端吐槽:后端从不自测接口,等到前后端联调时,这个接口获取不到,那个接口提交不了,把前端当成自己的接口测试员,耽误前端的开发进度。

听到这个吐槽,仿佛看到曾经羞愧的自己。这个毛病以前我也有啊,有些接口,尤其是大表单提交接口,表单特别大,字段很多,有时候就偷懒了,直接编译过了,就发到测试环境了。前端同时联调的时候一调接口,异常了。

好在后来改了,毕竟让人发现自己接口写的有问题,也是一件丢脸的事儿。

但是我还真见过后端的同学,写完接口一个都不测,直接发测试环境的。

我就碰到过厉害的,编译都不过,就直接提代码。以前,有个新来的同事,分了任务就默默的干着,啥也不问,然后他做的功能测试就各种发现问题。说过之后,就改一下,但是基本上还是不测试,本想再给他机会的,所以后来他每次提代码,我都review一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忍不了了,他把一段全局配置给注释了,然后把代码提了,我过去问他是不是本地调试,忘了取消注释了。他的回答直接让我震惊了,他说:不是的,是因为不注释那段代码,我本地跑步起来,所以肯定是那段代码有问题,所以就注释了。

然后,当晚,他就离职了。

解决方式

对于这种大表单类似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呢?

好像没有别的方法,只能克服自己的懒惰,为自己写的代码负责。就想着,万一接口有问题,别人可能会怀疑你水平不行,你水平不行,就是你不行啊,程序员怎么能不行呢。

你可以找那么在线 Java Bean转 JSON的功能,直接帮你生成请求参数,或者现在更可以借助 ChatGPT ,帮你生成请求参数,而且生成的参数可能比你自己瞎填的看上去更合理。

或者,如果是小团队,不拘一格的话,可以让前端的同事把代码提了,你本地跑着自测一下,让前端同事先做别的功能,穿插进行也可以。

前端吐槽:后端修改了字段或返回结构不通知前端

这个就有点不讲武德了。

正常情况下,返回结构和字段都是事先约定好的,一般都是先写接口,做一些 Mock 数据,然后再实现真实的逻辑。

除了约定好返回字段和结构外,还包括接口地址、请求方法、头信息等等,而且一个项目都会有项目接口规范,同一类接口的返回字段可能有很多相同的部分。

后端如果改接口,必须要及时通知前端,这其实应该是正常的开发流程。后端改了接口,不告诉前端,到时候测试出问题了,一般都会先找前端,这不相当于让前端背锅了吗,确实不地道啊。

后端的同学们,谨记啊。

前端吐槽:为了获取一个信息,要先调用好几个接口,可能参数还是相同的

假设在一个详情页面,以前端的角度就是,我获取详情信息,就调用详情接口好了,为什么调用详情接口之前,要调用3、4个其他的接口,你详情里需要啥参数,我直接给你传过去不就好了吗。

在后端看来可能是这样的,我这几个接口之前就写好了,前端拿过去就能用,只不过就是多调几次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有些时候,可能确实是必须这么做的,比如页面内容太多,有的部分查询逻辑复杂,比较耗时,这时候需要异步加载,这样搞确实比较好。

但是更多时候其实就是后端犯懒了,不想再写个新接口。除了涉及到性能的问题,大多数逻辑都应该在后端处理,能用一个接口处理完,就不应该让前端多调用第二个接口。

有前端的朋友曾经问过我,他说,他们现在做的系统中有些接口是根据用户身份来展示数据的,但是前端调用登录接口登录系统后,在调用其他接口的时候,除了在 Header 中加入 token 外,还有传很多关于用户信息的很多参数,这样做是不是不合理的。

这肯定不合理,token 本来就是根据用户身份产生的,后端拿到 token 就能获取用户信息,这是常识问题,让前端在接口中再传一遍,既不合理也不安全。

类似的问题还有,比如后端接口返回一堆数据,然后有的部分有用、有的部分没有,有的部分还涉及到逻辑,不借助文档根本就看不明白怎么用,这其实并不合理。

接口应该尽量只包含有用的部分,并且尽可能结构清晰,配合简单的字段说明就能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是最好的效果。

如果前后端都感觉形势不对了,后端一个接口处理性能跟不上了,前端处理又太麻烦了。这时候就要向上看了,产品设计上可能需要改一改了。

后端的同学可以学一点前端,前端的同学也可以学一点后端,当你都懂一些的时候,就能两方面考虑了,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更好用一点。总之,前后端相互理解,毕竟都是为了生活嘛。


作者:古时的风筝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492706242582941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你的代码不堪一击!太烂了!

前言小王,你的页面白屏了,赶快修复一下。小王排查后发现是服务端传回来的数据格式不对导致,无数据时传回来不是 [] 而是 null, 从而导致 forEach 方法报错导致白屏,于是告诉测试,这是服务端的错误导致...
继续阅读 »

前言

小王,你的页面白屏了,赶快修复一下。小王排查后发现是服务端传回来的数据格式不对导致,无数据时传回来不是 [] 而是 null, 从而导致 forEach 方法报错导致白屏,于是告诉测试,这是服务端的错误导致,要让服务端来修改,结果测试来了一句:“服务端返回数据格式错误也不能白屏!!” “好吧,千错万错都是前端的错。” 小王抱怨着把白屏修复了。

刚过不久,老李喊道:“小王,你的组件又渲染不出来了。” 小王不耐烦地过来去看了一下,“你这个属性data 格式不对,要数组,你传个对象干嘛呢。”老李反驳: “ 就算 data 格式传错,也不应该整个组件渲染不出来,至少展示暂无数据吧!” “行,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小王又抱怨着把问题修复了。

类似场景,小王时不时都要经历一次,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小王的技术太菜了。小王听到后,倍感委屈:“这都是别人的错误,反倒成为我的错了!”

等到小王离职后,我去看了一下他的代码,的确够烂的,不堪一击!太烂了!下面来吐槽一下。

一、变量解构一解就报错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const { name, age } = data
}

如果你觉得以上代码没问题,我只能说你对你变量的解构赋值掌握的不扎实。

解构赋值的规则是,只要等号右边的值不是对象或数组,就先将其转为对象。由于 undefined 、null无法转为对象,所以对它们进行解构赋值时都会报错。

所以当 data 为 undefined 、null 时候,上述代码就会报错。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 name, age } = data || {};
}

二、不靠谱的默认值

估计有些同学,看到上小节的代码,感觉还可以再优化一下。

再优化一下

const App = (props = {}) => {
const { data = {} } = props;
const { name, age } = data ;
}

我看了摇摇头,只能说你对ES6默认值的掌握不扎实。

ES6 内部使用严格相等运算符(===)判断一个变量是否有值。所以,如果一个对象的属性值不严格等于 undefined ,默认值是不会生效的。

所以当 props.data 为 null,那么 const { name, age } = null 就会报错!

三、数组的方法只能用真数组调用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nameList = (data || []).map(item => item.name);
}

那么问题来了,当 data 为 123 , data || [] 的结果是 123123 作为一个 number 是没有 map 方法的,就会报错。

数组的方法只能用真数组调用,哪怕是类数组也不行。如何判断 data 是真数组,Array.isArray 是最靠谱的。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name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nameList = data.map(item => item.name);
}
}

四、数组中每项不一定都是对象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我的名字是${item.name},今年${item.age}岁了`);
}
}

一旦 data 数组中某项值是 undefined 或 null,那么 item.name 必定报错,可能又白屏了。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我的名字是${item?.name},今年${item?.age}岁了`);
}
}

? 可选链操作符,虽然好用,但也不能滥用。item?.name 会被编译成 item === null || item === void 0 ? void 0 : item.name,滥用会导致编辑后的代码大小增大。

二次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
const { name, age } = item || {};
return `我的名字是${name},今年${age}岁了`;
});
}
}

五、对象的方法谁能调用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nameList = Object.keys(data || {});
}

只要变量能被转成对象,就可以使用对象的方法,但是 undefined 和 null 无法转换成对象。对其使用对象方法时就会报错。

优化后:

const _toString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
const isPlainObject = (obj) => {
return _toString.call(obj) === '[object Object]';
}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nameList = [];
if (isPlainObject(data)) {
nameList = Object.keys(data);
}
}

六、async/await 错误捕获

优化前: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const App = () => {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getData = async () => {
setLoading(true);
const res = await queryData();
setLoading(false);
}
}

如果 queryData() 执行报错,那是不是页面一直在转圈圈。

优化后: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const App = () => {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getData = async () => {
setLoading(true);
try {
const res = await queryData();
setLoading(false);
} catch (error) {
setLoading(false);
}
}
}

如果使用 trycatch 来捕获 await 的错误感觉不太优雅,可以使用 await-to-js 来优雅地捕获。

二次优化后: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import to from 'await-to-js';

const App = () => {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getData = async () => {
setLoading(true);
const [err, res] = await to(queryData());
setLoading(false);
}
}

七、不是什么都能用来JSON.parse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dataObj = JSON.parse(data);
}

JSON.parse() 方法将一个有效的 JSON 字符串转换为 JavaScript 对象。这里没必要去判断一个字符串是否为有效的 JSON 字符串。只要利用 trycatch 来捕获错误即可。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dataObj = {};
try {
dataObj = JSON.parse(data);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data不是一个有效的JSON字符串')
}
}

八、被修改的引用类型数据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if (Array.isArray(data)) {
data.forEach(item => {
if (item) item.age = 12;
})
}
}

如果谁用 App 这个函数后,他会搞不懂为啥 data 中 age 的值为啥一直为 12,在他的代码中找不到任何修改 data中 age 值的地方。只因为 data 是引用类型数据。在公共函数中为了防止处理引用类型数据时不小心修改了数据,建议先使用 lodash.clonedeep 克隆一下。

优化后:

import cloneDeep from 'lodash.clonedeep';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const dataCopy = cloneDeep(data);
if (Array.isArray(dataCopy)) {
dataCopy.forEach(item => {
if (item) item.age = 12;
})
}
}

九、并发异步执行赋值操作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url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data.forEach(item => {
const { id = '' } = item || {};
getUrl(id).then(res => {
if (res) urlList.push(res);
});
});
console.log(urlList);
}
}

上述代码中 console.log(urlList) 是无法打印出 urlList 的最终结果。因为 getUrl 是异步函数,执行完才给 urlList 添加一个值,而 data.forEach 循环是同步执行的,当 data.forEach 执行完成后,getUrl 可能还没执行完成,从而会导致 console.log(urlList) 打印出来的 urlList 不是最终结果。

所以我们要使用队列形式让异步函数并发执行,再用 Promise.all 监听所有异步函数执行完毕后,再打印 urlList 的值。

优化后:

const App = async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url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const jobs = data.map(async item => {
const { id = '' } = item || {};
const res = await getUrl(id);
if (res) urlList.push(res);
return res;
});
await Promise.all(jobs);
console.log(urlList);
}
}

十、过度防御

优化前: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
const { name, age } = item || {};
return `我的名字是${name},今年${age}岁了`;
});
}
const info = infoList?.join(',');
}

infoList 后面为什么要跟 ?,数组的 map 方法返回的一定是个数组。

优化后:

const App = (props) => {
const { data } = props || {};
let infoList = [];
if (Array.isArray(data)) {
infoList = data.map(item => {
const { name, age } = item || {};
return `我的名字是${name},今年${age}岁了`;
});
}
const info = infoList.join(',');
}

后续

以上对小王代码的吐槽,最后我只想说一下,以上的错误都是一些 JS 基础知识,跟任何框架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工作了几年还是犯这些错误,真的可以考虑转行。


作者:红尘炼心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9007674520158268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多个AAR打包成一个AAR

AAR
1. 背景介绍公司日常开发基于自建的Maven服务器,不对外开放,公司内开发的SDK都传到私服,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已经有上百个包,前段时间有其他公司需要依赖内部某个SDK,而这个SDK有依赖了公司好多SDK,但是公司内网权限无法对外开放,所以无法使用Maven...
继续阅读 »

1. 背景介绍

公司日常开发基于自建的Maven服务器,不对外开放,公司内开发的SDK都传到私服,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已经有上百个包,前段时间有其他公司需要依赖内部某个SDK,而这个SDK有依赖了公司好多SDK,但是公司内网权限无法对外开放,所以无法使用Maven方式对外提供依赖,如果基于AAR方式,对外提供十几个AAR不仅不友好,而且内部也不好维护迭代。

2. 解决思路及办法

市面上有一套开源的合并AAR的方案,合并AAR主要的步骤:

  • AndroidManifest合并
  • Classes合并
  • Jar合并
  • Res合并
  • Assets合并
  • Jni合并
  • R.txt合并
  • R.class合并
  • DataBinding合并
  • Proguard合并
  • Kotlin module合并

这些都有对应Gradle task,具体方案可以看对应源码:adwiv/android-fat-aar目前已不再维护,gradle不支持高版本,kezong/fat-aar-android虽然也不在维护,但是已经适配了AGP 3.0 - 7.1.0,Gradle 4.9 - 7.3。

3. 遇到问题

3.1 资源冲突

如果library和module中含有同名的资源(比如 string/app_name),编译将会报duplication resources的相关错误,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将library以及module中的资源都加一个前缀来避免资源冲突(不是所有历史版本的SDK都遵循这个规范);
  • gradle.properties中添加android.disableResourceValidation=true可以忽略资源冲突的编译错误,程序会采用第一个找到的同名资源作为实际资源(资源覆盖可能会导致某些错误)

3.2 动态库冲突

在application中动态库冲突可以使用pickFirst指定第一个,但是这个无法适用于library中。

关于packagingOptions常见的设置项有exclude、pickFirst、doNotStrip、merge。

1. exclude,过滤掉某些文件或者目录不添加到APK中,作用于APK,不能过滤aar和jar中的内容。

比如:

packagingOptions {
exclude 'META-INF/**'
exclude 'lib/arm64-v8a/libopus.so'
}

2. pickFirst,匹配到多个相同文件,只提取第一个。只作用于APK,不能过滤aar和jar中的文件。

比如:

 packagingOptions {
pickFirst "lib/armeabi-v7a/libopus.so"
pickFirst "lib/armeabi-v7a/libopus.so"
}

3. doNotStrip,可以设置某些动态库不被优化压缩。

比如:

 packagingOptions{
doNotStrip "*/armeabi/*.so"
doNotStrip "*/armeabi-v7a/*.so"
}

4. merge,将匹配的文件都添加到APK中,和pickFirst有些相反,会合并所有文件。

比如:

packagingOptions {
merge '**/LICENSE.txt'
merge '**/NOTICE.txt'
}

最后针对包含冲突动态库的SDK,单独对外依赖,在application中pickfirst,暂时没有特别好的方法。

3.3 外部依赖库

SDK中有些依赖的是外部公共仓库,比如OKHTTP等,如果都合并到同一的AAR,会导致外部依赖不够灵活,我们的思路是合并的时候不合并外部SDK,只打包公司内部SDK,并打印外部依赖的SDK,提供给外部手动依赖:

  1. 先定义内部SDK规则方法:
static boolean isInnerDep(RenderableDependency dep) {
return (dep.name.contains("com.xxx")
|| dep.name.contains("com.xxxxx")
|| dep.name.contains("com.xxxxxxx")
|| dep.name.contains("com.xxxxxxxx"))
}
  1. 定义三个集合:
//所有的内部库依赖
Map<String, String> allInnerDeps = new HashMap<>()
//所有的非内部依赖:公共平台库
Map<String, String> allCommonDeps = new HashMap<>()
//库的类型,jar 或者 aar,依赖方式不同
Map<String, String> depType = new HashMap<>()
  1. 分析依赖,放到不同集合打印、合并:

void collectDependencies(Map<String, String> commonDependencies, Map<String, String> innerDependencies, RenderableDependency result) {
String depName = result.name.substring(0, result.name.lastIndexOf(":"))
// println "denName = " + depName
String version = result.name.substring(result.name.lastIndexOf(":") + 1, result.name.length())

if (result.getChildren() != null && result.getChildren().size() > 0) {
if (isInnerDep(result) && !isExcludeDep(result)) {
tryToAdd(innerDependencies, depName, version)
result.getChildren().each {
res ->
collectDependencies(commonDependencies, innerDependencies, res)
}
} else {
tryToAdd(commonDependencies, depName, version)
}
} else {
if (isInnerDep(result) && !isExcludeDep(result)) {
tryToAdd(innerDependencies, depName, version)
} else {
tryToAdd(commonDependencies, depName, version)
}
}
}

configurations.findAll { conf ->
return conf.name == "implementation" || conf.name == "api"
}.each {
conf ->
// println "--------------"+conf.name
def copyConf = conf.copy()
copyConf.setCanBeResolved(true)
copyConf.each {
file ->
String s = file.name.substring(0, file.name.lastIndexOf("."))
String key
if (s.contains("-SNAPSHOT")) {
String t = (s.substring(0, s.lastIndexOf("-SNAPSHOT")))
key = t.substring(0, t.lastIndexOf("-"))
} else {
key = s.substring(0, s.lastIndexOf("-"))
}
String value = file.name.substring(file.name.lastIndexOf("."), file.name.length())
depType.put(key, value)
}
ResolutionResult result = copyConf.getIncoming().getResolutionResult()
RenderableDependency depRoot = new RenderableModuleResult(result.getRoot())
depRoot.getChildren().each {
d ->
collectDependencies(allCommonDeps, allInnerDeps, d)
}

}
println("==================内部依赖====================")

allInnerDeps.each {
dep ->
println dep.key + ":" + dep.value

dependencies {
String key = dep.key.substring(dep.key.lastIndexOf(":") + 1, dep.key.length())
String type = depType.get(key)
if (type == ".aar") {
embed(dep.key + ":" + dep.value + "@aar")
} else {
embed(dep.key + ":" + dep.value)
}
}
}

println "=====================正确使用 sdk,需要添加如下依赖========================"
allCommonDeps.each {
dep ->
println "api " + """ + dep.key + ":" + dep.value + """
}

3.4 对外提供多个业务SDK

我们提供一个同一AAR后,另一个业务也要对外提供SDK,这样有公共依赖的就会有冲突问题,如果都合并成一个,某一方改动,势必会引起另一方回归测试,最后抽取公共的sdk合并成一个aar,各自业务合并各自的AAR。

4. 参考资料

使用fat-aar编译打包多个aar库 - 简书

fat-aar实践及原理分享 - 简书

github.com/kezong/fat-…

GitHub - adwiv/android-fat-aar: Gradle script that allows you to merge and embed dependencies in generted aar file

5. 总结

本文介绍了Android对外输出AAR和不依赖maven,通过合并多个AAR的方式减少依赖方成本,并介绍了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作者:轻口味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0377976134615097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那些隐藏在项目中的kotlin小知识,在座各位...

写kotlin越来越久,很多代码虽然能看懂,并且能去改,但是不知道他用了啥,里面的原理是什么,举个例子?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吧内联函数顾名思义,但是在项目中我遇到得很少,他比较适用于一些包装方法的写法,比如下面这个inline fun measureTimeMil...
继续阅读 »

写kotlin越来越久,很多代码虽然能看懂,并且能去改,但是不知道他用了啥,里面的原理是什么,举个例子?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吧

内联函数

顾名思义,但是在项目中我遇到得很少,他比较适用于一些包装方法的写法,比如下面这个

inline fun measureTimeMillis(block: () -> Unit): Long {
val start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block()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Time
}

val time = measureTimeMillis {
// code to be measured here
}
println("Time taken: $time ms")

这样的函数,以后如果想要测一段代码的运行时间,只需要将measureTimeMillis包着他就行

类型别名

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允许为现有类型定义新名称

data class Person(val name: String, val age: Int)
typealias People = List<Person>

val people: People = listOf(
Person("Alice", 25),
Person("Bob", 30),
Person("Charlie", 35)
)

fun findOlderThan(people: People, age: Int): People {
return people.filter { it.age > age }
}

fun main() {
val olderPeople = findOlderThan(people, 30)
println(olderPeople)
}

其中People就是一个别名,如果使用typealias替代直接定义list,项目中就会少很多后缀为list的列表,少了类似于personlist这种变量,在搜索,全局替换,修改时也会更加直观看到person和people的区分场景

typealias可以被大量使用在list, map乃至于函数中,因为这些命名可能会比较长,替换后可以提高可读性

高阶函数

一个一开始很难理解,理解后又真香的函数,我愿称理解的那一刻为程序员进阶闪耀时,当一个老程序员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但是一定会因为不懂高阶函数而羞耻

尤其是在项目中发现这种函数,又看不懂时,是万万不敢问同事的,所以,请现在就了解清楚吧

fun calculate(x: Int, y: Int, operation: (Int, Int) -> Int): Int {
return operation(x, y)
}

fun main() {
val sum = calculate(10, 5) { x, y -> x + y }
println("Sum is $sum")

val difference = calculate(10, 5) { x, y -> x - y }
println("Difference is $difference")
}

可以看到,calculate其实并没有做什么,只是执行了传入进来的operation,这,就是高阶函数,所谓领导也是如此,优秀的下属,往往将方案随着问题传入进来,领导只要批示一下执行operation即可

配合上lambda原则,最后一个参数可以提出到括号外面,也就是讲operation提出到外面的{}中,交给调用方自己执行,就形成了这样的写法

    val sum = calculate(10, 5) { x, y -> x + y }

理解这一点后,一下子就清晰了很多,calculate看起来什么都没做,他却成为了世界上功能最强大,最灵活,bug最少的计算两个数运算结果的函数

深入

了解上面分析,已经足够我们在kotlin项目中进阶了,现在,我们来看下高阶函数反编译后的java代码

public final class TestKt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calculate(int x, int y, @NotNull Function2 operation) {
Intrinsics.checkNotNullParameter(operation, "operation");
return ((Number)operation.invoke(x, y)).intValue();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main() {
int sum = calculate(10, 5, (Function2)null.INSTANCE);
String var1 = "Sum is " + sum;
System.out.println(var1);
int difference = calculate(10, 5, (Function2)null.INSTANCE);
String var2 = "Difference is " + difference;
System.out.println(var2);
}

// $FF: synthetic metho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var0) {
main();
}
}

虽然java的实现太不优雅,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高阶函数,本质上传入的函数是一个名为Function2的对象,

public interface Function2<in P1, in P2, out R> : Function<R> {
/** Invokes the function with the specified arguments. */
public operator fun invoke(p1: P1, p2: P2): R
}

他是kotlin包自带的函数,看起来可以用来在反编译中替换匿名lambda表达式,将其逻辑移动到自身的invoke中,然后生成一个Function2对象,这样实现kotlin反编译为java时的lambda替换

这也是高阶函数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作者:小松漫步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6985832313094204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Kotlin语法和 Gson 碰撞产生的空指针问题

1. 背景Gson 作为 json 解析最有名的库,我们也在多处使用或借鉴其实现。但是 json解析本就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轻则导致数据丢失,重则直接崩溃,我们应该对他引起重视。在项目更新kotlin之后,更由于g...
继续阅读 »

1. 背景

  • Gson 作为 json 解析最有名的库,我们也在多处使用或借鉴其实现。但是 json解析本就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轻则导致数据丢失,重则直接崩溃,我们应该对他引起重视。在项目更新kotlin之后,更由于gson库是基于java设计的,进而引出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

2. 问题

  • 当通过 kotlin 调用 Gson.fromJson(“json”, Class<T>) 解析 json,并且对象通过 kotlin 创建时,有可能在非空的字段解析出 null,例如使用下列 json 和 class 进行解析。
data class LowGsonData(
@SerializedName("name") var name: String,
@SerializedName("age") var age: Int,
@SerializedName("address") var address: String
)

data class LowGsonData(
@SerializedName("name") var name: String = "",
@SerializedName("age") var age?: Int = 0,
@SerializedName("address") var address: String = ""
)

class TestGson {
@Test
fun test() {
val json = "{\"name\":\"cong\",\"age\":11}"
// val json2 = "{\"name\":,\"age\":11}"
val testData = Gson().fromJson(json, LowGsonData::class.java)
println("testData: name = ${testData.name} age = ${testData.age} address = ${testData.address}")
}
}
  • 在我们使用上述两个LowGsonData对json进行解析时,我们关注一下 testData.address 会被解析为什么?

test_address_null.png

address 不是非空的吗?为什么这里address是空?这样在业务代码很容易因为kotlin的空安全检测,导致空指针问题!

3. 寻找原因

1.把kotlin data转为java

  • 因为 kotlin 最终都是转化成 java 字节码运行在虚拟机上的,所以我们先把这个类转为 java 代码方便我们看清这个对象的本质
public final class TestGsonData {
@SerializedName("name")
@NotNull
private String name;
@SerializedName("age")
private int age;
@SerializedName("address")
@NotNull
private String address;

public TestGsonData(@NotNull String name, int age, @NotNull String address) {
Intrinsics.checkNotNullParameter(name, "name");
Intrinsics.checkNotNullParameter(address, "address");
super();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address = address;
}
}
  • 看着好像没啥问题,调用这个构造函数依然能保证数据非空。那我们就需要继续分析gson是怎么构造出对象的?

2.分析Gson是如何构造对象的

  • Gson 的逻辑,一般都是根据读取到的类型,然后找对应的 TypeAdapter 处理,本例为普通自定义对象,所以会最终走到 ReflectiveTypeAdapterFactory.create 返回相应的 TypeAdapter。其中包含构造对象的方法 3 个:

(1)newDefaultConstructor :我们大部分对象都是通过这个地方创建的,获取无参的构造函数,如果能够找到,则通过 newInstance反射的方式构建对象。

private <T> ObjectConstructor<T> newDefaultConstructor(Class<? super T> rawType) {
try {
final Constructor<? super T> constructor = rawType.getDeclaredConstructor();
if (!constructor.isAccessible()) {
constructor.setAccessible(true);
}
return new ObjectConstructor<T>()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 T is the same raw type as is requested
@Override public T construct() {
Object[] args = null;
return (T) constructor.newInstance(args);

// 省略了一些异常处理
};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
return null;
}
}

(2)newDefaultImplementationConstructor:都是一些集合类相关对象的逻辑。

(3)newUnsafeAllocator:通过 sun.misc.Unsafe 构造了一个对象,是用来访问 hidden API,以及获取一定的操作内存的能力。

public static UnsafeAllocator create() {
// try JVM
// public class Unsafe {
// public Object allocateInstance(Class<?> type);
// }
try {
Class<?> unsafeClass = Class.forName("sun.misc.Unsafe");
Field f = unsafeClass.getDeclaredField("theUnsafe");
f.setAccessible(true);
final Object unsafe = f.get(null);
final Method allocateInstance = unsafeClass.getMethod("allocateInstance", Class.class);
return new UnsafeAllocator() {
@Override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T> T newInstance(Class<T> c)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Instantiable(c);
return (T) allocateInstance.invoke(unsafe, c);
}
};
} catch (Exception ignored) {
}

// try dalvikvm, post-gingerbread use ObjectStreamClass
// try dalvikvm, pre-gingerbread , ObjectInputStream

}
  •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当这个对象没有无参构造函数时,第一个方法不成立,最终会通过 unSafe 方式构建对象。虽然 gson 自身的设计,通过三种方式来保证对象创建成功很棒,但是这恰好在Unsafe构造中绕过了 kotlin 的空安全检查。

  • 所以 Unsafe 为啥没能符合空安全呢?

    因为 UnSafe 是直接获取内存中的值, String 对象在没有赋值时正好是 null,并且 json 里没有对应值,最后将不会覆盖他。

  • 好的真相大白了,那有什么改进方法吗?有,尽量满足第一个条件。

  • kotlin 的 data calss 只要有一个属性没有给初始值就不会生成无参构造方法。所以要想保证 gson 解析场景的非空性,我们应该给所有非可空属性附初始值。或者一开始就设置可空,并在业务代码中判空。

data class FullGsonData(
@SerializedName("name") var name: String = "",
@SerializedName("age") var age: Int = 0,
@SerializedName("address") var address: String = ""
)
  • 但是全都这么写吗?毕竟有些对象在业务中需要构造方法传入一些必传的值。那我就比较贪心,我既要又要还要。

  • 我的想法: 在聊天 elem 的场景,结合业务,封装一个工厂供业务构造对象。并在 data class 中继续保持非空构造。

  • 有没有其他好的想法?

    • 通过 kotlin 插件规避

4. 如何规避该问题:

经过调研我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有:

1.引入noarg和allopen自动生成无参构造函数。

2.尝试对现有项目中使用的json解析库进行升级改造

如moshi,同时适配属性缺失、属性异常等在生产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5. 参考:


作者:学不明白的聪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8129183330779194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编写整洁代码的技巧

背景前菜什么样的代码是整洁的?衡量代码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别人阅读你代码时的感受。所谓整洁代码,即可读性高、易于理解的代码。不整洁的代码,阅读体验是这样的:乱(组织乱、职责乱、名称乱起)逻辑不清晰(if-else太多)绕弯子(简单的事写的很复杂)看不懂(只有写的...
继续阅读 »

背景

前菜

什么样的代码是整洁的?

衡量代码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别人阅读你代码时的感受。所谓整洁代码,即可读性高、易于理解的代码。

不整洁的代码,阅读体验是这样的:

  1. 乱(组织乱、职责乱、名称乱起)
  2. 逻辑不清晰(if-else太多)
  3. 绕弯子(简单的事写的很复杂)
  4. 看不懂(只有写的人能理解)
  5. 难修改(耦合严重,各种写死)

整洁的代码,阅读体验是这样的:

  1. 清晰(是什么,做了什么,一眼看得出来)
  2. 简单(职责少,代码少,逻辑少)
  3. 干净(没有多余的逻辑)
  4. 好拓展(依赖的比较少,修改不会影响很多)

为什么需要编写整洁的代码?

  1. 保持代码整洁是程序员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写软件就像是盖房子,很难想象一个地板不平、门窗关不严实的房子能称为一个大师制作。代码整洁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追求专业性的态度。

  2. 读代码的时间远远大于写代码。 根据《整洁代码之道》作者在书中小数据量统计,读代码与写代码的时间比可能达到10:1,实际项目中虽然达不到这个比例,但是需要阅读其他同学代码的场景并不少见。让代码容易阅读和理解,可以优化阅读代码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3. 不整洁的代码带来诸多坏处。

    1. 每一笔不整洁的代码都是一笔技术债,迟早需要偿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偿还成本可能会越来越大。
    2. 烂代码难以理解,不敢改动,容易按住葫芦浮起瓢,修完一个bug又引入了另一个bug。
    3. 阅读不好的代码,会让人心情烦躁,充满负能量,是一种精神折磨。
    4. 容易引起破窗效应。当代码开始有一些bad smell,因为破窗效应,可能会导致代码越来越烂,不断积累形成“屎山”。

让代码变得整洁

命名

名副其实

在新建变量、函数或类的时候,给一个语义化的命名,不要因为害怕花时间取名字就先随手写一个想着以后再改(个人经验以后大概率是不会再改,或者想改的时候忘记要改哪里了)。如果名称需要注释来补充,那就不算是名副其实。

避免误导

起名字时,避免别人将这个名字误读成其他的含义。有以下几条准则可以使用:

  • 避免使用和本意相悖的词。

e.g.表达一组账号的变量:

  • 如果不是一个List类型,不要使用accountList。
  • 建议使用accountGroup。
  • 避免有歧义的命名。

e.g. 表达过滤后剩下的数据

  • 不要使用filteredUsers,filter具有二义性,不清楚到底是被过滤的,还是过滤后剩下的。
  • 建议使用removedUsers、remainedUsers来分别表示被过滤的和过滤后剩下的。
  • 避免使用外形相似度高的名称。

e.g.简单和单选:

  • 不要使用simple和single,外形相似,容易混淆。
  • 建议使用easy和single。
  • 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

避免使用没有区分性的命名

  • 避免使用一些很宽泛的词: 比如Product类和ProductInfo或者ProductData类名称虽然不同,但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应该使用更有区分性的命名。再比如,getSize可能返回一个数据结构的长度、所占空间等,改成getLength或getMemoryBytes则更合适一些。
  • 避免tmp之类的名字: 除非真的是显而易见且无关紧要的变量,否则不要使用tmpXxx来命名。
  • 修改 IDE 自动生成的 变量名  IDE自动生成变量名字,有些时候是没有语义的,为了易于理解,在生成代码后,顺便修改变量名字。
/// BAD: element表示的语义是啥?需要结合前面的selectedOptions来推断element的语义
List<String> get selectedKeys {
return selectedOptions.map((element) => element.key).toList();
}

/// GOOD: 阅读代码即可知道获取的是已选选项的key
List<String> get selectedKeys {
return selectedOptions.map((option) => option.key).toList();
}

给变量名带上重要的细节

  • 表示度量的 变量名 带上单位: 如果变量是一个度量(长度、字节数),最好在名字中带上它的单位。比如:startMs、delaySecs、sizeMb等。
  • 附带其他属性: 比如未处理的变量前面加上raw。

不使用魔法数字

遇到常量时,避免直接将魔法数字编写到代码中。这种方式有诸多坏处:

  • 没有语义,需要思考这个魔法数字代表什么意思。进而导致这个代码只有写的人敢改。
  • 如果该魔法数出现多次,之后修改时需要覆盖到每个使用之处,一旦有一处没改,就会有风险。
  • 不便于搜索。

建议改为表达意图的常量,或使用枚举。

/// BAD: 需要耗费注意力寻找2的意义
if (status == 2) {
retry();
}

/// GOOD: 改为表达意图的命名变量
const int timeOut = 2;
if (status == timeOut) {
retry();
}

避免拼写错误

AndroidStudio有自带的拼写检查,平时在写代码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拼写错误提示。

注意变量名的长度

变量名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太长的名字读起来太费劲,太短的名字读不懂是什么意思。那变量名长度到底多少最合适呢?这个问题没有定论,但是在决策变量名长度时,有一些准则可以使用:

  • 在小的作用域里可以使用短的名字: 作用域小的标识符不用带上太多信息。
  • 丢掉没用的词: 有时候名字中的某些单词可以拿掉且不会损失任何信息。例如:convertToString可以替换为toString。
  • 使用常见的缩写降低变量长度: 例如,pre代替previous、eval代替evaluation、doc代替document、tmp代替temporary、str代替string。

e.g. 在方法里,使用tempMap命名,只需要理解它是用于临时存储,最后作为返回值;但是如果tempMap是在一个类中,那么看到这个变量可能就会比较费解了。

static Map<String, dynamic> toMap(List<Pair> valuePairs) {
Map<String, dynamic> tempMap = {};
for (final pair in valuePairs) {
tempMap[pair.first] = pair.second;
}
return tempMap;
}

附:一些常用 命名规范 

变量

删除没有价值的临时变量

当某个临时变量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删除这个临时变量:

  • 没有拆分任何复杂的表达式。
  • 没有做更多的澄清,即表达式本身就已经比较容易理解了。
  • 只用过一次,并没有压缩任何冗余代码。
/// BAD: 使用临时变量now
final now = datetime.datetime.now();
rootMessage.lastVisitTime = now;

/// GOOD: 去除临时变量now
rootMessage.lastVisitTime = datetime.datetime.now();

缩小变量的作用域

  1. 谨慎使用全局变量。 因为很难跟踪这些全局变量在哪里以及如何使用他们,并且过多的全局变量可能会导致与局部变量命名冲突,进而使得代码会意外地改变全局变量的值。所以在定义全局变量时,问自己一个问题,它一定要被定义成全局变量吗?

  2. 让你的变量对尽可能少的代码可见。 因为这样有效地减少了读者需要同时考虑的变量个数,如果能把所有的变量作用于都减半,则意味着同时需要思考的变量个数平均来说是原来的一半。比如:

    1. 当类中的成员变量太多时,可以将大的类拆分成小的类,让某些变量成为小类中的私有变量。
    2. 定义类的成员变量或方法时,如果不希望外界使用,将它定义成私有的。
  3. 把定义下移。 把变量的定义放在紧贴着它使用的地方。不要在函数或语句块的顶端直接放上所有需要使用的变量的定义,这会让读者在还没开始阅读代码的时候强迫考虑这几个变量的意义,并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不断地索引是哪个变量。

函数

  1. 避免长函数

  • 函数要短小!函数要短小!函数要短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每个函数只做一件事。

如果发现一个函数太长,一般都是一个函数里干了太多事情,可以使用Extract Method(提取函数) 重构技巧,将函数拆分成若干个子功能,放到若干个子函数中,并给每个子函数一个语义化的命名(必要时可以添加注释)。这样既提高了函数的可读性,同时短小、单一功能的函数也方便复用。

避免太重的分支逻辑

if-else语句、switch语句、try-catch语句中,如果某个分支过于复杂,可以将该分支的内容提炼成独立的函数。这样不但能保持函数短小,而且因为块内调用的函数拥有较具说明性的名称,从而增加了文档上的价值。

/// BAD: if-else中语句多且繁杂
if (date.before(summerStart) || date.after(summerEnd)) {
charge = quantity * winterRate + winterServiceCharge;
} else {
charge = quantity * summerRate;
}

/// GOOD: 分别提炼函数
if (notSummer(date)) {
charge = winterCharge(quantity);
} else {
charge = summerCharge(quantity);
}

使用具有语义化的描述性名称给函数命名

  1. 函数名称应具有描述性,别害怕长的名称。长而具有描述性的名称,要比短而令人费解的名称好。
  2. 别害怕花时间取名字。

降低参数个数

  1. 参数个数越少,理解起来越容易。同时也意味着单测需要覆盖的参数组合少,有利于写单测。

  2. 当输入参数中有bool值时,建议使用Dart中的命名参数。

       /// BAD: bool类型取值只有true和false,无法理解在这个场景下取值的意义,必须得点到方法的声明里
    search(true);

    /// GOOD: 通过命名函数可以了解到取值的意义
    search(forceSearch : true);
  3. 当输入参数过多时,建议将其中一些参数封装成类。不然后续每每增加一个参数,就得修改函数的声明。

       /// BAD: 函数参数中放置多个离散的数据项
    void initUser({
    required String key,
    required String name,
    required int age,
    required String sex,
    }) {
    ...
    }

    /// GOOD: 将紧密相连的数据项聚合到一个类中
    class UserInfo {
    String key;
    String name;
    String sex;
    int age;
    }

    void initStore({required UserInfo user}) {
    ...
    }

分隔指令和查询

函数要么做什么事,要么回答什么事,二者不可得兼。函数应该修改某对象的状态,或是返回该对象的有关信息。两样都干常会导致逻辑混乱。

注释

真正好的注释只有一种,那就是通过其他方式不写注释。

  1. 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写注释,再想想看能否用更清晰的代码来表达。
  2. 为什么要贬低注释的价值?注释存在的时间越久,就离所描述的代码越远,变得越来越错误,因为程序员不能坚持维护注释。
  3. 这个目标也并非铁律,项目中经常会存在一些千奇百怪背景的代码,指望全部靠代码表达是不可能的。

坏的注释

  1. 臃肿的、不清楚的、令人费解的注释。 如果不确定注释写的是否合适,让你旁边的同学看下能不能看懂。
  2. 简单的代码,复杂的注释。 阅读注释比代码本身更费时。
  3. 有误导的注释。 随着业务迭代,在改代码的时候并没有更改对应的注释,导致代码逻辑与注释不匹配,引起误解,这对其他开发人员是致命的。
  4. 显而易见的东西,没必要写注释。
  5. 注释不需要的代码。 不需要的代码不要通过注释的方式保存,直接删掉就好。不然别人可能也不敢删除这段代码,会觉得放在那里是有原因的。
  6. 注释不应该用于粉饰不好的设计。 比如给函数或变量随便取了个名字,然后花一大段注释来解释。应该想办法取个更易懂的名字。

好的注释

以下场景值得加上注释:

  1. 代码中含有复杂的业务逻辑,或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才能理解的代码。 如果希望阅读者对代码背景或代码设计有个全局的了解,可以附上相关的文档链接。
  2. 用输入输出举例,来说明特别的情况。 相较于大段注释来说,一个精心挑选的输入、输出例子更有效。
  3. 将一些晦涩的参数和返回值翻译成可读的东西。
assertTrue(a.compareTo(a) == 0);  // a == a
assertTrue(a.compareTo(b) != 0); // a != b
  1. 代码中的警告、强调,避免其他人调用代码时踩坑。 在写注释的时候问问自己:“这段代码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会不会被误用?”预料到其他人使用你的代码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写注释。
  2. 对代码的想法。 TODO(待办)、FIXME(有问题的代码)、HACK(对一个问题不得不采用的比较粗糙的解决方案)或一些自定义的注释(REFACTOR、WARNING)。
  3. 在文件、类的级别上,使用“全局观”的注释来解释所有的部分是如何工作的。 用注释来总结代码块,使读者不至于迷失在细节中。
  4. 代码注释应该仅回答代码不能回答的问题。 例如,方法注释应当应该写的是“为什么存在这个方法” 和 “方法做了什么”,而不是“方法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方法注释过于关注方法“如何”工作,那么随着代码的不断变化,它很快就会过时。当开发人员依赖过时的注释来理解方法的工作原理时,这可能会导致混淆和错误。

格式

限制单个文件的代码行数

上图统计了Java中一些知名项目的每个文件的代码行数。可以看到都是由很多行数比较小的文件构成,没有超过500行的单独文件,大多数都少于200行。

小文件通常比大文件更加容易理解。 虽然这不是一个硬性规定,但一般一个文件不应该超过200行,且上限为500行。

dart中,可以通过part字段,对长文件进行拆分。

  1. 限制代码的长度

眼睛在阅读高而窄的文本时会更舒服,这正是报纸文章看起来是这样的原因:避免编写太长的代码行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另外,短行代码在使用三栏方式解冲突的时候,不需要横向滚动,更容易发现冲突的内容。

/// BAD: 参数放在一行展示
Future navigateToXxxPage({required BuildContext context, required Map<String, dynamic> queryParams, Object? arguments,});

/// GOOD: 每个参数一行展示,更清晰
Future navigateToXxxPage({
required BuildContext context,
required Map<String, dynamic> queryParams,
Object? arguments,
});

合理使用代码中的空行

源代码中的空行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的概念。反之,内容相关的代码不应该空行,应该紧贴在一起。

变量、函数声明

  1. 变量的声明应尽可能接近它使用的地方。 类的成员变量的声明应该出现在类的顶部。局部使用的变量应该声明在它使用之处附近。
  2. Dart函数中参数的声明,required标记的参数尽量归在一起。
  3. 如果有一堆变量要声明(类的成员变量、函数的参数),可以从重要的到不重要的进行排序。
  4. 如果一个函数调用另一个函数,它们应该在垂直上靠近,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调用者应该在被调用者之上。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希望函数调用依赖关系指向向下的方向。也就是说,一个被调用的函数应该在一个执行调用的函数下面。像在看报纸一样,我们期待最重要的概念最先出现,低层次的细节出现在最后。

简化控制流、表达式

如果代码中没有条件判断、循环或者任何其他的控制流语句,那么它的可读性会很好。而跳转和分支等部分则会很快地让代码变得混乱。

调整条件语句中参数的顺序

比较的左值为变量,右值为常量。这种方式更符合自然语言的顺序。

/// BAD: 
if (10 <= length)

/// GOOD:
if (length >= 10)

调整if-else语句块的顺序

在写if-else语句的时候:

  • 首先处理正逻辑而不是负逻辑的情况。例如,用if(debug)而不是if(!debug)
  • 先处理掉简单的情况。这种方式可能还会使得if和else在屏幕之内都可见。
  • 先处理有趣的或者是可疑的情况。

合并相同返回值

当有一系列的条件测试返回同样的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测试合并成一个条件表达式,并将这个条件表达式提炼成一个独立函数。/// BAD: 多个条件分开写,但是返回了同一个值。

int test() {
final bool case1 = ...;
final bool case2 = ...;
final bool case3 = ...;
if (case1) {
return 0;
}
if (case2) {
return 0;
}
if (case3) {
return 0;
}
return 1;
}

/// GOOD:将统一返回值对应的条件合并。
int test() {
if (shouldReturnZero()) {
return 0;
}
return 1;
}

bool shouldReturnZero() {
final bool case1 = ...;
final bool case2 = ...;
final bool case3 = ...;
return case1 || case2 || case3;
}

不要追求降低代码行数而写出难理解的表达式

三目运算符可以写出紧凑的代码,但是不要为了将所有代码都挤到一行里而使用三目运算符。三目运算符应该是从两个简单的值中做选择,如果逻辑复杂,使用if-else更好。

/// BAD: 
return exponent >= 0 ? mantissa * (1 << exponent): mantissa/(1<<-exponent);

/// GOOD:
if (exponent >= 0) {
return mantissa * (1 << exponent);
} else {
return mantissa / (1 << -exponent);
}

避免嵌套过深

条件表达式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

  • 所有分支都属于正常行为(使用if-else形式)。
  • 只有一种是正常行为,其他都是不常见的情况(if-if-if...-正常情况)。

嵌套过多深使代码更难读取和跟踪,可以尽量将代码转为以上两种标准的if形式。

/// BAD: if-else嵌套太深,难以理解逻辑。
void test() {
if (case1) {
return a;
} else {
if (case2) {
return b;
} else {
if (case3) {
return c;
} else {
return d;
}
}
}
}

/// GOOD: 先处理非正常情况,直接退出,再处理正常情况,降低理解成本
void test() {
if (case1) return a;
if (case2) return b;
if (case3) return c;
return d;
}

不要使用if-else代替switch

一般使用switch的场景,都是某个变量有可枚举的取值,比如枚举类型,不要使用if-else来代替枚举值的判断:

enum State {success, failed, loading}

/// BAD: 对于现在的流程是没问题,但是万一新增了一个State,忘记修改这里,就会出现风险;
/// 况且switch本身就适合在这种场景下使用。
void fun() {
if (state == State.success) {
// do something when success
} else if (state == State.failed) {
// do something when failed
} else {
// do something when loading
}
}

/// GOOD: 当State新增了一个枚举值时,这里会报错,必须修改这里才能编译通过
void fun () {
switch (state) {
case State.success:
// do something when success
break;
case State.failed:
// do something when failed
break;
case State.loading:
// do something when loading
break;
}
}

让表达式更易读

日常写代码时,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if语句的条件中,包含了大量的与或非表达式,如果表达式的逻辑简单还好,一旦表达式开始嵌套或多个与或非并列,那么对于理解代码的人来说将是一个灾难。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使用以下的技巧,逐步优化代码:

  1. 提取解释变量。 引入额外的变量,来表示一个小一点的子表达式。

    /// BAD: 阅读代码的人需要理解line.split(":")[0].trim()代表什么,当没有注释时往往纯靠猜测
    if (line.split(":")[0].trim() == "root") {
    // xxx
    }
    /// GOOD: 快速理解line.split(":")[0].trim()的语义,便于理解if条件表达式
    final userName = line.split(":")[0].trim();
    if (userName == "root") {
    // xxx
    }

    /// BAD: 理解这个表达式需要花多久?
    if (line.split(":")[0].trim() == "root" || line.split(":")[1].trim() == "admin") {
    // xxx
    }
    /// GOOD: 还是这个更容易理解?
    final isRootUser = line.split(":")[0].trim() == "root";
    final isAdminUser = line.split(":")[1].trim() == "admin";
    if (isRootUser || isAdminUser) {
    // xxx
    }
  2. 使用总结变量。 当if语句的条件比较复杂时,将整个条件表达式使用一个总结变量代替。

    /// BAD: 阅读代码的人需要理解什么情况下能进入if语句,代表什么语义
    if (newSelect != null && preSelect != null && newSelect != preSelect) {
    // xxx
    }
    /// GOOD: 快速理解if语句的语义,如果关注细节,再看表达式的构成
    final selectionChanged = newSelect != null && preSelect != null && newSelect != preSelect;
    if (selectionChanged) {
    // xxx
    }
  3. 减少非逻辑嵌套。 对于一个bool表达式,有一下两种等价写法,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哪个更加可读。

    /// BAD: 阅读代码的人需要理解什么情况下能进入if语句,代表什么语义
    if (!(fileExists && !isProtected)) {
    // xxx
    }
    /// GOOD: 快速理解if语句的语义,如果关注细节,再看表达式的构成
    if (!fileExists || isProtected) {
    // xxx
    }

类应该短小

与函数一样,在设计类时,首要规则就是尽可能短小。对于函数,评价的指标是代码行数;对于类,评价指标则为职责,即如果无法为某个类取个精准的名称,那就表明这个类太长了。

那么,如何让类保持短小呢?这里需要先介绍一条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即类或模块应有且只有一条加以修改的理由,即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

使用单一职责,将大类拆分为若干内聚性高的小类,即可实现类应该短小的规则。

  • 所谓内聚,即类应该只有少量实体变量,类中的每个方法都应该操作一个或多个这种变量。通常而言,方法操作的变量越多,则内聚性越高。
  • 让代码能运行保持代码整洁,是截然不同的两项工作。大多数人往往把精力花在了前者,这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当代码能运行后,不是马上转向实现下一个功能,而是回头将臃肿的类切分成只有单一职责的去耦合单元。
  • 许多开发者可能会觉得使用单一职责会导致类的数量变多,但其实这种方式会让复杂系统中的检索和修改变得更加清晰简单。

为修改而组织

编写代码时,需要考虑以后的修改是否方便,降低修改代码的风险。

开放封闭原则 :类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单元测试

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要求在编写某个功能的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代码,然后只编写使测试通过的功能代码,通过测试来推动整个开发的进行。 这有助于编写简洁可用和高质量的代码,并加速开发过程。

虽然在日常开发中,我们并不是按照这种方式开发,但是这种思想对于提高代码能力大有裨益。也许你会好奇,这种测试先行的方法与测试后行的方法有什么区别?总结下来就是:

  • 假如你首先编写 测试用例 ,那么你将可以更早发现缺陷,同时也更容易修正它们。 当你聚焦在一个方法时,将会更容易发现这个方法的边界case,而我们代码中大部分的缺陷都是由于一些边界case疏漏导致的。
  • 在编写代码之前先编写 测试用例 ,能更早地把需求上的问题暴露出来。 在写业务代码前,先思考测试用例有哪些,一些边界问题自然就会浮出水面,迫使你去解决。
  • 首先编写 测试用例 ,将迫使你在开始写代码之前至少思考一下需求和设计,而这往往会催生更高质量的代码。 写测试,你就会站在代码用户的角度来思考,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实现者,因为你自己要使用它们,所以能设计一个更有用,更一致的接口。另外为了保证代码的可测性,也迫使你会将不同的逻辑解耦,降低测试需要的上下文。

保持测试整洁

  • 如果没有测试代码,程序员会不敢动他的业务代码。 这点在改表单、计算引擎逻辑时深有体会,经常按下葫芦浮起瓢。

  • 修改业务代码的同时,相应的测试代码也需要修改。 如果单测不能跑,那单测就毫无意义,写单测并不是为了应付,而是保证代码的正确性,所以不要因为懒得修改导致破窗效应。

  • 如何让测试代码整洁? 可读性!可读性!可读性!单元测试中的可读性比生产代码中更加重要。测试代码中,相同的代码应抽象在一起,遵循 Build-Operate-Check 原则,即每一个测试应该清晰的由以下这三个部分组成:

    • Build: 构建测试数据。
    • Operation: 操作测试数据。
    • Check: 检验操作是否得到期望结果。
  • 每个 测试用例 只做一件事。 不要写出超长的测试函数。如果想要测试3个功能,就是拆成3个测试用例。

整洁测试规则(F.I.R.S.T)

  • 快速(Fast) :测试代码需要执行得很快。测试运行慢→不想频繁运行测试代码→不能尽早发现生产代码的问题→代码腐坏。
  • 独立(Independent):测试代码不应该相互依赖,某个测试不应该成为下一个测试的设定条件。测试代码都应该可以独立运行,以及按任何顺序运行。当测试互相依赖时,会导致问题难以定位。
  • 可重复(Repeatable):测试代码应该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重复执行。
  • 自足验证(Self-Validating) :测试需要有一个bool类型的输出。不能通过看log判断测试是否通过,而应该通过断言。
  • 及时(Timely):测试代码需要及时更新,在编写业务代码之前先写测试代码。如果程序员先写业务代码,很有可能造成写测试代码不方便的问题。

作者:陌上疏影凉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8445326913683517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做项目,聊聊敏捷开发

我对敏捷开发是源于10多年前看了一本关于迭代开发的书,从而对迭代开发有了一些兴趣。从那时开始有了迭代开发的概念。随着项目经验的增加迭代的重要性也越发觉得明显。随后进入了提倡敏捷开发的公司,被迫式的接触了许多“敏捷开发”,随着项目经历越来越多,慢慢的就开始有了更...
继续阅读 »

我对敏捷开发是源于10多年前看了一本关于迭代开发的书,从而对迭代开发有了一些兴趣。从那时开始有了迭代开发的概念。随着项目经验的增加迭代的重要性也越发觉得明显。随后进入了提倡敏捷开发的公司,被迫式的接触了许多“敏捷开发”,随着项目经历越来越多,慢慢的就开始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想法。

但是在接触敏捷开发这个体系之前,自己有机会做一个项目,那个时候我开始将自己认为更有利于项目的管理工作做了一些应用,那个阶段我的主要做法是:

1、项目中开始划分更短的制品交互周期,而不是以前那样等待产品开发完毕后发布各种测试版本。
2、更充分与市场人员交流,在市场人员进行需求交底时,让更多的甚至全体成员参与会议,了解产品的原始业务及需求。并且在过程中有问题也及时的解答及沟通。
3、加强沟通力度,开发测试都在一起每天都会开个小会,通报每日的工作成果,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
4、不同以往的发布频率,测试从项目开始便要切入到产品生产过程,而不是等到最后所有功能都完成后。从而大大减少变动对计划的影响。

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敏捷开发这个东西,直到在2010年进入一个公司非常提倡敏捷开发,已经有了迭代周期、backlog、站立会议、周例会等等,在这个团队中对开发过程有各种规章要求,完全是制度化的,这在我加入的初期非常的不适应。事实上回头想想,那种方式已经变的不敏捷了,完全是一种教条式的应用。

后来自己有机会回到了老东家,开始自己带团队,很巧老东家被收购后开始推广敏捷开发,只不过因为不是总部,所以这次没有范本,完全由我自己来组织及控制。很高兴这个小团队几个月下来,个人觉得比较成功,当然后面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

下面就敏捷开发分享一些应该着重注意的点,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对任何开发团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需求在开发中的重要性

大量的开发过程告诉我,需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的开发强调初期的需求调研及需要分析,这个过程对于一些正规的团队会产生大量的文档,而后交由开发展开产品生产。

然而,事实却不是想象这么简单,无数的例子说明了一点,仅仅在需求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需求是无法保证的。数不清的例子告诉我们,需求是会变的,变的原因很多。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客户签字的需求在开发完后,有需要变更也很正常。

所以需求是影响软件开发的第一重要因素,需求来源于业务,我们开发的产品不就是因为这些业务才去做的吗?如何需求都无法把握好,还谈什么开发出好用的产品?

然而如何做好需求呢?我想首先要确立需求的地位,然后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尝试、反馈向真实需求迈进。

强调人与人的交流

不管怎么样开发过程中主要还是靠人的,而且软件开发是个复杂的团体工程,一个小些的产品也会涉及到各类人:客户、业务分析、管理人员、程序员、测试员等等。这么多人在一起做事情,有一方没有处理好结果肯定就会有问题。

有这样一个例子:客户提出了一个会员管理功能需求,需求人员了解后组织了解决方案,于是交付了开发实现。而经过二个月无尽的黑夜之后交付,需求一看有个模块做的有偏差,但是已经来不及修改了。交给客户看后,发现这不是他们要的会员管理功能相差较大,另外在功能开发的这一段时间,客户又有了新想法,要对原先需求做调整。

这种例子可能大家经常经历吧?

这种问题在敏捷开发方法中提出了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交付可用的制品。看起来很抽象,其实很简单。同样是上面的例子:
Ø 客户提出会员管理功能需求
Ø 需求人员在了解需求后与开发负责人商量,确定一个快迭代的开发计划,每二周向客户演示一次,并将这个计划与客户确认
Ø 确认后需求人员向全体成员讲解需求背景故事
Ø 开发负责人组织并确定迭代计划内容,明确每个迭代提交的产品目标、开发任务安排、测试跟踪计划
Ø 每个迭代过程中都由需求及测试进行确认每个任务的实现结果是否跑偏
Ø 后面就是每二周向客户演示一次产品,并获得客户的反馈
Ø 根据客户的反馈调整下个迭代计划,并继续下一个迭代
Ø 直到产品交付

通过上面的步骤,就不至于在开发完成后才知道用户的真实想法,因为很多用户对软件开发是没有概念的,他只知道自己有某种需求,但最开始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的。所以就要通过不断的让用户看到产品的模型,这个过程用户才会逐步的对产品产生概念。同样的在过程中客户的提出需求变更也是在一定的可控制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可以大大的减少软件返工的情况,自然就不会拖延计划了。

而这个过程中,需求已经完成了一个真正的过渡,不再是一头重的情况了。他让需求从客户那快速的反馈到开发团队中。同样的,在开发不断的交付制品时,需求也更加及时的了解到产品的进度,把握开发人员开发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标准做法,不同的团队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里只是想强调需求需要更多的投入到开发过程中去,及时的与客户沟通交流,了解到客户的真实想法。

强调文档的作用

我觉得很多对敏捷开发的一个误解就是不需要文档,敏捷开发并未抛弃文档。只是更强调更有效的方式使用文档。在很多传统开发方法中,特别是很多很正规的开发团队对文档的要求非常苛刻。然而事实是文档不易管理,最痛苦的是不好维护,文档需要随着变化而变化,比如需求调整、技术架构升级、产品维护等等。如果要保证文档的一致性,太难了。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有效管理的开发团队就更加明显,经常是软件已经几个版本了,文档却是两年前的。

但敏捷真的不需要文档吗?我想不是的,如何把文档做到好维护我想才是最重要的。文档到底指的指的什么?什么样的算文档?

提出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先想想经常说的文档的作用是什么?不就是一个传播工具吗?可以用作记录、给他人看、用于以后查看。有很多方法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wiki系统。维护一个wiki系统,可以随时写,随时维护,可以方便的查找。嗯,多方便。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形成文档呢?

记得在前一家公司,维护一个10多年的老系统修改一个公式计算的BUG,但是怎么也不知道这个复杂的公式是什么意思,问过了公司大部分的人也无人可解。这时想,如果当初有那么一份文档,谢天谢地。

像这种关键的内容有份文档还是很重要的,否则随着时间推移,谁也不能保证能记得住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干。

记得多年前一次记笔记的经历,我看了一篇文章了解了DELPHI实现单实例模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很酷。于是整理成了笔记写在了wiki上,第二天就得到了回复,帮助到了别外产品开发组的同事。

嗯,文档就是这样他具有传播性,你不可能跑去跟所有人说出你的想法,但是文档却更容易达成。他也有传承性,有些文档也许10多年后又起了重要作用。

团队协作

1、减少对开发人员的干扰

曾经接手一个产品的开发,最初遇到一个很头痛的问题,原先写好的迭代计划,而且工作量也较大,大家都在忙着。即便在这样的状态下,客服人员却经常跑来找某个程序员A维护各种系统问题,程序员A在一次维护中竟然导致了系统数据出现大面积错误。程序员A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每天的这些问题又不得不解决,加之新版本又有很重的开发任务无法完成,最终导致整个开发计划变更。

我无法再忍受,找到了需求及客服的负责人,沟通后发现这些问题很多都是重复性的,主要是因为原先系统的不足。于是回去组织人员做了几个后台临时功能,并交付给了客服人员,之后就没有再来找过这位程序员A。后续我又找到了客服负责人,要求不能直接找开发人员解决这类问题,并与负责人约定了处理过程。

这是个例子,在实际情况中还有很多这种事情,甚至有很多开发人员要直接面对客户。我想对于职能型团队来说,开发团队最好是减少这些方面的干忧。当然对于一个人包干的情况就不讨论了。

大部分的人都不是超人,在一个时间段内处理超出自己负荷的工作是很难做好保质保量的。所以对于开发管理人员一定要考虑到这点,尽量让开发人员有比较好的工作进度环境,通过外界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开发团队的干扰。

成功的前端工程师很会善用工具,这些年低代码概念开始流行,像国外的Mendix,国内的JNPF,这种新型的开发方式,图形化的拖拉拽配置界面,并兼容了自定义的组件、代码扩展,确实在B端后台管理类网站建设中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了效率。

开源地址:http://www.yinmaisoft.com/?from=jueji…

任何信息化项目都可以基于 JNPF 开发出 ERP、OA、CRM、EHR 等各类管理系统。

这边强烈建议试试它,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心情舒畅还是很重要的,记得有一次迭代总结时,有个程序员总结说:发现心情舒畅自己的工作效率很高。呵呵。我想你也有同感吧。

2、不要忽略测试人员在开发阶段的作用

曾经多少次在项目发布前加班到深夜2点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种感觉即快乐又痛苦。由于和客户签定的合同的交付日期就要到了,产品却迟迟未集成完成,测试只能干等着上网聊QQ。就在下班前的一刻发布了,测试开始了紧张的测试,在屏幕闪动中,一个个的BUG提交,直到流程都无法都走不下去,测试无奈了。第二天就要发布,实施人员就等着制品第二天出差。只有不断的改,再发布,无尽的循环。直到大家都憔悴的看着老大,终于老大说:还剩下的这几个问题无关紧要,大家回去吧。

几个月的开发过去后在总结会上,只能抱怨测试资源不足,时间太短,需求更改太多,需求更改后测试不知道。无数的问题一次一次的出现在同样的总结会议上。

上面的这个例子很多人应该经历过,真的测试只有最后一刻才能体现价值吗?我想不是的。

在后面的项目中我总结了这个问题的,针对每个开发任务要求进行测试验证。而测试如何验证呢?他需要知道这个开发任务的需求是如何,提前做好测试计划及测试用例,在接到开发制品后测试并提交BUG,这个工作是可以开发过程中就能不断的进行的。保证每一个任务的质量,可以大大减少后期集成的错误量。

另外根据敏捷开发的思想,测试团队在开发过程中也需要加强与开发团队的交流,甚至有必要组成虚拟团队,位置调整到一起,这样可以及时快速的交流,参加开发团队的站立会议同样可以及时了解到开发的实际情况及进度,反过来把握测试计划及测试内容。

特别是测试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需求,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发现或者改善需求上的不足。

3、发挥团队人员的潜力

敏捷开发比较提倡开发任务由开发自己评估并认领工作任务,这样可以激发开发的潜在动力。

之前在做一个新产品时,需要使用java,而我们团队是使用C#的,面临转型问题。而有一位同事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让他负责前期的框架探索与搭建。结果就是这位小伙工作效率很高,我最初给他的目标全部都完成了。最有意思的是后面产品开始研发时,这位小伙已经成为了团队的大牛,大家有问题都找他解决。也正是因为这个过程,这位小伙被全面激活,也在大家面前展示了能力。甚至在小伙离职时也被领导给予大幅涨薪来挽留。只不过谁又能想象到这位小伙进入我团队之前是因为被定为裁员的目标而调剂过来的呢!

所以充分发挥好每个人员的特点,让人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中,效果会很多。减少指派方式的任务的分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这个团队精神面貌也会好很多。

4、管理者不要离团队太远

作为团队的Leader要参与到团队的工作中去,比如一个开发主管一定要写写代码,参与架构等对项目有关的事情,而不是在那里分分任务。这样团队成员才会觉得这个Leader很亲近感。

特别是有些开发主管在带队后离团队越来越远,有时对于开发进度不如意时就说:“这么个简单功能怎么会搞了这么久?”,其实每天都在加班的同事心里想着:“有本事你来?”,即使这个小组长有这个能力,但对于团队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大家都抱有怨恨之心,还谈什么好好工作呢?这个小组长就是失职的。所以这种情况下应该主动去了解进度滞后的原因,并且自己要加入到解决问题的工作中去,而不是在边上抱怨别人。

5、小组织不要搞太多的官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官本位一直影响着我们,大家都想坐在那指挥,自己啥事也不用干,想想都惬意。在我们这个行业是不是发现也很类似?大家都想着干几年当个小组长,然后升个部门经理,当上CTO迎娶白富美。

团队的管理基本是事与人的管理,非常的伤脑和心。如果一个组织内,特别是小组织内“官”太多,协调就会非常的难,大家就会经常性的扯皮。

结束

与敏捷开发结缘也有几年,从开始的抵触到后面的认可经历了许多,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特别是要去实践、总结。

还有我觉得是不能太教条,很多事情都要有怀疑的心,然后去实践总结,找到合适自己团队的方式方法。

注:此文章为原创,欢迎转载,请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此文链接!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击下右下角的推荐,非常感谢!


作者:雾岛听风来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49205118532763709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如果写劣质代码是犯罪,那我该判无期

导读程序员痛恨遇到质量低劣的代码,但在高压环境下,我们常为了最快解决当下需求而忽略代码规范,在无意识中堆积大量债务。我们还观察到许多开发者被迫加班的罪魁祸首便是写低效代码、不重视代码优化。编程路上,欲速则不达。 接下来,我将为各位列举9种我个人工作中高频遇到的...
继续阅读 »

导读

程序员痛恨遇到质量低劣的代码,但在高压环境下,我们常为了最快解决当下需求而忽略代码规范,在无意识中堆积大量债务。我们还观察到许多开发者被迫加班的罪魁祸首便是写低效代码、不重视代码优化。编程路上,欲速则不达。 接下来,我将为各位列举9种我个人工作中高频遇到的不整洁代码行为,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继续阅读~

目录

1 代码风格和可读性

2 注释

3 错误处理和异常处理

4 代码复用和模块化

5 硬编码

6 测试和调试

7 性能优化

8 代码安全性

9 版本控制和协作

10 总结

01、代码风格和可读性

  • 错误习惯
不一致的命名规则:使用多种命名规则,如 camelCase、snake_case 和 PascalCase 等。过长的函数和方法:编写过长的函数和方法,导致代码难以阅读和理解。 过长的行:编写超过50字符的代码行,导致代码难以阅读。

1.1 变量命名不规范

在编程中,变量命名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变量命名能够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不规范的命名会增加理解难度,以下是一个不规范命名的例子:

int a, b, c; // 不具有描述性的变量名
float f; // 不清楚变量表示的含义

这样的变量命名不仅会降低代码的可读性,还可能会导致变量混淆,增加代码维护的难度。正确的做法应该使用有意义的名称来命名变量。例如:

int num1, num2, result; // 具有描述性的变量名
float price; // 清晰明了的变量名

1.2 长函数和复杂逻辑

长函数和复杂逻辑是另一个常见的错误和坏习惯。长函数难以理解和维护,而复杂逻辑可能导致错误和难以调试。以下是一个长函数和复杂逻辑的案例:

def count_grade(score):
if score >= 90:
grade = 'A'
elif score >= 80:
grade = 'B'
elif score >= 70:
grade = 'C'
elif score >= 60:
grade = 'D'
else:
grade = 'F'

if grade == 'A' or grade == 'B':
result = 'Pass'
else:
result = 'Fail'
return result

在这个例子中,函数 count_grade 包含了较长的逻辑和多个嵌套的条件语句,使得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正确的做法是将逻辑拆分为多个小函数,每个函数只负责一个简单的任务,例如:

def count_grade(score):
grade = get_grade(score)
result = pass_or_fail(grade)
return result
def get_grade(score):
if score >= 90:
return 'A'
elif score >= 80:
return 'B'
elif score >= 70:
return 'C'
elif score >= 60:
return 'D'
else:
return 'F'
def pass_or_fail(grade):
if grade == 'A' or grade == 'B':
return 'Pass'
else:
return 'Fail'

通过拆分函数,我们使得代码更加可读和可维护。

1.3 过长的行

代码行过长,会导致代码难以阅读和理解,增加了维护和调试的难度。例如:

def f(x):
if x>0:return 'positive' elif x<0:return 'negative'else:return 'zero'

这段代码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正确地使用空格和换行,使得代码看起来混乱,难以阅读。正确的方法是,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代码规范和风格,使得代码清晰、易读。下面是按照 PEP 8规范改写的代码

def check_number(x):
if x > 0:
return 'positive'
elif x < 0:
return 'negative'
else:
return 'zero'

这段代码使用了正确的空格和换行,使得代码清晰、易读。

02、注释

  • 错误习惯
缺少注释:没有为代码编写注释,导致其他人难以理解代码的功能和逻辑。 过时的注释:未及时更新注释,使注释与实际代码不一致。 错误注释:注释上并不规范,常常使用一些不合理的注释。
  • 错误的注释

注释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注释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以下是一个不规范的例子:

int num1, num2; // 定义两个变量

上述代码中,注释并没有提供有用的信息,反而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

03、错误处理和异常处理

  • 错误的习惯
忽略错误:未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处理。 过度使用异常处理:滥用 try...except 结构,导致代码逻辑混乱。 捕获过于宽泛的异常:捕获过于宽泛的异常,如 except Exception,导致难以定位问题。

3.1 忽略错误

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错误和异常。如果我们忽视了错误处理,那么当错误发生时,程序可能会崩溃,或者出现不可预知的行为。例如:

def divide(x, y):
return x / y

这段代码的问题在于,当 y 为0时,它会抛出 ZeroDivisionError 异常,但是这段代码没有处理这个异常。下面是改进的代码:

def divide(x, y):
try:
return x / y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return 'Cannot divide by zero!'

3.2 过度使用异常处理

我们可能会使用异常处理来替代条件判断,这是不合适的。异常处理应该用于处理异常情况,而不是正常的控制流程。例如:

def divide(a, b):
try:
result = a / b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result = float('inf')
return result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异常处理来处理除以零的情况。正确做法:

def divide(a, b):
if b == 0:
result = float('inf')
else:
result = a / b
return result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条件判断来处理除以零的情况,而不是使用异常处理。

3.3 捕获过于宽泛的异常

捕获过于宽泛的异常可能导致程序崩溃或隐藏潜在的问题。以下是一个案例:

try {
// 执行一些可能抛出异常的代码
} catch (Exception e) {
// 捕获所有异常,并忽略错误}

在这个例子中,异常被捕获后,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或记录,导致程序无法正确处理异常情况。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异常处理方式,例如:

try {
// 执行一些可能抛出异常的代码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 处理文件未找到异常
logger.error("File not found", e);
} catch (IOException e) {
// 处理IO异常
logger.error("IO error", e);
} catch (Exception e) {
// 处理其他异常
logger.error("Unexpected error", e);}

通过合理的异常处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异常情况,增加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4、错误处理和异常处理

  • 错误的习惯
缺乏复用性:代码冗余,维护困难,增加 bug 出现的可能性。 缺乏模块化:代码耦合度高,难以重构和测试。

4.1 缺乏复用性

代码重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错误。当我们需要实现某个功能时,可能会复制粘贴之前的代码来实现,这样可能会导致代码重复,增加代码维护的难度。例如:

   def calculate_area_of_rectangle(length, width):
return length * width

def calculate_volume_of_cuboid(length, width, height):
return length * width * height

def calculate_area_of_triangle(base, height):
return 0.5 * base * height

def calculate_volume_of_cone(radius, height):
return (1/3) * 3.14 * radius * radius * height

上述代码中,计算逻辑存在重复,这样的代码重复会影响代码的可维护性。为了避免代码重复,我们可以将相同的代码复用,封装成一个函数或者方法。例如:

   def calculate_area_of_rectangle(length, width):
return length * width

def calculate_volume(length, width, height):
return calculate_area_of_rectangle(length, width) * height

def calculate_area_of_triangle(base, height):
return 0.5 * base * height

def calculate_volume_of_cone(radius, height):
return (1/3) * 3.14 * radius * radius * height

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代码重复,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4.2 缺乏模块化

缺乏模块化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这样容易造成冗余,降低代码的可维护性,例如:

   class User: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save(self):
# 保存用户到数据库的逻辑

def send_email(self, content):
# 发送邮件的逻辑

class Order:
def __init__(self, user, product):
self.user = user
self.product = product

def save(self):
# 保存订单到数据库的逻辑

def send_email(self, content):
# 发送邮件的逻辑
```

此例中,User 和 Order 类都包含了保存和发送邮件的逻辑,导致代码重复,耦合度高。我们可以通过将发送邮件的逻辑提取为一个独立的类,例如:

   class User: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save(self):
# 保存用户到数据库的逻辑

class Order:
def __init__(self, user, product):
self.user = user
self.product = product

def save(self):
# 保存订单到数据库的逻辑

class EmailSender:
def send_email(self, content):
# 发送邮件的逻辑

通过把发送邮件单独提取出来,实现了模块化。现在 User 和 Order 类只负责自己的核心功能,而发送邮件的逻辑由 EmailSender 类负责。这样一来,代码更加清晰,耦合度降低,易于重构和测试。

05、硬编码

  • 错误的习惯
常量:设置固定常量,导致维护困难。 全局变量:过度使用全局变量,导致程序的状态难以跟踪。

5.1 常量

在编程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一些常量,如数字、字符串等。然而,直接在代码中硬编码这些常量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因为它们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变化,导致维护困难。例如:

def calculate_score(score):
if (score > 60) {
// do something}

这里的60就是一个硬编码的常量,导致后续维护困难,正确的做法应该使用常量或者枚举来表示。例如:

PASS_SCORE = 60;
def calculate_score(score):
if (score > PASS_SCORE) {
// do something }

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硬编码,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5.2 全局变量

过度使用全局变量在全局范围内都可以访问和修改。因此,过度使用全局变量可能会导致程序的状态难以跟踪,增加了程序出错的可能性。例如:

counter = 0
def increment():
global counter
counter += 1

这段代码的问题在于,它使用了全局变量 counter,使得程序的状态难以跟踪。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全局变量的使用,而是使用函数参数和返回值来传递数据。例如:

def increment(counter):
return counter + 1

这段代码没有使用全局变量,而是使用函数参数和返回值来传递数据,使得程序的状态更易于跟踪。

06、测试和调试

  • 错误的习惯
单元测试:不进行单元测试会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修复代码中的错误,增加代码的不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边界测试:不进行边界测试可能导致代码在边界情况下出现错误或异常。 代码的可测试性:有些情况依赖于当前条件,使测试变得很难。

6.1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是验证代码中最小可测试单元的方法,下面是不添加单元测试的案例:

def add_number(a, b):
return a + b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没有进行单元测试来验证函数 add_number 的正确性。正确示例:

import unittest

def add_number(a, b):
return a + b

class TestAdd(unittest.TestCase):
def add_number(self):
self.assertEqual(add(2, 3), 5)

if __name__ == '__main__': unittest.main()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了 unittest 模块进行单元测试,确保函数 add 的正确性。

6.2 边界测试

边界测试是针对输入的边界条件进行测试,以验证代码在边界情况下的行为下面是错误示例:

def is_even(n):
return n % 2 == 0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没有进行边界测试来验证函数 is_even 在边界情况下的行为。正确示例:

import unittest

def is_even(n):
return n % 2 == 0

class TestIsEven(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even(self):
self.assertTrue(is_even(2))
self.assertFalse(is_even(3))

if __name__ == '__main__': unittest.main()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了 unittest 模块进行边界测试,验证函数 is_even 在边界情况下的行为。

6.3 可测试性

代码的可测试性我们需要编写测试来验证代码的正确性。如果我们忽视了代码的可测试性,那么编写测试将会变得困难,甚至无法编写测试。例如:

def get_current_time():
return datetime.datetime.now()

这段代码的问题在于,它依赖于当前的时间,这使得我们无法编写确定性的测试。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代码的依赖,使得代码更易于测试。例如:

def get_time(now):
return now

这段代码不再依赖于当前的时间,而是通过参数传入时间,这使得我们可以编写确定性的测试。

07、性能优化

  • 错误的习惯
过度优化:过度优化可能会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甚至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 合适的数据结构: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代码的性能。

7.1 过度优化

我们往往会试图优化代码,使其运行得更快。然而,过度优化可能会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甚至可能会引入新的错误。例如:

def sum(numbers):
return functools.reduce(operator.add, numbers)

这段代码的问题在于,它使用了 functools.reduce 和 operator.add 来计算列表的和,虽然这样做可以提高一点点性能,但是这使得代码难以理解。我们应该在保持代码清晰和易读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优化。例如:

def sum(numbers):
return sum(numbers)

这段代码使用了内置的 sum 函数来计算列表的和,虽然它可能比上面的代码慢一点,但是它更清晰、易读。

7.2 没有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提高代码的性能。使用不合适的数据结构可能导致代码执行缓慢或占用过多的内存。例如:

def find_duplicate(numbers):
duplicates = []
for i in range(len(numbers)):
if numbers[i] in numbers[i+1:]:
duplicates.append(numbers[i])
return duplicates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了列表来查找重复元素,但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我们可以使用集合来查找元素。例如:

def find_duplicate(numbers):
duplicates = set()
seen = set()
for num in numbers:
if num in seen:
duplicates.add(num)
else:
seen.add(num)
return list(duplicates)

我们使用了集合来查找重复元素,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较低。

08、代码安全性

  • 错误的习惯
输入验证:不正确的输入验证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如 SQL 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 密码存储:不正确的密码存储可能导致用户密码泄露。 权限控制:不正确的权限控制可能导致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敏感信息或执行特权操作。

8.1 输入验证

没有对用户输入进行充分验证和过滤可能导致恶意用户执行恶意代码或获取敏感信息。例如:

import sqlite3
def get_user(username):
conn = sqlite3.connect('database.db')
cursor = conn.cursor()
query = f"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 '{username}'"
cursor.execute(query)
user = cursor.fetchone()
conn.close()
return user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没有对用户输入的 username 参数进行验证和过滤,可能导致 SQL 注入攻击。正确示例:

import sqlite3

def get_user(username):
conn = sqlite3.connect('database.db')
cursor = conn.cursor()
query =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 ?"
cursor.execute(query, (username,))
user = cursor.fetchone()
conn.close()
return user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参数化查询来过滤用户输入,避免了 SQL 注入攻击。

8.2 不正确的密码存储

将明文密码存储在数据库或文件中,或使用不安全的哈希算法存储密码都是不安全的做法。错误示例:

import hashlib

def store_password(password):
hashed_password = hashlib.md5(password.encode()).hexdigest()
# 存储 hashed_password 到数据库或文件中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了不安全的哈希算法 MD5 来存储密码。正确示例:

import hashlib
import bcrypt

def store_password(password):
hashed_password = bcrypt.hashpw(password.encode(), bcrypt.gensalt())
# 存储 hashed_password 到数据库或文件中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了更安全的哈希算法 bcrypt 来存储密码。

8.3 不正确的权限控制

没有正确验证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可能导致安全漏洞。错误示例:

def delete_user(user_id):
if current_user.is_admin:
# 执行删除用户的操作
else:
raise PermissionError("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users.")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只检查了当前用户是否为管理员,但没有进行足够的身份验证和权限验证。正确示例:

def delete_user(user_id):
if current_user.is_authenticated and current_user.is_admin:
# 执行删除用户的操作
else:
raise PermissionError("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delete users.")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不仅检查了当前用户是否为管理员,还检查了当前用户是否已经通过身份验证。

09、版本控制和协作

  • 错误的习惯
版本提交信息:不合理的版本提交信息会造成开发人员难以理解和追踪代码的变化。 忽略版本控制和备份:没有备份代码和版本控制的文件可能导致丢失代码、难以追溯错误来源和无法回滚等问题。

9.1 版本提交信息

不合理的版本提交信息可能导致代码丢失、开发人员难以理解等问题。错误示例:

git commit -m "Fixed a bug"

在这个例子中,提交信息没有提供足够的上下文和详细信息,导致其他开发人员难以理解和追踪代码的变化。正确的做法是提供有意义的提交信息,例如:

$ git commit -m "Fixed a bug in calculate function, which caused grade calculation for scores below 60"

通过提供有意义的提交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追踪代码的变化,帮助其他开发人员理解和维护代码。

9.2 忽略版本控制和备份

忽略使用版本控制工具进行代码管理和备份是一个常见的错误。错误示例:

$ mv important_code.py important_code_backup.py
$ rm important_code.py

在这个示例中,开发者没有使用版本控制工具,只是简单地对文件进行重命名和删除,没有进行适当的备份和记录。正确示例:

$ git clone project.git
$ cp important_code.py important_code_backup.py
$ git add .
$ git commit -m "Created backup of important code"
$ git push origin master
$ rm important_code.py

在这个示例中,开发者使用了版本控制工具进行代码管理,并在删除之前创建了备份,确保了代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10、总结

好的代码应该如同一首好文,让人爱不释手。优雅的代码,不仅是功能完善,更要做好每一个细节。

最后,引用韩磊老师在《代码整洁之道》写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细节之中自有天地,整洁成就卓越代码。

以上是本文全部内容,欢迎分享。

-End-


作者:腾讯云开发者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789405390256543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初学矩阵

web
前言 矩阵是人类的瑰宝,矩阵里数字与数字通过关系组在一起。正如大道无形,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数的关系,它就有不同的作用。大道至简,难的是解读道的心。(作者发癫中...) 让我们放开的自己的心,不要限制它的解读,(san +++) 下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矩阵 (M...
继续阅读 »

前言


矩阵是人类的瑰宝,矩阵里数字与数字通过关系组在一起。正如大道无形,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数的关系,它就有不同的作用。大道至简,难的是解读道的心。(作者发癫中...)


让我们放开的自己的心,不要限制它的解读,(san +++)


下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矩阵 (Matrix)


定义


矩阵由 m 行 n 列 组成的方队,即为 m * n 的矩阵。 其组成的元素可以为实数,虚数。


好了开写。


我这边定义一个枚举类型,因为我想通过矩阵计算对象某个属性。
但是实现实在是有点生草。最开始的时候准备封装个矩阵类,然后通过它进行计算。
但是现实中我那微不足道的 OOP 水平撑不下去了,在矩阵的灵活扩展想法败北了┭┮﹏┭┮。
最后是个四不像的实现。


// 定义矩阵类型
type IMatrix<T = number> = T[][];

class Matrix {
// 获取矩阵常用的坐标集合操作
static getRow<T = number>(matrix: IMatrix<T>, rowIndex: number) {
return matrix?.[rowIndex]
};
static getCol<T = number>(matrix: IMatrix<T>, colIndex: number) {
return matrix.map(row => row[colIndex])
};
static getMatrixLen<T = number>(matrix: IMatrix<T>) {
return {
rowLen: matrix.length,
colLen: Math.max(...matrix.map(row => row.length)),
}
};
}

上面就是获取矩阵常用简化。


这里关于使用类静态方法的考虑是因为我觉得相对比较直观,虽然现在有 esm 现代模块化方案,可以基于文件即模块,但是考虑到更直观的抽象关系,我选择这种方式。第一调用的时候,不会 esm import 那样少了直观的从属关系,esm 的文件即模块确实很方便,但引用代码如果没有插件的话,需要追踪对应的文件模块的话,只能从函数名语义入手。


在项目中有时候会碰到大杂烩语义的文件,比如一个 util文件 会承当各种逻辑封装而失去模块的意义,用类作为一个抽象空间是一种相对方法。


同型矩阵/单位矩阵


同型矩阵就是矩阵之间的行数列数均相同,则视矩阵之间的关系为同型矩阵。符合同型矩阵是一些计算逻辑的前置判断。


单位矩阵是矩阵主对角线之间的数为 1 ,其余为 0 。其实就是行列坐标相同的点就是 1 ,其余就是 0。


interface IGetMatrixValue<T = number> {
(matrixItem: T) : number;
}
//...
static isHomotypeMatrix<T = number>(matrix1: IMatrix<T>, matrix2: IMatrix<T>): boolean {
if (matrix1.length !== matrix2.length) {
return false;
}
if (this.getMatrixLen(matrix1) !== this.getMatrixLen(matrix2))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static isUnitMatrix<T = number>(matrix: IMatrix<T>, getMatrixVal?: IGetMatrixValue<T>) {
const handleGetMatrixValue = getMatrixVal || getDefaultMatrixItem;

for (let i = 0; i < matrix.length; i++) {
const row = matrix[i];
for (let j = 0; j < row.length; j++) {
const isSameIdx = i === j;
const val = handleGetMatrixValue(matrix[i][j] as any);

if (isSameIdx && val !== 1) {
return false;
}

if (!isSameIdx && val !== 0) {
return false;
}
}
}

return true;
};


当时写到这里,我感觉脑子乱乱的,可能是经常熬夜吧。
第二个获取单元行数,是不是有点不一样的。其实从这里,我才意识这里正因为我的定义函数因为它太灵活,导致我这边要处理更多的边际逻辑。(当时大脑宕机中...😐)


我希望我的代码可以使用对象运算,但是如何标准的写出可扩展的函数,或许是我要去学习的。 Lodash 源码获取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总有一些事情,让我没有机会。


同型矩阵加/减


同型矩阵同个行列位置的进行加减运算,所以我写道一般,还是抽了一个计算同个位置逻辑的函数,并把其它情况交给调用者自己扩展运算吧。


interface ICustMatrixAWithB<T> {
(matrixAItem: T, matrixBItem: T) : T;
}

static computeHomotypeMatrix<T = number>(matrix1: IMatrix<T>, matrix2: IMatrix<T>, custom: ICustMatrixAWithB<T>): IMatrix<T> {
if (!this.isHomotypeMatrix(matrix1, matrix2)) {
throw new Error('该矩阵非二维数组');
}
const { rowLen, colLen } = this.getMatrixLen(matrix1)

const nextMatrix: T[][] = [];

for (let i = 0; i < rowLen; i++) {
nextMatrix[i] = [];
for (let j = 0; j < colLen; j++) {
nextMatrix[i][j] = custom(matrix1[i]?.[j], matrix2[i]?.[j]);
}
}
return nextMatrix;
};

static addHomotypeMatrix(matrix1: IMatrix<number>, matrix2: IMatrix<number>) {
return this.computeHomotypeMatrix(matrix1, matrix2, (num1, num2) => num1 + num2);
};

static subHomotypeMatrix(matrix1: IMatrix<number>, matrix2: IMatrix<number>) {
return this.computeHomotypeMatrix(matrix1, matrix2, (num1, num2) => num1 - num2);
};

写到这里也说我最纠结的,因为我的封装设计出现了问题,最后一层胶水层没法解决,只能交由调用者使用 computeHomotypeMatrix 去实现自己的加减逻辑。


但我不知道要如何去解决,如果你有办法请留言教教我吧。


这里的逻辑,也让我想起了若川大佬的 vant 组件源码共读中的计算逻辑。只是想不起具体细节,时间真的是改变一切,生物的宿命真是难以跨域。


矩阵乘法 矩阵相乘/矩阵标量


矩阵和标量的乘积,标量指的是一个数,数和矩阵相乘等于数与矩阵的每个元素相乘


矩阵相乘则是比较奇怪,我不太了解原理。是这么一个公式,矩阵1 m * n , 矩阵2 n * p , 当前矩阵的列数等于后矩阵的行数的时候的才可以进行相乘,可以得到这么一个新矩阵 m * p。矩阵的每一项等于 当前行数的前矩阵的列数的项 * 当前的列数的后矩阵的行数的项,两个数组之间的每一元素相乘后累加成项的值


//...
static mapMatralItem<T>(matrix: IMatrix<T>, map: (matrix: T) => T) {

const nextMatrix: IMatrix<T> = [];

for (let i = 0; i < matrix.length; i++) {
const row = matrix[i] || [];
nextMatrix[i] = [];

for (let j = 0; j < row.length; j++) {
const item = row[j];
nextMatrix[i][j] = map(item);
}
}

return nextMatrix;
};
// 数乘
static multipleItemMatrix(matrix: IMatrix<number>, multiple: number) {
return this.mapMatralItem(matrix, (item) => item * multiple);
};
// 矩阵相乘
static multiplyMatrix(matrix1: IMatrix<number>, matrix2: IMatrix<number>) {
const { colLen, rowLen: nexRowLen } = this.getMatrixLen(matrix1);
const { rowLen, colLen: nexColLen } = this.getMatrixLen(matrix2);

if (colLen !== rowLen) {
/** A m * n * B n * p = C m *p */
throw new Error('矩阵乘法必须,前矩阵列数等于后矩阵行数');
}

const nextMatrix: IMatrix = [];

for (let i = 0; i < nexRowLen; i++) {
nextMatrix[i] = [];
const curCol = this.getCol(matrix1, i);
for (let j = 0; j < nexColLen; j++) {
const curRow = this.getRow(matrix2, j);
const len = Math.max(curCol.length, curRow.length);
const computed = Array.from({
length: len,
}, (_, idx) => {
const curColVal = curCol[idx] || 0;
const curRowVal = curRow[idx] || 0;
return curColVal * curRowVal;
});

nextMatrix[i][j] = computed.reduce((acc, cur) => acc + cur, 0);
}
}

return nextMatrix;
};

mapMatralItem 函数封装,它不提供具体的逻辑,只是提供矩阵每个元素的类似数组 map 的能力,但也没有比数组好,因为它再设计的时候少了更多的环境参数。


矩阵转秩


矩阵转秩代表矩阵的行列坐标相互交换,前面有提到的对角线坐标在转秩后仍然还在同一个位置,其它都是 0 交换后也变,所以也可以得出单位矩阵的秩等于单位的结论。


// 矩阵转秩
static randConversionMatrix<T>(matrix: IMatrix<T>) {
const { rowLen, colLen } = this.getMatrixLen(matrix);
const nextMatrix:IMatrix<T> = [];
for (let i = 0; i < colLen; i++) {
nextMatrix[i] = [];
for (let j = 0; j < rowLen; j++) {
nextMatrix[i][j] = matrix[j][i];
}
};

return nextMatrix;
};

矩阵 共轭


这些不懂,暂时跳过,当初不好好学习,上个好的学校 ┭┮﹏┭┮。


矩阵快速幂运算


快速幂是什么,其实就是减少指数,转为同等的底数,来减少计算次数。
看了好久才懂,太菜了。
比方说,一个 2 ** 8 ,我们通过二分指数的方式把底数扩大 (2 ** 2 ) ** 4 -> (4 ** 2) * 2 最后就变小,指数越大效率越高


/**
* 快速幂运算
* @param a 底数
* @param pow 阶乘
*/

const multiQuick = (a: number, pow: number) => {
let curPow = pow, result = 1;

while(curPow) {
if (curPow === 0) {
result *= 1;
} else if (curPow === 1) {
result *= a;
curPow = 0;
} else if (curPow % 2 === 1) {
result *= result * a;
curPow -= 1;
} else if (curPow % 2 === 0) {
result *= result;
curPow >>= 1;
}
};

return result;
};

static multilpyQuiickMatrix(matrix: IMatrix<number>, pow: number) {
return this.mapMatralItem(matrix, (num) => multiQuick(num, pow))
};

这里有小知识点二进制也算复习了,很多东西学了忘,学了忘,只有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才能接纳它。


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我封装得 map 函数不够好,但是确实确实简化很多过程表述。只是从一个数据向另一个数据迁移。


结语


本次文章记录也到到此为止,感谢人生中让我成长的一切,感谢每一个让我快乐的人。


最近行情真的不好,有时候在想,我除了编程还有技能吗?可惜好像没有发现,我学历低,没有大厂背景,真的失业了可能就很难找到工作。


最近也是高考结束了期间,有一批学子成为了准大学生。记得当年报考,我最后还是说服父母说了报考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那时候的梦想真的是想学习编程的来开发游戏,然而现在感觉工作了,那股热情却萎了。


人生且叹且前

作者:孤独之舟
来源:juejin.cn/post/7258191640564334653
行,缘分渐行渐无书。

收起阅读 »

我的又一个神奇的框架——Skins换肤框架

为什么会有换肤的需求 app的换肤,可以降低app用户的审美疲劳。再好的UI设计,一直不变的话,也会对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即使表面上不说,但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难受。所以app的界面要适当的改版啊,要不然可难受死用户了,特别是UI设计还相对较丑的。 换肤是什么 换...
继续阅读 »

为什么会有换肤的需求


app的换肤,可以降低app用户的审美疲劳。再好的UI设计,一直不变的话,也会对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即使表面上不说,但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难受。所以app的界面要适当的改版啊,要不然可难受死用户了,特别是UI设计还相对较丑的。


换肤是什么


换肤是将app的背景色、文字颜色以及资源图片,一键进行全部切换的过程。这里就包括了图片资源和颜色资源。


Skins怎么使用


Skins就是一个解决这样一种换肤需求的框架。


// 添加以下代码到项目根目录下的build.gradle
allprojects {
repositories {
maven { url "https://jitpack.io" }
}
}
// 添加以下代码到app模块的build.gradle
dependencies {
// skins依赖了dora框架,所以你也要implementation dora
implementation("com.github.dora4:dora:1.1.12")
implementation 'com.github.dora4:dview-skins:1.4'
}

我以更换皮肤颜色为例,打开res/colors.xml。


<!-- 需要换肤的颜色 -->
<color name="skin_theme_color">@color/cyan</color>
<color name="skin_theme_color_red">#d23c3e</color>
<color name="skin_theme_color_orange">#ff8400</color>
<color name="skin_theme_color_black">#161616</color>
<color name="skin_theme_color_green">#009944</color>
<color name="skin_theme_color_blue">#0284e9</color>
<color name="skin_theme_color_cyan">@color/cyan</color>
<color name="skin_theme_color_purple">#8c00d6</color>

将所有需要换肤的颜色,添加skin_前缀和_skinname后缀,不加后缀的就是默认皮肤。
然后在启动页应用预设的皮肤类型。在布局layout文件中使用默认皮肤的资源名称,像这里就是R.color.skin_theme_color,框架会自动帮你替换。要想让框架自动帮你替换,你需要让所有要换肤的Activity继承BaseSkinActivity。


private fun applySkin() {
val manager = PreferencesManager(this)
when (manager.getSkinType()) {
0 -> {
}
1 -> {
SkinManager.changeSkin("cyan")
}
2 -> {
SkinManager.changeSkin("orange")
}
3 -> {
SkinManager.changeSkin("black")
}
4 -> {
SkinManager.changeSkin("green")
}
5 -> {
SkinManager.changeSkin("red")
}
6 -> {
SkinManager.changeSkin("blue")
}
7 -> {
SkinManager.changeSkin("purple")
}
}
}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是在代码中使用换肤,那么跟布局文件中定义是有一些区别的。


val skinThemeColor = SkinManager.getLoader().getColor("skin_theme_color")

这个skinThemeColor拿到的就是当前皮肤下的真正的skin_theme_color颜色,比如R.color.skin_theme_color_orange的颜色值“#ff8400”或R.id.skin_theme_color_blue的颜色值“#0284e9”。
SkinLoader还提供了更简洁设置View颜色的方法。


override fun setImageDrawable(imageView: ImageView, resName: String) {
val drawable = getDrawable(resName) ?: return
imageView.setImageDrawable(drawable)
}

override fun setBackgroundDrawable(view: View, resName: String) {
val drawable = getDrawable(resName) ?: return
view.background = drawable
}

override fun setBackgroundColor(view: View, resName: String) {
val color = getColor(resName)
view.setBackgroundColor(color)
}

框架原理解析


先看BaseSkinActivity的源码。


package dora.skin.base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util.AttributeSet
import android.view.InflateException
import android.view.LayoutInflater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x.collection.ArrayMap
import androidx.core.view.LayoutInflaterCompat
import androidx.core.view.LayoutInflaterFactory
import androidx.databinding.ViewDataBinding
import dora.BaseActivity
import dora.skin.SkinManager
import dora.skin.attr.SkinAttr
import dora.skin.attr.SkinAttrSupport
import dora.skin.attr.SkinView
import dora.skin.listener.ISkinChangeListener
import dora.util.LogUtils
import dora.util.ReflectionUtils
import java.lang.reflect.Constructor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java.util.*

abstract class BaseSkinActivity<T : ViewDataBinding> : BaseActivity<T>(),
ISkinChangeListener, LayoutInflaterFactory {

private val constructorArgs = arrayOfNulls<Any>(2)

override fun onCreateView(parent: View?, name: String, context: Context, attrs: AttributeSet): View? {
if (createViewMethod == null) {
val methodOnCreateView = ReflectionUtils.findMethod(delegate.javaClass, false,
"createView", *createViewSignature)
createViewMethod = methodOnCreateView
}
var view: View? = ReflectionUtils.invokeMethod(delegate, createViewMethod, parent, name,
context, attrs) as View?
if (view == null) {
view = createViewFromTag(context, name, attrs)
}
val skinAttrList = SkinAttrSupport.getSkinAttrs(attrs, context)
if (skinAttrList.isEmpty()) {
return view
}
injectSkin(view, skinAttrList)
return view
}

private fun injectSkin(view: View?, skinAttrList: MutableList<SkinAttr>) {
if (skinAttrList.isNotEmpty()) {
var skinViews = SkinManager.getSkinViews(this)
if (skinViews == null) {
skinViews = arrayListOf()
}
skinViews.add(SkinView(view, skinAttrList))
SkinManager.addSkinView(this, skinViews)
if (SkinManager.needChangeSkin()) {
SkinManager.apply(this)
}
}
}

private fun createViewFromTag(context: Context, viewName: String, attrs: AttributeSet): View? {
var name = viewName
if (name == "view") {
name = attrs.getAttributeValue(null, "class")
}
return try {
constructorArgs[0] = context
constructorArgs[1] = attrs
if (-1 == name.indexOf('.')) {
// try the android.widget prefix first...
createView(context, name, "android.widget.")
} else {
createView(context, name, null)
}
} catch (e: Exception) {
// We do not want to catch these, lets return null and let the actual LayoutInflater
null
} finally {
// Don't retain references on context.
constructorArgs[0] = null
constructorArgs[1] = null
}
}

@Throws(InflateException::class)
private fun createView(context: Context, name: String, prefix: String?): View? {
var constructor = constructorMap[name]
return try {
if (constructor == null) {
// Class not found in the cache, see if it's real, and try to add it
val clazz = context.classLoader.loadClass(
if (prefix != null) prefix + name else name).asSubclass(View::class.java)
constructor = clazz.getConstructor(*constructorSignature)
constructorMap[name] = constructor
}
constructor!!.isAccessible = true
constructor.newInstance(*constructorArgs)
} catch (e: Exception) {
// We do not want to catch these, lets return null and let the actual LayoutInflater
null
}
}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val layoutInflater = LayoutInflater.from(this)
LayoutInflaterCompat.setFactory(layoutInflater, this)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kinManager.addListener(this)
}

override fun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SkinManager.removeListener(this)
}

override fun onSkinChanged(suffix: String) {
SkinManager.apply(this)
}

companion object {
val constructorSignature = arrayOf(Context::class.java, AttributeSet::class.java)
private val constructorMap: MutableMap<String, Constructor<out View>> = ArrayMap()
private var createViewMethod: Method? = null
val createViewSignature = arrayOf(View::class.java, String::class.java,
Context::class.java, AttributeSet::class.java)
}
}

我们可以看到BaseSkinActivity继承自dora.BaseActivity,所以dora框架是必须要依赖的。有人说,那我不用dora框架的功能,可不可以不依赖dora框架?我的回答是,不建议。Skins对Dora生命周期注入特性采用的是,依赖即配置。


package dora.lifecycle.application

import android.app.Application
import android.content.Context
import dora.skin.SkinManager

class SkinsAppLifecycle : ApplicationLifecycleCallbacks {

override fun attachBaseContext(base: Context) {
}

override fun onCreate(application: Application) {
SkinManager.init(application)
}

override fun onTerminate(application: Application) {
}
}

所以你无需手动配置<meta-data android:name="dora.lifecycle.config.SkinsGlobalConfig" android:value="GlobalConfig"/>,Skins已经自动帮你配置好了。那么我顺便问个问题,BaseSkinActivity中最关键的一行代码是哪行?LayoutInflaterCompat.setFactory(layoutInflater, this)这行代码是整个换肤流程最关键的一行代码。我们来干预一下所有Activity onCreateView时的布局加载过程。我们在SkinAttrSupport.getSkinAttrs中自己解析了AttributeSet。


    /**
* 从xml的属性集合中获取皮肤相关的属性。
*/

fun getSkinAttrs(attrs: AttributeSet, context: Context): MutableList<SkinAttr> {
val skinAttrs: MutableList<SkinAttr> = ArrayList()
var skinAttr: SkinAttr
for (i in 0 until attrs.attributeCount) {
val attrName = attrs.getAttributeName(i)
val attrValue = attrs.getAttributeValue(i)
val attrType = getSupportAttrType(attrName) ?: continue
if (attrValue.startsWith("@")) {
val ref = attrValue.substring(1)
if (TextUtils.isEqualTo(ref, "null")) {
// 跳过@null
continue
}
val id = ref.toInt()
// 获取资源id的实体名称
val entryName = context.resources.getResourceEntryName(id)
if (entryName.startsWith(SkinConfig.ATTR_PREFIX)) {
skinAttr = SkinAttr(attrType, entryName)
skinAttrs.add(skinAttr)
}
}
}
return skinAttrs
}

我们只干预skin_开头的资源的加载过程,所以解析得到我们需要的属性,最后得到SkinAttr的列表返回。


package dora.skin.attr

import android.view.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ImageView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import dora.skin.SkinLoader
import dora.skin.SkinManager

enum class SkinAttrType(var attrType: String) {

/**
* 背景属性。
*/

BACKGROUND("background") {
override fun apply(view: View, resName: String) {
val drawable = loader.getDrawable(resName)
if (drawable != null) {
view.setBackgroundDrawable(drawable)
} else {
val color = loader.getColor(resName)
view.setBackgroundColor(color)
}
}
},

/**
* 字体颜色。
*/

TEXT_COLOR("textColor") {
override fun apply(view: View, resName: String) {
val colorStateList = loader.getColorStateList(resName) ?: return
(view as TextView).setTextColor(colorStateList)
}
},

/**
* 图片资源。
*/

SRC("src") {
override fun apply(view: View, resName: String) {
if (view is ImageView) {
val drawable = loader.getDrawable(resName) ?: return
view.setImageDrawable(drawable)
}
}
};

abstract fun apply(view: View, resName: String)

/**
* 获取资源管理器。
*/

val loader: SkinLoader
get() = SkinManager.getLoader()
}

当前skins框架只定义了几种主要的换肤属性,你理解原理后,也可以自己进行扩展,比如RadioButton的button属性等。


开源项目传送门


如果你要深入理解完整的换肤流程,请阅读skins的源代码,[github.com/dora4/dvi

ew…] 。

收起阅读 »

年中总结、再品苏轼、怀古望今、胡思漫谈

-- 迟到年终总结/虽迟但到 -- 现在是公元2023年7月22日,不知觉,2023年已过一半有余。 在整 1000 年前,1023 年,北宋宋仁宗开启“天圣”元年,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其中就包括文坛 T1 阵容 —— 苏轼。 仁宗可以说...
继续阅读 »

-- 迟到年终总结/虽迟但到 --


现在是公元2023年7月22日,不知觉,2023年已过一半有余。


在整 1000 年前,1023 年,北宋宋仁宗开启“天圣”元年,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其中就包括文坛 T1 阵容 —— 苏轼。


仁宗可以说是苏轼最大的伯乐,认苏轼有宰相之才,为他的诗词/才华直连拍手叫好。


而仁宗之后,苏轼便逐渐踏上了他的一生被贬之路。


怀古


step1


苏轼先是和王安石政见不一,自请至杭州做通判,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现实中与人气场不合、难以互存,而又不得不共事的时候,确实是一件不幸之事。


王安石改革激进、求快,苏轼体恤民情,当宋神宗选择王安石的时候,苏轼就知道了:道不同不相谋。


从杭州再到湖州,远离庙堂、过足山水之瘾,有道是:“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


step2


苏杭山水之后,再是乌台诗案,被文字狱、坐牢 100 多天,被贬黄州;


在黄州的四年多时间,从“寂寞沙洲冷”转变为“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天生是乐观的,能够快速的整理、修复情绪;


最后,黄州成就了苏轼,写出了千古流传的《赤壁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我等能占有的,假若想要有无限的时光、享用无尽的自然美景,只得是把自己交给自然,“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我认为,这种豁达,可以解忧,现代人的忙碌、焦虑、急切心态等。


事物兴衰、时间流转,不是我等能掌控的,占有欲再强,最后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不如就是“适之”,你我“共适”当下,便就是永久的享受了。


step3


虽然,不多久,苏轼又被高太后启用,但随着这位迷妹去世,哲宗启用新派、打击旧派,苏轼又被贬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使离皇帝/权利/显贵越来越远,但并不妨碍他这样快活的心态;


step4


一贬再贬,晚年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可谓是:天涯海角。有一首《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有人分析说这是在儋州所作,有人分析说在黄州所作;


个人感觉,前者说法可能性更大,人生之短促,壮志之难酬,确实悲凉,难有青壮年的狂放、通达。


望今


p1


现在年轻人也是很艰难的,虽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苏轼这样有才华的诗词表达,但对于这种人生变迁的体味肯定是闷在心头,千滋百味、无法言说的。


时间转眼就没,就像李白所说:朝如青丝、暮成雪;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可能在一家公司日复一日、勤勤恳恳工作两、三年,转眼间,因为某一天来了一个擅长 PUA 的小领导,愤懑之下就裸辞;或者某一天,突然就不想起早八了,不想麻木/盲目了,毅然离开,像是重启、代谢更新,又像是一种惋惜,恨不得志;


当然没时间啦。


早八到晚八,或者早十到晚十,都一样,最普通的,基本工作时间8小时,还要提前准备、通勤;晚归后还要休息调整思路;就算是一点不加班,工作也要消耗掉一天二分之一的时间。正常的,还要有睡眠时间,7个、8个小时左右,剩下的,也就3、4小时;再除去内务整理、社交交友、家人长谈,还有几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治、科学等等?


只要是随着这个时间流去走,不去挣扎的话,真的时间一晃而过。就像有人所说的,普通人能忙于物质生活都已经足够累了,还有几个能在此之外,建设/丰富精神世界?


这是给自己找理由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怎么挤?不是人人都能凿壁借光、或闻鸡起舞,不然这故事也没什么好值得人敬佩的了。


有一说是:中国人把吃做到了极致,而欧洲人把闲做到了极致。


我辈当负大任,这也是时代的洪流所决定,不是个人的决定;长达三年的疫情的洪流,其实也就在今年才结束,相信还有许多人被影响、没走出来,但没谁会在乎,时间就是如水、如刀,不谈感情,继续往前,即使青丝变成白发。


2023 年,不一样的是什么,听到了许多,比如常谈的公众号已死、前端已死、B站收益已死、xxx已死,whatever,几乎没人会收集自己表皮更新而产生的死皮吧,落在满地,灰尘皆是,该怎样,还是怎样。


还是想到 2018 我说的一句话,每当年中,每当盛夏:“常言道:韶光易逝、寸暑难留、然其虚无、何以擒之”。夏天很好,夏夜更好,但没人能无穷尽的享用。或许,也只有想到,苏轼所说:共适此时,才得宝藏。


故:怎样都好。


p2


具体一点,2023 年上半年有什么不一样,自己敲定了人生大事之一,当然无非几件其一:出生、上学、考学升学、大学、就业、结婚、生子、循环往复,外乎还有买房、买车等等,就像大你十岁的人,聊天时,一定会问类似这些大事上的问题。


其次,工作转型,之前是前端,现在是项目经理;写文方向转型,之前写具体的前端技术文章,现在写 AIGC 的专栏;偶尔,用 AIGC 发一发想要翻译的潮流前线技术文章,但囿于自己时间、囿于自己执行力、囿于其它事情的权重取舍,所以现状就是这么个现状。


另外:发了很多知乎、但有起伏,马上7级;做了AIGC抖音号,获赞1k+;还有在同花顺论股,发声就是在生产观点、观点即内容,有冲突,也有价值,也会带来认知变化,以及有可能生产产生财富。


还有,改书一事,来回修订好几次,有种有心无力的感觉,给到的压力不小,但是怀疑自己究竟能否COVER;工作上事情很多,KPI 的压力也是直接到项目,薪酬结构调整、增量激励等等,没有人会在之前问你:你准备好了吗?你对这件事怎么看?要不等等你?


能留一个下午,去回看这些事,都是一种“偷窃”之举,得之所幸。


p3


再到,重点看看“起伏”这个事。红楼梦的经典在于此,“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烟花巷”;


苏轼的几次被召、几次被贬也在于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长安三万里高适、李白也如此,十年寒窗、十年还乡、十年扬州、十年边塞、十年朝堂、十年流亡;人生又几个十年,少小十年、老弱十年、睡梦十年又十年、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说回股市,上半年关注很多,我是在想:财富的本质在于生产力,现在觉得也在于流动性;打工人是无产者,唯一能有产的就是,把微薄的薪水几成放到股市,同市场共振,让钱成为一种资产,成为一种员工,为自己所用。所以投资是开公司,我们打工,被当做资产来估价、人是一种资产、钱更应该是一种资产,怎样选对方向,是一直需要去专研的,虽然看不太明白,股市是最复杂的混沌系统,不能预测,但也只能尽全力在无序中找有序。


找规律、模仿、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将信息整合、同步各方,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殊途同归、并无新鲜。


p4


再看以后,无复多言。做好工作,做好精神建设,做好“负熵”。


1、坚持输出、生产内容,输出倒逼输入,生产带来财富、流动带来财富;


2、做好身体锻炼,25 岁以后,身体代谢下降,真的是一个客观现实;如果每天手表的三个圆环都难合拢,身体只会走下坡路吧;


3、正能量/乐观,待人待事,在随波逐流和坚守原则之间权衡、适之。


最后用苏轼最经典之一的词总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所以,2023 年中,I`m fine,Thanks all,And you

作者:掘金安东尼
来源:juejin.cn/post/7258445326914076733
?

收起阅读 »

放假了,讲个真实的转岗故事

大家好啊,我是董董灿。 难得周中放了一天假,过了明天后天,又要过礼拜了,这周是真的幸福。 前天给自己立了个实战项目——《从零手写Resnet50》,这两天抽时间把Resnet50的模型,利用 torchvision 下载下来,并且写了个简单地 python 脚...
继续阅读 »

大家好啊,我是董董灿。


难得周中放了一天假,过了明天后天,又要过礼拜了,这周是真的幸福。


前天给自己立了个实战项目——《从零手写Resnet50》,这两天抽时间把Resnet50的模型,利用 torchvision 下载下来,并且写了个简单地 python 脚本,将参数保存成 txt 文件了。


方便后面验证算法进行整网推理。



最近考研结束了,有一些拟录取了新研一小朋友,私信我,希望给一些选专业方面的建议。


很多小伙伴是跨专业考研,对未来甚是迷茫。


这种情况,我有一个观点就是——


研一最宝贵的就是有大量的时间,现在喜欢做什么方向,就大胆去学、去做,在毕业前几年的时间,都可以不断试错,不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今天不写技术了,讲一个真实的攻城狮转岗的故事,以下是正文——


回想硕士毕业,离开北京的那天早上,是阴天。


起了个大早,舍友们还在睡觉,我拎起已经收拾好的行李,慢慢的打开门,慢慢的关上门,从工大的宿舍走到工大西门坐地铁去南站,一路上,寥寥无几的行人。


从实验室到宿舍的路,走了3年,边上的校园,待了7年,离开前看了最后一眼,有点不舍。


人生处处是十字路口:北京上学,去青岛工作,是我毕业之后做的第一个抉择


机械专业的我,为了找到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换专业就业。


现在看来,感谢当初自己的选择,让自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程序的世界是最简单的,它会按照你写的代码的自然法则来运行,一旦世界出了bug,你可以化身上帝,大手一挥,bug解除,世界归于平静。
没错,研究生毕业,我从机械跨专业去做了程序开发。


在青岛工作了一年,发现青岛的环境离我的预期相差甚远,机会少发展有限,熟悉北京节奏的我,又一次决然从青岛辞职,回北京闯荡。


和当初离开北京去青岛一样,没有一点犹豫,因为年轻,因为觉得,前方是一片大海,那里会有属于我的一个小岛。


于是刷题投简历面试,很幸运的是,进入了一家不错的公司,在那里,得到了长足的成长。


从初级攻城狮,到中高级攻城狮,从小白,到面试官,从只会做事写代码,到做方案讨论可行性,可以说,我经历了所有攻城狮都会经历的成长路径。


期间不断地学习,搞嵌入式,看电路图,学C++,学算法,学人工智能,搞AI芯片,一路走来,收获满满。我喜欢周星驰的《功夫》电影。电影中的星爷是一个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而我仅仅是平平无奇的一个开发者。


一个攻城狮,在无数个白天黑夜,游走于属于自己的小岛上,沉浸在代码的世界,一边开疆扩土(新特性开发),一边修路(优化)铺桥(bug修复),一边练着属于自己的如来神掌。


几年下来,让我变得和离开北京的那个清晨截然不同。


工作教会了我很多,除了技术,还收获了友谊,学到了职场的处事技巧。


现在的我,很庆幸,当初的两次选择,北京到青岛,青岛到北京——兜兜转转,逐渐看清了自己。


如果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么我觉得,只有选择了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选择才会变得重要。


现在的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一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整理着自己几年来的收获,一边关注着行业的发展,一边重温星爷的电影。


有很多个瞬间,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研究生的宿舍:右边坐着龙哥,鼠标操作着盖伦,大喊着德玛西亚万岁;左边坐着畅哥,因为之前一直玩游戏,正在为明天的作业准备熬夜。


那时的我们,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而现在的我们,也依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未来充满的希望,相信舍友肯定也是这样。


兜兜转转,北京到青岛,青岛到北京,画了一个圈,从现在开始,坚持学习,坚持锻炼,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远行是为憧憬,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董董灿是个攻城狮
来源:juejin.cn/post/7218554163050758201

收起阅读 »

希尔排序,我真的领悟了

web
之前文章我们讲到过 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都是原地的,并且时间复杂度都为O(n^2) 的排序算法。那么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希尔排序,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那这个算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这回一次看个透。 首先再回顾一下 冒泡、选择、插入这3个排...
继续阅读 »

之前文章我们讲到过 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 都是原地的,并且时间复杂度都为O(n^2) 的排序算法。那么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希尔排序,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那这个算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这回一次看个透。


首先再回顾一下 冒泡选择插入这3个排序。这三个排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次比较都会得到当前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有人会说这是屁话,但你细品,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去刻意背10大排序算法,本质就是因为自己的思想被困住了(什么每轮比较得出最大值的就是冒泡,得出最小值的就是选择等等),假设你从没有接触过排序算法,我还真不相信你不会排序,最差的情况就是做不出原地呗,时间复杂度最差也是N^2,就像下面这样:


let data = [30, 20, 55, 10, 90];

for (let index = 0; index < data.length; index++){
for (let y = 0; y < data.length - index; y++){
if(data[y] > data[y+1]){
[ data[y], data[y+1] ] = [ data[y+1], data[y] ];
}
}
}


data的长度是5,就循环5次,每轮比较中都要得出当前轮次的最大值。那么在每一轮中,如何得出最大值呢?那就再来一次遍历。


上述思想我们会发现,它在时间复杂度上是突破不了 O(n^2) 的限制的。原因在于你是两两比较(一次只能在两个数中得到最大值,一次只能给两个数排序)


如何突破限制呢?那就一次比较多个,就像下面这样:


let data = [30, 20, 55, 10, 90];

// 1、我们对data数组进行拆分,拆分规则:步长为2的数据放到一个集合里。
// 2、根据上面的拆分规则,我们可以将data数组拆成2个子数组。分别是:[30, 55, 90]、[20, 10]
// 3、分别对这2个子数组进行排序,排序后的子数组分别是:[30, 55, 90]、[10, 20]
// 4、将上面的子数组合并为一个新的数组data1:[30, 10, 55, 20, 90]
// 5、修改拆分规则,对修改后的data1数组进行拆分,步长为1。
// 6、因为步长为1,所以相当于对data1数组进行整体排序。

那么如何用代码表示呢?请继续阅读。


第一步、确定步长


这里我们以不断均分,直到均分结果大于0为原则来确定步长:


let data = [30, 20, 55, 10, 90];

// 维护步长集合
let gapArr = [];

let temp = Math.floor(data / 2);

while(temp > 0){
gap.push(temp);
temp = Math.floor(temp / 2);
}


第二步、得到间隔相等的元素


这一步其实本质上就是将间隔相等的元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这意味着我们不用分割数组,只要保证原地对间隔相同的元素进行排序即可。


let data = [30, 20, 55, 10, 90];

let gapArr = [2, 1];

for (let gapIndex = 0; gapIndex < gapArr.length; gapIndex++){
// 当前步长
let curGap = gapArr[gapIndex];
// 从当前索引项为步长的地方开始进行比较
for(let index = curGap; index < data.length; index++){
let curValue = data[index]; // 当前的值
let prevIndex = index - curGap; // 间隔为gap的前一项索引
while(prevIndex >= 0 && curValue < data[prevIndex]){
// 这里面的while就代表着gap相等的数据项之间的比较...
prevIndex = prevIndex - curGap;
}
}
}

第二层的for循环、最里面的while循环需要我们好好理解一下。


就以上面的数据为例,我们先不考虑数据交换的问题,只考虑上面的写法是如何把gap相等的元素联系到一块的,现在我们来推演一下:




从上图我们看到,第一次while循环因为不满足条件,导致没有被触发。紧接着index++,我们来推演一下这种状态下的数据:



继续index++,此时我们来推演一下这种状态下的数据:




经过我们一轮间隔(gap)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 for + while 的方法能够满足我们对间隔相等的元素进行排序。因为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取到间隔相等的元素


此时,我们终于可以进入到了最后一步,那就是对间隔相等的元素进行排序


第三步、对间隔相等的元素进行排序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我们来完成相应元素的排序。


// 其它代码都不变......
for(let index = curGap; index < data.length; index++){
let curValue = data[index]; // 当前的值
let prevIndex = index - curGap; // 间隔为gap的前一项索引
while(prevIndex >= 0 && curValue < data[prevIndex]){
// 新增代码 ++++++
data[prevIndex + curGap] = data[prevIndex];
prevIndex = prevIndex - curGap;
}
// 新增代码 ++++++
data[prevIndex + curGap] = curValue;
}

现在我们来对排序的过程进行一下数据推演:


注意,这里我们只演示 curGap === 2 && index === data.length - 1 && data === [30, 20, 55, 10, 9] 的情况。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我们突然换了数据源,因为原先的数据源的最后一项正好是最大值,不方便看到数据比较的全貌,所以在这里我们将最后一项改为了最小值。




开启while循环如下:




紧接上图,第二次进入while循环如下:




第二次循环结束后,此时的prevIndex < 0,因为未能进入到第三次的while循环:




至此,我们完成了本轮的数据推演。


在本轮数据推演中,我们会发现它跟之前的两两相比,区别在于它一次可能会比较很多个元素,更具体的说就是,它的一次for循环里,可以比较多个元素对,并将这些元素对进行排序。


第四步、源码展示


function hillSort(arr){
let newData = Array.from(arr);
// 增量序列集合
let incrementSequenceArr = [];
// 数组总长度
let allLength = newData.length;
// 获取增量序列
while(incrementSequenceArr[incrementSequenceArr.length - 1] != 1){
let increTemp = Math.floor(allLength / 2);
incrementSequenceArr.push(increTemp);
allLength = increTemp;
}
for (let gapIndex = 0; gapIndex < incrementSequenceArr.length; gapIndex++){
// 遍历间隔
let gap = incrementSequenceArr[gapIndex]; // 获取当前gap
for (let currentIndex = gap; currentIndex < newData.length; currentIndex++){
let preIndex = currentIndex - gap; // 前一个gap对应的索引
let curValue = newData[currentIndex];
while(preIndex >= 0 && curValue < newData[preIndex]){
newData[preIndex + gap] = newData[preIndex];
preIndex = preIndex - gap;
}
newData[preIndex + gap] = curValue;
}
}
return newData;
}

最后


又到分别的时刻啦,在上述过程中如果有讲的不透彻的地方,欢迎小伙伴里评论留言,希望我说的对你有启发,我们下期再见啦~~

作者:小九九的爸爸
来源:juejin.cn/post/7258180488359018557

收起阅读 »

二维码基本原理

二维码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现有250多种二维码,其中常见技术标准有PDF417,QRCode,Code49Code16K,CodeOne等20余种。我们日常扫码以QR码居多。 从1997年到2012年,我国陆续发布了5个二维码国家标准:PDF41...
继续阅读 »


二维码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现有250多种二维码,其中常见技术标准有PDF417,QRCode,Code49Code16K,CodeOne等20余种。我们日常扫码以QR码居多。



从1997年到2012年,我国陆续发布了5个二维码国家标准:PDF417,QRCode(快速响应码),汉信码,GM码(网格矩阵码)和CM码(紧密矩阵码)。其中QRCode因为具有识读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占用空间小、保密性强、可靠性高的优势,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二维码。QRCode 呈正方形,只有两种颜色,在4个角落的其中3个,印有像“回”字的的小正方图案。QR码是属于开放式的标准。




二维码的工作原理


二维码内的图案代表二进制代码,经过解释后可显示代码存储的数据。


二维码阅读器根据二维码外侧的三个较大方块来识别标准二维码。当识别出这三个形状后,就知道整个方块内包含的内容是一个二维码。


二维码阅读器随后将整个二维码分解到网格进行分析。它查看每个网格方块,并根据方块是黑色还是白色来为其分配一个值。然后将网格方块组合在一起,创建更大的图案。



二维码由哪些部分组成


①.静态区域 (Quiet zone)


这是二维码外侧的空白边框。如果没有这个边框,二维码阅读器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无法确定二维码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


②.寻像图案 (Finder pattern)


二维码在左下角、左上角和右上角包含三个黑色方块。这些方块告诉二维码阅读器它看到的是一个二维码,及二维码的外部边框在哪里。


③.校准图案 (Alignment pattern)


这是二维码右下角附近的某个位置包含的另一个较小方块,用于确保二维码在倾斜或有角度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阅读。


④.定位图案 (Timing pattern)


这是一条 L 形线,在寻像图案的三个方块之间。定位图案帮助阅读器识别整个二维码中的各个方块,使损坏的二维码仍有可能被阅读。


⑤.版本信息 (Version information)


这是二维码右上角寻像图案附近的一小块信息区域。它标识了正在阅读的二维码的版本(请参阅“二维码有哪四个版本?”)。


⑥.数据单元 (Data cell)


二维码的其余部分传达实际信息,即所包含的 URL、电话号码或消息。



二维码的特点


①.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大:可容纳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


②.编码范围广: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用二维码表示出来;可以表示多种语言文字;可表示图像数据。


③.容错能力强,具有纠错功能:这使得二维条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照样可以正确识读,损毁面积达30%仍可恢复信息。


④.译码可靠性高:它比普通条码译码错误率百万分之二要低得多,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


⑤.可引入加密措施:保密性、防伪性好。


⑥.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



为什么要统一标准


①.如果二维码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印制精度、符号大小不符合要求,就容易导致信息乱码、无法识读。
②.如果特定二维码只能在特定客户端上扫描,导致用户扫描反复受挫,用户体验不好。


 
统一的二维码国家标准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最佳手段,以实现最佳的兼容性和用户体验。而不兼容国家标准的客户端由于用户体验差,自然被用户抛弃。



常用二维码对比




QR二维码读取


QR码从360°任一方向均可快速读取。其奥秘就在于QR码中的3处定位图案,可以帮助QR码不受背景样式的影响,实现快速稳定的读取。





QR码的基本结构



格式信息:表示改二维码的纠错级别,分为L、M、Q、H;


校正图形:规格确定,校正图形的数量和位置也就确定了;


数据和纠错码字:实际保存的二维码信息,和纠错码字(用于修正二维码损坏带来的错误)


位置探测图形、位置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用于对二维码的定位,每个QR码位置都是固定存在的,只是大小有所差异;


版本信息:即二维码的规格,QR码符号共有40种规格的矩阵(一般为黑白色),从21x21(版本1),到177x177(版本40),每一版本符号比前一版本 每边增加4个模块。





QR码存储容量


格式容量
数字最多7089字符
字母最多4296字符
二进制数(8 bit)最多2953字节
日文汉字/片假名最多1817字符(采用Shift JIS)
中文汉字最多984字符(采用UTF-8)


QR码纠错能力


即使编码变脏或破损,也可自动恢复数据。这一“纠错能力”具备4个级别,用户可根据使用环境选择相应的级别。调高级别,纠错能力也相应提高,但由于数据量会随之增加,编码尺寸也也会变大。


纠错等级纠错水平
L7%字码修正
M15%字码修正
Q25%字码修正
H

30%字码修正







下图所示:相同内容的二维码,纠错等级不一样,矩阵的密度也不一样,容错率越高,密度越大




不是所有位置都可以缺损,像三个角上的回字方框,直接影响初始定位,不能缺失。中间零散的部  分是内容编码,可以容忍缺损。



计算机的世界都是0和1,二维码再一次说明了这个问题







普通二维码存在的问题


普通二维码只是对文字、网址、电话等信息进行编码,不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且生成二维码后内容无法改变,在信息内容较多时生成的二维码图案复杂,不容易识别和打印,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特性故称之为静态二维码。静态二维码的好处就是无需联网也能识别,但是有些时候在线下场景经常需要打印二维码出来让用户去扫码,或者在一些运营场景下需要对用户的扫码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再使用普通的二维码就无法提供这些功能了,这时候就要使用动态二维码了





动态二维码(活码)及其原理


动态二维码也称之为活码,内容可变但是二维码不变。支持随时修改二维码的内容且二维码图案不变,可跟踪扫描统计数据,支持存储大量文字、图片、文件、音视、视频等内容,同时生成的图案简单易扫。


实际上二维码是按照指定的规则编码后的一串字符串,通常情况下是一个网址,在二维码出现之前,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即可访问相应的网站,而有了二维码之后,我们扫描二维码,首先会做一次从二维码到文本的解析、转换,然后根据解析出来的文本结果判断是否是链接,是则跳转到这个链接,尽管我们操作方式改变了,但其原理是相同的。 


二维码对外暴露的是同一个网址,服务端只需要对这个网址做个二次跳转就行,这个对外暴露固定不变的网址也称为“活址”。




静态二维码和动态二维码(活码)的区别


比较项普通二维码动态二维码(活码)
内容修改不支持可以随时修改
内容类型支持文字、网址、电话等支持文字、图片、文件、音视、视频等内容
二维码图案内容越多越复杂活码图案简单
数据统计不支持支持
样式排版不支持支持


汉信码 -- 中国自主开发的二维码标准


汉信码是一种全新的二维矩阵码,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合作开发,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任意语言编码、汉字信息编码能力超强、极强抗污损、抗畸变识读能力、识读速度快、信息密度高、信息容量大、纠错能力强等突出特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上其他二维条码相比,更适合汉字信息的表示,而且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



物品编码中心于2003年申请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并与我国多家自动识别技术企业合作,开展汉信码技术研究工作。2005年12月26日该课题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组织的项目验收。2007年8月23日《汉信码》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并于2008年2月1日正式实施。 




 汉信码生成:tuzim.net/barcode/han…
 汉信码识别:https://tuzim.net/hxdecode



它的主要技术特色是:
①.具有高度的汉字表示能力和汉字压缩效率
汉信码支持GB18030中规定的160万个汉字信息字符,并且采用12比特的压缩比率,每个符号可表示12~2174个汉字字符。


②.信息容量大
在打印精度支持的情况下,每平方英寸最多可表示7829个数字字符, 2174个汉字字符, 4350个英文字母。


③.编码范围广
汉信码可以将照片、指纹、掌纹、签字、声音、文字等凡可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


④.支持加密技术
汉信码是第一种在码制中预留加密接口的条码,它可以与各种加密算法和密码协议进行集成,因此具有极强的保密防伪性能。


⑤.抗污损和畸变能力强
汉信码具有很强的抗污损和畸变能力,可以被附着在常用的平面或桶装物品上,并且可以在缺失两个定位标的情况下进行识读。


⑥.修正错误能力强
汉信码采用世界先进的数学纠错理论,采用太空信息传输中常采用的Reed-Solomon纠错算法,使得汉信码的纠错能力可以达到30%。


⑦.可供用户选择的纠错能力
汉信码提供四种纠错等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8%、15%、23%和30%各种纠错等级上进行选择,从而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


⑧.容易制作且成本低
利用现有的点阵、激光、喷墨、热敏/热转印、制卡机等打印技术,即可在纸张、卡片、PVC、甚至金属表面上印出汉信码。由此所增加的费用仅是油墨的成本,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一种“零成本”技术。


⑨.条码符号的形状可变
汉信码支持84个版本,可以由用户自主进行选择,最小码仅有指甲大小。


⑩.外形美观
汉信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人的视觉接受能力,所以较之现有国际上的二维条码技术,汉信码在视觉感官上具有突出的特点。



汉信码实现了我国二维码底层技术的后来居上,在我国多个领域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为我国应用二维码技术提供了可靠核心技术支撑。





********** 延伸 **********


一维码 (条形码)


一维码也叫条形码,它是由不同宽度的黑条和白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的平行线图案,它的宽度记录着数据信息,长度没有记录信息,条形码常用于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信息,大部分食品包装袋背后都会印有条形码。


 全球的条形码标准都是由一个叫GS1的非营利性组织管理和维护的,通常情况下条形码由 95 条红或黑色的平行竖线组成,前三条是由黑-白-黑 组成,中间的五条由白-黑-白-黑-白组成,最后的三条和前三条一样也是由黑-白-黑组成,这样就把一个条形码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剩下的 84 (95-3-5-3=84) 条按每 7 条一组分为 12 组,每组对应着一个数字,不同的数字的具体表示因编码方式而有所不同,不过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右侧部分每一组的白色竖线条数都是奇数个。这样不管你是正着扫描还是反着扫描都是可以识别的。


 中国使用的条形码大部分都是 EAN-13 格式的,条形码数字编码的含义从左至右分别是前三位标识来源 国家编码 ,比如中国为:690–699,后面的 4 ~ 8 位数字代表的是厂商公司代码,但是位数不是固定的,紧接着后面 的 9~12 位是商品编码,第 13 位是校验码,这就意味着公司编码越短,剩余可用于商品编码的位数也越多,可表示的商品也就越多,当然公司代码出售价格也相应更昂贵,另外用在商品上的 EAN-13 条码是要到 国家物品编码中心去申请的。





作者:似水流年QC
来源:juejin.cn/post/7258201505337131065

收起阅读 »

技术主管是否需要什么段位的技术

今天来跟大家讨论一下技术主管需要什么样段位的技术? 首先我要说明的一点,技术主管前提一定是技术出身。对于那些完全不懂技术,但是又身兼技术主管或者总监的同学,我这里就不再赘述,毕竟这个已经超出我目前理解力的范围。比如阿里云的王坚博士,基本上不懂技术细节,但是依然...
继续阅读 »

今天来跟大家讨论一下技术主管需要什么样段位的技术?


首先我要说明的一点,技术主管前提一定是技术出身。对于那些完全不懂技术,但是又身兼技术主管或者总监的同学,我这里就不再赘述,毕竟这个已经超出我目前理解力的范围。比如阿里云的王坚博士,基本上不懂技术细节,但是依然是阿里云的CTO,一手缔造了阿里云。


那我们这里再详细讨论一下,作为一名技术主管,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一个技术的段位?或者换句话来说,你的主管的技术水平需要到达什么样的一个水位?


先说结论,作为一名技术主管,一定是整个团队的技术架构师。像其他的一些大家所讨论的条件我觉得都是次要的,比如说写代码的多少,对于技术深度的钻研多少,带的团队人数多少等等,最核心的是技术主管一定要把控整个团队整个业务技术发展的骨架。


为什么说掌控团队技术架构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无非就两点,第一点就是业务价值,第二点就是技术价值。


对于业务价值来说,有各种各样的同学都可以去负责业务上面的一些导向和推进,比如说产品经理,比如说运营同学。技术主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帮助业务成功,甚至是助力业务成功,但是一定要明白技术同学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轴,就是你对于整个技术的把握。因为业务上的决策说到底技术主管是只能去影响而非去决策,否则就是你们整体业务同学太过拉胯,无法形成战术合力的目的。


对于一线开发同学来说,你只要完成一个接一个的技术项目即可。但是对于技术主管来说,你就要把握整体的技术发展脉络。要清晰的明白什么样的技术架构是和当前的业务匹配的,同时又具备未来业务发展的可扩展性。


那为什么不能把整个技术架构的设计交给某一个核心的骨干研发同学呢?


所以这里就要明白,对于名技术主管来说,未必一定要深刻的钻研技术本身,一定要把技术在业务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让适当的同学参与或者主导整个技术架构的设计,但是作为主管必须要了解到所谓的技术投入的产出比是什么。但是如果不对技术架构有一个彻底的理解,如何能决定ROI?



也就是在技术方案的选型里面一定要有一个平衡,能够用最小的技术投入获取到最大的技术利益,而非深究于技术本身的实习方式。如果一名技术主管不了解技术的框架或者某一些主干流程,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怎么样去评估这投入的技术产出比。一旦一名技术主管无法衡量整个技术团队的投入产出比,那就意味着整个团队的管理都是在抓虾和浑水摸鱼的状态,这时候就看你团队同学是否自觉了。


出现了这种情况下的团队,可能换一头猪在主管的位置上,业务依然运行良好。如果在业务发展好的时候,可能一直能够顺利推动,你只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但是一旦到了要突破困难的时期,或者在业务走下行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技术上面的优势就一点就没有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跳槽到其他公司,作为一名技术主管,对方的公司对你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如果都说不出来你的技术价值对于业务上面的贡献是什么那想当然,你可能大概率就凉凉了。


那问题又回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到达架构师这个话题,可以出来另一篇文章来描述,但是整体上来说,架构的本质首先一定要明白,为的就是业务的增长。


其次,架构的设计其实就是建造一个软件体系的结构,使得具备清晰度,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另外要想做好架构,基本的基础知识也必不可少,比如说数据库选型、分布式缓存、分库分表、幂等、分布式锁、消息架构、异步架构等等。所以本身来说做好架构师本身难度就非常大,需要长期的积累,实现厚积而薄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架构师可以看我的公众号的其他文章,这里就不再详细的介绍了。



第二点是技术主管需要对于技术细节有敏感度。很多人在问一名主管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综合能力,能不能用一种更加形象的方式来概括,我认为就有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技术主管应该是向战略轰炸机在平常的时候一直遨游在大气的最上层能够掌控整个全局,当到了必须要战斗的时候,可以快速的补充下去,定点打击。


我参加过一次TL培训课程,讲师是阿里云智能交付技术部总经理张瑞,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管理概括,就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也就是技术主管在平常的时候会关注于更大的宏观战略或策略,也就是注重思考全局,但是在关键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和落地实际的细节。


换句更加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管理要像战略轰炸机,平常的时候飞在万丈高空巡视,当发生了战斗的时候,立即能够实现定点轰炸。



所以如果说架构上面的设计就是对于整个团队业务和技术骨架的把握,那么对于细节的敏感度就是对于解决问题的落地能力。


那怎么样能够保证你自己有一个技术细节的敏感度?


我认为必要的代码量是需要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主管来说,不必要写太多低代码,但一定要保证一定的代码量,让自己能够最好的,最快的,最贴近实际的理解实际的业务项目。自己写一些代码,其实好处非常多,一方面能够去巩固和加深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代码去更加理解业务。


当然贴近技术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全部靠写代码来完成,比如说做code review的方式来完成,做技术方案的评审来完成,这都是可以的。对我来说,我就会强迫自己在每一个迭代会写上一个需求,需求会涉及到各方各面的业务点。有前端的,有后端的,也有数据库设计的。


自己亲自参与写代码或者code review,会让自己更加贴近同学,能够感知到同学的痛点,而不至于只是在空谈说教。


总结


所以对于一个技术主管来说,我认为首要的就是具备架构设计的能力,其次就是要有代码细节的敏感度,对全局和对细节都要有很强大的把控能力。


当然再总结一下,这一套理论只是适用于基础的管理者,而非高层的CTO等,毕竟不同的层级要求的能力和影响力都是不一样的。


作者:ali老蒋
来源:juejin.cn/post/7257784425044705340

收起阅读 »

生存or毁灭?QQ空间150万行代码的涅槃重生

腾小云导读 今年是 QQ 空间诞生的第十八年,空间客户端团队也在它十八岁生日前夕完成了架构升级。因为以前不规范的多团队协同开发,导致代码逐渐劣化,有着巨大的风险。于是 QQ 空间面对庞大的历史债务,选择了重构升级,不破不立。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在重构过程中遇到的...
继续阅读 »

腾小云导读


今年是 QQ 空间诞生的第十八年,空间客户端团队也在它十八岁生日前夕完成了架构升级。因为以前不规范的多团队协同开发,导致代码逐渐劣化,有着巨大的风险。于是 QQ 空间面对庞大的历史债务,选择了重构升级,不破不立。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在重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题思路,欢迎阅读。


目录


1 空间重构项目的背景


2 为什么要重构


3 空间的架构是如何崩坏的


4 架构的生命力


5 渐进式重构如何实现


6 如何保证架构的扩展性与复用性7 如何降低复杂度并长期可控


8 如何防止劣化


9 性能优化


10 项目重构成果总结


11 展望


18年前,QQ 空间上线,迅速风靡全网,成为了很多人的青春回忆。18年后的今天,QQ 空间的生命力依然强劲,是很多年轻用户的首选社交平台。


而作为最老牌的互联网产品之一,QQ 空间的代码也比较陈旧,代码运行环境复杂,维护成本高,整体架构亟需一场升级。


01、空间重构项目的背景


作为一个平台型的入口,空间承担了为很多兄弟业务引流的责任,许多团队在空间的代码里协作开发。加上自身多年累积的功能迭代,空间的业务变得非常复杂。业务的复杂带来了架构的复杂,架构的复杂意味着维护成本的升高。多年来空间的业务交接频繁,多个团队接手。交到我们团队手上时,空间的代码已经一言难尽。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空间的业务形态:空间目前主要的入口是在手 Q 里,我们叫做结合版。同时独立版的空间 App 还在维护(没错,空间独立 App 仍然还有一批忠实观众)。可以看到,空间有一套独立于手 Q 之外的架构,结合版与独立版会共用大量技术组件和业务组件。



02、为什么要重构?


空间是一个祖上很阔的业务,代码量非常庞大,单统计结合版的代码,就超过了150w 行。同时空间的代码运行环境也极为复杂,涉及5个进程和2个插件。随着频繁的交接和多团队的协同开发,空间的代码逐渐劣化,各项代码质量的指标几乎都在手 Q 里垫底。


空间的代码成了著名的原始森林 - 进得去出不来。代码的劣化导致历史 bug 难以收敛,即使一行代码不改,每个版本也会新增历史 bug30+。


面对如此庞大的历史债务,空间已经到了寸步难行,不破不立的地步,重构势在必行。所以,借着空间 UI 升级的契机,空间团队开始空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重构。


03、空间的架构是如何逐步劣化的?


跳出棋局,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看,可以发现空间的代码是个典型案例,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干净的架构是如何逐步劣化的。



3.1 扩展性低,异化代码无处安放


结合版与独立版涉及大量的代码复用,包括组件、页面和跨 App 的复用等。但由于前期架构扩展性不高,导致异化的业务代码无处安放,开始侵入底层技术组件。底层组件代码开始受到污染。


3.2 代码未隔离且缺乏编程范式


空间是个平台型的业务,广告、会员、游戏、直播、小世界等团队都会在空间的代码里开发。由于没有做好代码隔离,各团队的代码耦合在一起,各写各的。同时由于缺乏编程范式,同一个类中的代码风格迥异。破窗效应发生,污染开始扩散。


3.3 维护成本暴增,恶性循环


空间的业务逻辑本身就很复杂,代码的劣化使其复杂度暴增,后续接手团队已有心无力,只能缝缝补补又三年,恶性循环。


最后陷入怪圈: 代码很乱但是稳定,开发道理都懂但确实不敢动。



3.4 Feeds 流的崩坏


以空间的 Feeds 流为例,最开始的架构思路是很清楚的,核心功能在基类实现,上层业务可以低成本地开发一个新的 Feeds 流页面。同时做了很多动态化和容器化的设计,来满足迭代效率。



但后续的需求迅速膨胀,异化出18种 Feeds 流场景,单 Feeds 流可能出现60多种卡片。这导致基类代码与 Feed View 中的代码迅速膨胀。同时 N 个团队在同一批代码中开发,代码行数和圈复杂度逐渐劣化。



04、架构的生命力


痛定思痛,在进行空间重构前的首件事情就是总结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如何保证这次重构平稳落地并且避免后续每三年一重构?


我们总结了四点:


渐进式重构:高速公路换轮胎,如何平稳落地? 提高扩展性和复用性:是否能低成本迁移到其他业务,甚至是其他 App? 复杂度长期可控:n 个团队跑来做两年需求,复杂度会不会变高? 做好防劣化:劣化代码被引入,能否快速发现?

空间的重构都围绕着这四个问题来进行。


05、渐进式重构如何实现?


作为一个亿级日活的业务,空间出现线上问题很容易引起大量投诉。高速公路换轮胎,小步快跑是最合适的方式。因此,平稳落地的关键是渐进式重构,避免步子迈得太大导致工作量扩散。


要做到渐进式重构,核心是保证两点:


一个复杂的大问题能被分解为许多个小问题,可针对小问题重构和回滚; 系统随时都是可用状态。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可以针对性的测试和上线。

为了实现以上两点,我们基于以下几点来进行改造:



5.1 先拆解,后治理


我们并没有立即开始对旧代码进行重写,而是先基于团队的 RFW-Part 框架对老代码进行拆解。Part 自带生命周期,可以保证老代码平移前后的运行逻辑一致。


尽管代码逻辑没有翻新,但大问题被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我们再根据优先级对单个 Part 进行重构。保证无论重构了多少,空间都是可用状态,能立即上线验证。


RFW-Part 框架后文会有介绍,此处不做展开。


5.2 架构融合


我们彻底抛弃了空间老的技术组件,与团队内部沉淀的 RFWComponent 进行架构融合,同时也积极接入手 Q 统一的 UI 体系。保证开发能专注于业务中间层开发。


5.3 提效前置,简化运行环境


在进行业务重构前,我们先还了一部分技术债。包括去插件化、进程统一、工程结构优化和编译优化等。这些工作都在业务重构前完成并上线验证,简化了空间代码的运行环境,提升开发效率,保证了重构工作的敏捷性,达到了针对单点问题快速重构快速验证的目的。



06、如何保证架构的扩展性与复用性?


扩展性和复用性是软件工程永恒的话题。空间历史架构并没有很好处理这两点,其他业务接入时难以处理异化逻辑,使异化逻辑侵入底层代码。同时为了强行实现结合版和独立版的代码复用,使不同的场景耦合在一起,互相干扰。


为了提高架构的扩展性和复用性,我们重新设计了空间的架构层级。


6.1 业务层打薄,专注中间层


为了避免代码跨层级污染,我们对架构的分层比以往更细,隔离做得更严格。


底层技术组件基于 RFW 框架。RFW 中的组件更干净,没有任何业务侵入,能在其他 App 开箱即用。


中间层负责对 RFW 组件和手 Q 运行环境做桥接,并对底层组件进行扩展,实现一些空间相关但与具体场景无关的功能。中间层的代码能在一周之内迁移到其他 App。



6.2 业务层打薄,专注中间层


RFWComponent 是一线开发在实际业务中沉淀出的一套组件库,目前由空间和小世界团队共同维护。所有组件都经过了线上业务的验证,保证了易用性和扩展性。组件也很完整,开箱即用。


最重要的是,RFW 的核心组件都可由上层注入代理实现,这使其并不依赖于手 Q 的运行环境,也避免了业务侧逻辑入侵底层代码。


目前整套架构已在空间、小世界、频道、基础等团队深度使用。空间也是第一个使用这套架构重构老代码的业务,整个过程非常省心。



07、如何降低复杂度并长期可控?


7.1 组合代替继承,Part + Section,拆!


什么是 RFW-Part?RFW-Part 是团队内部沉淀的一套页面级的 UI 容器架构,Part 可感知页面的生命的周期,功能在内部闭环。不同 Part 无法感知对方存在,代码是严格隔离的。



但是 Part 是页面级框架,无法解决 Feeds 流列表复杂的问题,Section 架构作为 Part 的补充,主要解决列表以及 ItemView 的拆解问题。其设计思路与 Part 框架一致。



基于 Part 和 Section 架构,我们将空间的代码拆分为了一个个标准的集装箱。代码复杂度和上手难度大大降低。新人内包入职一周便可独立开发,三天就完成了新功能此刻的消息页。



7.2 使用 Part 架构重塑超级页面


空间80%的流量和功能都集中在好友动态页和个人主页两个 Feeds 流页面,尽管内部已基于 mvvm 分层,但单层内的复杂度仍然过高:



以空间的好友动态页为例,我们将页面不同功能的代码都拆分到一个个 Part 里,Fragment 仅作为一个容器,负责组装自己需要的 Part。



最终页面被拆分为27个 Part,页面代码由6000多行减少到320行。很多 Part 可以直接拿去被其他 Feeds 流页面复用。



7.3 使用 Section 框架重塑 Feeds 流


经过 Part 的改造,页面级的功能都被拆分为子模块。但 Feeds 流整体作为一个 Part,复杂度仍然过高,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新的框架,对 Feeds 流中的卡片进一步拆解。


7.3.1 空间老的 Feeds 流框架


这里先介绍一下空间老的 Feeds 流框架 - Ditto。


Ditto 框架魔改了 Android 原生的布局体系。其将一个卡片按位置分为不同 Area,每个 Area 作为一个容器。不同类型的卡片根据服务端下发的数据在 Area 内部做异化。


而每个 Area 的布局由 json 文件下发,Ditto 框架解析后使用 canvas 自绘,完成显示。



这套架构的优势是动态化能力强,服务端可定义任意样式,但缺点同样明显:


代码复杂度持续膨胀; 各业务代码耦合; 功能代码分散,AB 测试不友好; 难以扩展。

7.3.2 优化方向


为了降低复杂度,我们决定按以下方向优化:


中心化 -> 去中心化; 代码物理隔离; 内部闭环,动态开关; 组装者模式,方便扩展。

7.3.3 Section 框架架构设计


和 Part 一样,我们将一个卡片按照功能逻辑拆分为一个个 Section,形成一个 Section 池。不同卡片根据需要组装自己需要的 Section 即可。


Section 的 UI、数据、业务都是内部闭环的。不同 Section 互不感知,保证了代码物理隔离。


每个 Section 会与 ViewStub 绑定,布局可以按需加载。ViewStub 与 Section 是一对多的关系,Section 在查找 ViewStub 前会先去缓存池找,这样实现了多个 Section 修改同一个 View,保证 Section 拆得尽可能细。



上图中各模块的具体职责如下:


Section:某一切片的完整 UI+逻辑; ViewStub:与 Section 一对多,按需加载; Assembler:负责组装 Section,可根据页面异化; SectionManager:绑定数据、分发生命周期; DataCenter:Feeds 相关数据在各页面间的同步; IOC 框架:控制反转,用于 Section 与页面交互。

Section 整体的结构图如下:



7.3.4 落地效果


基于这套 Feeds 流框架,我们完成了历史卡片的梳理和重构:


接入36种 Feed,拆分52个 Section,下线28种 Feed; 重构4个核心页面,单类代码不超过500行; 单条 Feed 开发时间缩短一半; 广告/增值团队一个版本即完成历史功能迁移。

7.4 完善通信设计,保证代码隔离不被打破


Part 和 Section 之间会有许多通信的需求,比如数据同步,不同模块交互等。为了保证代码隔离不被打破,我们设计了比较完善的通信机制:


页面与 Part:ViewModel + LiveData; Part 与 Part:页面级事件,事件只在 PartHost 内部生效,无需注册与反注册; 页面与页面:DataCenter 数据同步。


7.5 异化逻辑抽离,复杂度持续可控


除此之外,另一种容易打穿架构的元素是异化逻辑。比如同一张卡片在不同的页面需要显示不同效果,比如数据埋点的参数需要从页面最外层传递到 Section。针对这种跨层级通信的场景,我们设计了一套 IOC 框架来完成依赖注入,将异化逻辑拆分到了一个个 IOC 实现类中。



IOC 机制的核心是:View 树回溯 + ViewTag 存储 + 接口中心管理。我们注册时将 IOC 实现类与 View 绑定,查找时基于 View 树来回溯,保证了 O(N) 的复杂度,且可以跨越任意层级。



过去,即使传递一个 pageId 参数,也要一层层传递:



现在,层级再深我们也可以很方便拿到需要的 IOC 实现。


08、升级方案


8.1 容灾设计


站在用户的角度,其实对重构与否并没有太大感知,用户只关心稳定性是否有下降。如此大规模的重构,一行代码引起的崩溃便能使几个月的努力功亏一篑。我们上线前的首要目标便是保证用户使用不受影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因此,我们在上线前做了很多容灾设计,保证空间的核心功能可用性。



8.1.1 动态开关


我们在空间的中间层埋了配置,能通过配置下架任意的 Part 或 Section。业务层编写代码时不用再单独为每个小模块添加开关,只要基于框架做好细粒度的拆分即可。


8.1.2 崩溃保护


同时,我们做了崩溃保护的设计,保证非核心功能崩溃不会影响核心功能的使用:


崩溃时进行关键词匹配,达到指定频率时禁用/降级相关功能; 自动对 Part/Section/页面/Feed 做关键词匹配,无需注册; 非必要功能可手动注册关键词,添加保护。

8.2 性能监控


同时,为了防止性能劣化,我们做了很多性能监控。


针对线上:


利用手 Q RMonitor 框架的监控和我们自己上报的滑动流畅度指标,来监控页面整体的流畅度; 通过在框架层打点,来监控每一个 Part、Section 或 Feed 的耗时。有劣化的模块引入时能快速发现; 实现 RFWTracer 框架,自动在页面启动流程中打点,统计页面启动各阶段的耗时。

针对线下:


我们基于 ARTMethodHook 框架,实现对具体 View 耗时的监控,能快速定位到出问题的控件,节约开发定位性能问题的时间。


整体监控体系如图:



实际效果如图:



09、性能优化


第一次灰度后,我们尴尬地发现启动速度并没有大幅提升,流畅率甚至发生了降低。因此我们做了首屏启动和流畅度的专项优化:


9.1 首屏启动优化


我们重新梳理了启动流程中的数据处理,在启动前和启动后做了一定优化:




  • 布局异步渲染


我们将首屏启动前,会根据缓存提前计算需要的布局,实现布局异步预加载。同时,为了保证 Context 的正确性,我们 Hook 了 Activity 的启动流程,提前准备好空的 Activity 对象用于异步 inflate,并在启动后绑定真实的 Context。




  • 精准预加载


在首屏启动前读取缓存,提前计算首屏 Feed 对应的 Section 布局并异步加载。



  • 生命周期扩展


扩展 Part 生命周期,各个 Part 的次要功能在首屏展示后初始化。



  • 优化后的效果


空间好友动态页的冷启动速度提升56%,热启动速度提升53%。


9.2 列表性能优化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列表卡顿的原因集中在两点:


Item 复用率低,导致频繁创建新 View; 布局嵌套多,测量较慢。

解决思路:


边滑边异步 inflate:为了解决频繁创建新 View 的问题,我们在滑动时,会提前计算后面卡片所需的 ViewStub,并提前异步加载好。 自定义组件,降低层级,提前计算高度:列表中部分组件测量性能较差,比如部分嵌套 RecyclerView 的组件,会频繁触发子 RecyclerView 的测量,拉高整体测量耗时。对于这些组件,我们使用自定义组件的方式进行了替换。降低布局层级,并且提前计算高度,设置布局的高度为固定值,防止频繁测量。

优化后的效果:完成优化后,空间首页 FPS 完成了反超,相比老版本提升了 4.9%。


10、项目重构成果总结


从我们 AB 测试的实验数据来看,重构的整体结果是比较正向的,代码质量提升与性能提升带来了业务指标的提升,业务指标的提升也带来广告指标的提升。



11、展望


空间的代码历史悠久,错综复杂,使得空间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维护状态,难以快速开发新的需求。最大的三个模块是压在空间业务上的三座大山:Feeds 流、相册和发表。通过这次架构升级,我们完成空间底层架构的焕新,完全重写了最复杂的 Feeds 流场景,同时相册模块也已经重构了一半。等剩余模块重构完成,空间的祖传代码就被全部重写了。面向未来,我们也能够更迅速地支撑新需求的落地,让十八岁的 QQ 空间焕然新生,重新上路。欢迎转发分享~


-End-


原创作者|尹述迪

收起阅读 »

iOS pod EaseIMKit库如何放在本地使用

在使用环信EaseIMKit库的时候,发现有些开发者需要改动库中的一些逻辑,或者有UI上的一些调整,如果直接去改pods里面的库,在之后的库版本升级会把之前修改过的代码覆盖掉,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pod指向本地的库,去比较好的实现本地组件化,也不会在pod in...
继续阅读 »

在使用环信EaseIMKit库的时候,发现有些开发者需要改动库中的一些逻辑,或者有UI上的一些调整,如果直接去改pods里面的库,在之后的库版本升级会把之前修改过的代码覆盖掉,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pod指向本地的库,去比较好的实现本地组件化,也不会在pod install的时候造成其他的冲突.

那么EaseIMKit库如何放在本地使用呢?本文教你五步实现~~

1、我们先去环信官网下载 SDK Demo

下载后,在文件包里可以看到EaseIMKit这个文件夹

2、也可以通过pod search EaseIMKit查找对应的版本,pod install到本地后再做相对应的操作。

3、我们可以把上图红框里的EaseIMKit文件夹拷贝到自己的项目里,确保文件夹里相对应的文件,如下图所示


4、这个时候可以在podfile文件里设置pod指向本地的路径,设置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5、 最后,再执行pod install就可以了

收起阅读 »

单线程 Redis 如此快的 4 个原因

本文翻译自国外论坛 medium,原文地址:levelup.gitconnected.com/4-reasons-w… 作为内存数据存储,Redis 以其速度和性能而闻名,通常被用作大多数后端服务的缓存解决方案。 然而,在 Redis 内部采用的也只是单线程的...
继续阅读 »

本文翻译自国外论坛 medium,原文地址:levelup.gitconnected.com/4-reasons-w…


作为内存数据存储,Redis 以其速度和性能而闻名,通常被用作大多数后端服务的缓存解决方案。


然而,在 Redis 内部采用的也只是单线程的设计。


为什么 Redis 单线程设计会带来如此高的性能?如果利用多个线程并发处理请求不是更好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使 Redis 成为快速高效的数据存储的设计选择。


长话短说


Redis 的性能可归因于 4 个主要因素



  • 基于内存存储

  • 优化的数据结构

  • 单线程架构

  • 非阻塞IO


让我们一一剖析一下。



推荐博主开源的 H5 商城项目waynboot-mall,这是一套全部开源的微商城项目,包含三个项目:运营后台、H5 商城前台和服务端接口。实现了商城所需的首页展示、商品分类、商品详情、商品 sku、分词搜索、购物车、结算下单、支付宝/微信支付、收单评论以及完善的后台管理等一系列功能。 技术上基于最新得 Springboot3.0、jdk17,整合了 MySql、Redis、RabbitMQ、ElasticSearch 等常用中间件。分模块设计、简洁易维护,欢迎大家点个 star、关注博主。


github 地址:github.com/wayn111/way…



基于内存存储




Redis 是在内存中进行键值存储。


Redis 中的每次读写操作都相当于从内存的变量中进行读写。


访问内存比直接访问磁盘快几个数量级,因此Redis 比其他数据存储快得多。


优化的数据结构




作为内存数据存储,Redis 利用各种底层数据结构来高效存储数据,无需担心如何将它们持久化到持久存储中。


例如,Redis list 是使用链表实现的,它允许在列表的头部和尾部附近进行恒定时间 O(1) 插入和删除。


另一方面,Redis sorted set 是通过跳跃列表实现的,可以实现更快的查询和插入。


简而言之,无需担心数据持久化,Redis 中的数据可以更高效地存储,以便通过不同的数据结构进行快速检索。


单线程




Redis 中的写入和读取速度非常快,并且 CPU 使用率从来不是 Redis 关心的问题。


根据 Redis 官方文档,在普通 Linux 系统上运行时,Redis 每秒最多可以处理 100 万个请求。


通常瓶颈来自于网络 I/O, Redis 中的处理时间大部分浪费在等待网络 I/O 上。


虽然多线程架构允许应用程序通过上下文切换并发处理任务,但这对 Redis 的性能增益很小,因为大多数线程最终会在 I/O 中被阻塞。


所以 Redis 采用单线程架构,有如下好处



  •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线程创建或销毁而产生的 CPU 消耗

  • 最大限度地减少上下文切换造成的 CPU 消耗

  • 减少锁开销,因为多线程应用程序需要锁来进行线程同步,而这容易出现错误

  • 能够使用各种“线程不安全”命令,例如 Lpush


非阻塞I/O




为了处理传入的请求,服务器需要在套接字上执行系统调用,以将数据从网络缓冲区读取到用户空间。


这通常是阻塞操作,线程被阻塞并且在完全接收到来自客户端的数据之前不能执行任何操作。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只有确定套接字中的数据已准备好读取时,才执行系统调用嘞?


这就是 I/O 多路复用发挥作用的地方。


I/O 多路复用模块同时监视多个套接字,并且仅返回可读的套接字。


准备读取的套接字被推送到单线程事件循环,并由相应的处理程序使用响应式模型进行处理。


总之,



  • 网络 I/O 速度很慢,因为其阻塞特性,

  • Redis 收到命令后可以快速执行,因为这在内存中执行,操作速度很快,


所以 Redis 做出了以下决定,



  • 使用 I/O 多路复用来缓解网络 I/O 缓慢问题

  • 使用单线程架构减少锁开销


结论




综上所述,单线程架构是 Redis 团队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并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尽管是单线程,Redis 仍然是性能最高、最常用的内存数据存储之一。

作者:waynaqua
来源:juejin.cn/post/7257783692563611685

收起阅读 »

SpringBoot可以同时处理多少请求?

SpringBoot是一款非常流行的Java后端框架,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构建高效的Web应用程序。但是,许多人对于SpringBoot能够同时处理多少请求的疑问仍然存在。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
继续阅读 »

SpringBoot是一款非常流行的Java后端框架,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构建高效的Web应用程序。但是,许多人对于SpringBoot能够同时处理多少请求的疑问仍然存在。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在Web应用程序中,请求是指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的消息,而响应则是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的消息。在高流量情况下,服务器需要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的请求,并且尽可能快地响应这些请求。这就是所谓的“并发处理”。


SpringBoot使用的是Tomcat作为默认的Web服务器。Tomcat是一种轻量级的Web服务器,它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的请求。具体来说,Tomcat使用线程池来管理请求,每个线程都可以处理一个请求。当有新的请求到达时,Tomcat会从线程池中选择一个空闲的线程来处理该请求。如果没有可用的线程,则该请求将被放入队列中,直到有线程可用为止。


默认情况下,SpringBoot会为每个CPU内核创建一个线程池。例如,如果您的服务器有4个CPU内核,则SpringBoot将创建4个线程池,并在每个线程池中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这样可以确保服务器能够同时处理多个请求,并且不会因为线程过多而导致性能下降。


当然,如果您需要处理大量的请求,您可以通过配置来增加线程池的大小。例如,您可以通过修改application.properties文件中的以下属性来增加Tomcat线程池的大小:


server.tomcat.max-threads=200

上述配置将使Tomcat线程池的最大大小增加到200个线程。请注意,增加线程池大小可能会导致服务器资源消耗过多,因此应该谨慎使用。


除了Tomcat之外,SpringBoot还支持其他一些Web服务器,例如Jetty和Undertow。这些服务器也都具有良好的并发处理能力,并且可以通过配置来调整线程池大小。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并发处理能力不仅取决于Web服务器本身,还取决于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如果您的应用程序设计得不够好,那么即使使用最好的Web服务器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并发处理效果。因此,在开发应用程序时应该注重设计和优化。


总之,SpringBoot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的请求,并且可以通过配置来增加并发处理能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注重应用程序的设计和优化。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SpringBo

作者:韩淼燃
来源:juejin.cn/post/7257732392541618237
ot的并发处理能力。

收起阅读 »

随着鼠标移入,图片的切换跟着修改背景颜色(Vue3写法)

web
先看看效果图吧 下面来看实现思路 又是摸鱼的下午,无聊来实现了一下这个效果,记录一下,说不定以后有这需求,记一下放到官网上也是OK的, 我这里提供一种实现方法,当然你们想用放大加模糊也是可以的,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1.背景颜色不是固定的,是随着图片的切换动态...
继续阅读 »

先看看效果图吧


image.png


image.png


下面来看实现思路


又是摸鱼的下午,无聊来实现了一下这个效果,记录一下,说不定以后有这需求,记一下放到官网上也是OK的,
我这里提供一种实现方法,当然你们想用放大加模糊也是可以的,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1.背景颜色不是固定的,是随着图片的切换动态改变


原理:

1.当鼠标移入到某一张图片时,拿到这张图片

2.我们就可以把这张图片画到canvas里,就可以获取到每一个像素点

3.我们的背景是需要渐变的,我们是需要三种颜色的渐变,当然也可以有很多种,看你们的心情

4.我们就要计算出前三种的主要颜色,但是每个像素点的颜色非常非常多,好多颜色也非常相近,我们通过肉眼肯定看不出来的,这个时候就要用到计算机了

5.需要一种近似算法(颜色聚合算法)了,就是把好多相近的颜色聚合成一种颜色,当然我们就要用到第三方库(colorthief)了


准备好html


<template>
<div class="box">
<div class="item" v-for="item in 8" :key="item" :class="item === hoverIndex ? 'over' : ''">
<img crossorigin="anonymous" @mouseenter="onMousenter($event.target, item)" @mouseleave="onMousleave"
:src="`https://picsum.photos/438/300?id=${item}`" alt=""
:style="{ opacity: hoverIndex === -1 ? 1 : item === hoverIndex ? 1 : 0.2 }">
// 设置透明度
</div>
</div>
</template>


scss


.box {
height: 100vh;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space-evenly;
align-items: center;
flex-wrap: wrap;
background-color: rgb(var(--c1), var(--c2), var(--c3));
}

.item {
border: 1px solid #fff;
margin-top: 50px;
transition: 0.8s;
padding: 5px;
box-shadow: 0 0 10px #00000058;
background-color: #fff;
}

img {
transition: .8s;
}

npm安装colorthief库


npm i colorthief

导入到文件中


import ColorThief from "colorthief";

因为这是一个构造函数,所以需要创建出一个实例对象


const colorThief = new ColorThief()
const hoverIndex = ref<number>(-1) //设置变换样式的响应式变量

重点函数:鼠标移入事件onMousenter


getPalette(img,num) img是dom元素,是第三库需要将其画入到canvas中,所以需要在img标签中添加一个允许跨域的属性 crossorigin="anonymous",不然会报错

num是需要提取几种颜色,同样也会返回多少个数组

返回的是一个promise,需要await


const onMousenter = async (img: EventTarget | null, i: number) => {
hoverIndex.value = i //将响应式变量改成自身,样式就生效了
const colors = await colorThief.getPalette(img, 3)
console.log(colors); //获取到三个数组,将其数组改造成rgb格式
const [c1, c2, c3] = colors.map((c: string[]) => `rgb(${c[0]},${c[1]},${c[2]})`)//将三个颜色解构出来
html.style.setProperty('--c1', c1) //给html设置变量,下面有步骤
html.style.setProperty('--c2', c2)
html.style.setProperty('--c3', c3)
}

鼠标移出事件


将响应式变量初始化,将背景颜色改为白色


const onMousleave = () => {
hoverIndex.value = -1
html.style.setProperty('--c1', '#fff')
html.style.setProperty('--c2', '#fff')
html.style.setProperty('--c3', '#fff')
}

获取html根元素


const html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

在主文件index.html给html设置渐变变量


<style>
html{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to bottom, var(--c1), var(--c2),var(--c3));
}
</style>

image.png
需要注意的是colorthief使用的时候需要给img设置跨域,不然会报错,还有就是给html设置渐变变量


🔥🔥🔥好的,到这里基本上就已经实现了,看着代码也不多,也没啥技术含量,全靠三方库干事,主要是记录生活,方便未来cv


作者:井川不擦
来源:juejin.cn/post/7257733186158903356
收起阅读 »

几何算法:判断两条线段是否相交

web
‍ ‍大家好,我是前端西瓜哥。 如何判断两条线段(注意不是直线)是否有交点? 传统几何算法的局限 上过一点学的西瓜哥我,只用高中学过的知识,还是可以解这个问题的。 一条线段两个点,可以列出一个两点式(x - x1) / (x2 - x1) = (y - y1)...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前端西瓜哥。


如何判断两条线段(注意不是直线)是否有交点?


传统几何算法的局限


上过一点学的西瓜哥我,只用高中学过的知识,还是可以解这个问题的。


一条线段两个点,可以列出一个两点式(x - x1) / (x2 - x1) = (y - y1) / (y2 - y1)),两条线段是两个两点式,这样就是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了 ,就能求出两条直线的交点。


然后判断这个点是否在其中一条线段上。如果在,说明两线段相交,否则不相交。


看起来不错,但这里要考虑直线垂直或水平于坐标轴的特殊情况,还有两条直线平行导致没有唯一解的情况,除数不能为 0 的情况。


特殊情况实在是太多了,能用是能用,但不好用。


那么,有其他的更好的解法吗?


有的,叉乘。


叉乘是什么?


叉乘(cross product)是线性代数的一个概念,也叫外积、叉积、向量积,是在三维空间中两个向量的二元运算的结果,该结果为一个向量。


但那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际也可以用在二维空间的二维向量中,不过此时它们的叉乘结果变成了标量。


假设向量 A 为 (x1, y1),向量 B 为 (x2, y2),则叉乘 AxB 的结果为 x1 * y2 - x2 * y1


(注意叉乘不满足交换律)


在几何意义上,这个叉乘结果的绝对值对应两个向量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此外可通过符号判断向量 A 变成向量 B 的旋转方向。


如果叉乘为正数,说明 A 变成 B 需要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小于 180 度);


如果为负数,说明 A 到 B 需要顺时针旋转;


如果为 0,说明两个向量平行(或重合)


叉乘解法的原理


回到题目本身。


假设线段 1 的端点为 A 和 B,线段 2 的端点为 C 和 D。


图片


我们可以换另一个角度去解,即判断线段 1 的两个端点是否在线段 2 的两边,然后再反过来比线段 2 的两点是否线段 1 的两边。


这里我们可以利用上面 叉乘的正负代表旋转方向的特性


以上图为例, AB 向量到 AD 向量位置需要逆时针旋转,AB 向量到 AC 向量则需要顺时针,代表 C 和 D 在 AB 的两侧,对应就是两个叉乘相乘为负数。


function crossProduct(p1: Point, p2: Point, p3: Point)number {
  const x1 = p2[0] - p1[0];
  const y1 = p2[1] - p1[1];
  const x2 = p3[0] - p1[0];
  const y2 = p3[1] - p1[1];
  return x1 * y2 - x2 * y1;
}

const [a, b] = seg1;
const [c, d] = seg2;

// d1 的符号表示 AB 旋转到 AC 的旋转方向
const d1 = crossProduct(a, b, c);


只是判断了 C 和 D 在 AB 线段的两侧还不行,因为可能还有下面这种情况。


图片


所以我们还要再判断一下,A 和 B 是否在 CD 线的的两侧。计算过程同上,这里不赘述。


一般实现


type Point = [numbernumber];

function crossProduct(p1: Point, p2: Point, p3: Point): number {
  const x1 = p2[0] - p1[0];
  const y1 = p2[1] - p1[1];
  const x2 = p3[0] - p1[0];
  const y2 = p3[1] - p1[1];
  return x1 * y2 - x2 * y1;
}

function isSegmentIntersect(
  seg1: [Point, Point],
  seg2: [Point, Point],
): boolean {
  const [a, b] = seg1;
  const [c, d] = seg2;

  const d1 = crossProduct(a, b, c);
  const d2 = crossProduct(a, b, d);
  const d3 = crossProduct(c, d, a);
  const d4 = crossProduct(c, d, b);

  return d1 * d2 < 0 && d3 * d4 < 0;
}

// 测试
const seg1: [PointPoint] = [
  [00],
  [11],
];
const seg2: [PointPoint] = [
  [01],
  [10],
];

console.log(isSegmentIntersect(seg1, seg2)); // true


注意,这个算法认为线段的端点刚好在另一条线段上的情况,不属于相交。


考虑点在线段上或重合


如果你需要考虑线段的端点刚好在另一条线段上的情况,需要额外在叉乘为 0 的情况下,再判断一下线段 1 的端点是否在另一个线段的 x  和 y 范围内。


对应的算法实现:


type Point = [numbernumber];

function crossProduct(p1: Point, p2: Point, p3: Point): number {
  const x1 = p2[0] - p1[0];
  const y1 = p2[1] - p1[1];
  const x2 = p3[0] - p1[0];
  const y2 = p3[1] - p1[1];
  return x1 * y2 - x2 * y1;
}

function onSegment(p: Point, seg: [Point, Point]): boolean {
  const [a, b] = seg;
  const [x, y] = p;
  return (
    x >= Math.min(a[0], b[0]) &&
    x <= Math.max(a[0], b[0]) &&
    y >= Math.min(a[1], b[1]) &&
    y <= Math.max(a[1], b[1])
  );
}

function isSegmentIntersect(
  seg1: [Point, Point],
  seg2: [Point, Point],
): boolean {
  const [a, b] = seg1;
  const [c, d] = seg2;

  const d1 = crossProduct(a, b, c);
  const d2 = crossProduct(a, b, d);
  const d3 = crossProduct(c, d, a);
  const d4 = crossProduct(c, d, b);

  if (d1 * d2 < 0 && d3 * d4 < 0) {
    return true;
  }
 
  // d1 为 0 表示 C 点在 AB 所在的直线上
  // 接着会用 onSegment 再判断这个 C 是不是在 AB 的 x 和 y 的范围内
  if (d1 === 0 && onSegment(c, seg1)) return true;
  if (d2 === 0 && onSegment(d, seg1)) return true;
  if (d3 === 0 && onSegment(a, seg2)) return true;
  if (d4 === 0 && onSegment(b, seg2))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

// 测试
const seg1: [PointPoint] = [
  [00],
  [11],
];
const seg2: [PointPoint] = [
  [01],
  [10],
];
const seg3: [PointPoint] = [
  [00],
  [22],
];
const seg4: [PointPoint] = [
  [11],
  [10],
];
// 普通相交情况
console.log(isSegmentIntersect(seg1, seg2)); //  true
// 线段 1 的一个端点刚好在线段 2 上
console.log(isSegmentIntersect(seg3, seg4)); // true


结尾


总结一下,判断两条线段是否相交,可以判断两条线段的两端点是否分别在各自的两侧,对应地需要用到二维向量叉乘结果的正负值代表向量旋转方向的特性。


我是前端西瓜哥,关注我,学习更多几何算法。



作者:前端西瓜哥
来源:juejin.cn/post/7257547252540751909

收起阅读 »

在字节的程序员的 2023 年中总结

2023 年已经过去了,回顾这一年,作为字节的程序员,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总结。 首先,2023 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年。全球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在这个背景下,科技行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资。作为一名程序员,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在这个行业中...
继续阅读 »

2023 年已经过去了,回顾这一年,作为字节的程序员,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总结。


首先,2023 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年。全球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在这个背景下,科技行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资。作为一名程序员,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在这个行业中工作。


在这一年中,我参与了很多有趣的项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团队开发的一款智能家居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来控制家里的各种设备,比如灯光、温度、音响等等。用户可以通过手机 App 或者智能音箱来控制家居设备。这个项目不仅让我学习了很多新技术,还让我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除了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成长,我也意识到了作为一名程序员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个信息时代,程序员们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我们所开发的软件和系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商业需求,更应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和福利。比如,在疫情期间,我们团队开发了一款在线医疗咨询系统,让患者可以在线上咨询医生,减少了人员聚集和传染的风险。这种为社会做贡献的感觉真的很棒。


当然,在这一年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我们团队在开发一个大型项目时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和进度压力。但是,通过团队合作和不断努力,最终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项目,并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总之,2023 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充实和有意义的一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也祝愿所有的程序员们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

作者:韩淼燃
来源:juejin.cn/post/7257733186158805052
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收起阅读 »

如何写出一手好代码(上篇 - 理论储备)?

无论是刚入行的新手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老司机,都希望自己可以写一手好代码,这样在代码 CR 的时候就可以悄悄惊艳所有人。特别是对于刚入职的新同学来说,代码写得好可以帮助自己在新环境快速建立技术影响力。因为对于从事 IT 互联网研发工作的同学来说,技术能力是研发同...
继续阅读 »

无论是刚入行的新手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老司机,都希望自己可以写一手好代码,这样在代码 CR 的时候就可以悄悄惊艳所有人。特别是对于刚入职的新同学来说,代码写得好可以帮助自己在新环境快速建立技术影响力。因为对于从事 IT 互联网研发工作的同学来说,技术能力是研发同学的立身之本,而写代码的能力又是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结合慕枫自己的经验来看,我们在工作中其实没那么容易可以看到写得很好的代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很多,但是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妨碍我们对于写好代码的追求。今天慕枫就和大家探讨下到底怎样做才能写出一手大家都认为好的代码?


哪些因素制约好代码的产生?


我们首先来分析下到底哪些因素造成了现实工作中好代码难以产出。因为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这样在我们自己写代码的时候才能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影响我们写好代码。


假如让我们说出哪些是烂代码,我们也许会罗列出来代码不易理解、没有注释、方法或者类词不达意、分层不合理、不够抽象、单个方法过长、单个类过长、代码难以维护每次改动都牵一发动全身、重复代码过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项目开发过长中经常遇到的代码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实项目中有这么多的代码问题呢?慕枫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项目倒排时间不够


项目需求倒排导致没有时间在写代码前好好进行设计,所以只能先快速满足需求等后面有时间再优化(大概率是没有时间的)。这就造成技术同学在写代码的时候怎么快怎么写,优先把功能实现了再说,很多该考虑的细节就不会考虑那么多,该处理的异常没有进行处理,所以可能写出来的代码可以说是一次性代码,只针对当前的业务场景,基本没什么扩展性可言。


2、团队技术氛围不足


团队内技术氛围不是很浓厚,本来你是想好好把代码写好的,但是发现大家都在短平快的写代码,而且没有太多人关心代码写的好不好,只关心需求有没有按时完成。在这样的团队氛围影响之下,自己写出来的代码也在慢慢地妥协。像在阿里这样的一线互联网公司,团队中的代码文化还是很强的,很多技术团队在需求上线前必须要进行代码 CR,CR 不过的代码不允许上线。因此好的团队技术氛围会促使你不得不把代码写好,否则在代码 CR 的时候就等着接受暴风雨般的吐槽吧。


3、自身技术水平有限


第三个原因就是自身的技术水平有限,设计模式不知道该在什么样的业务场景下使用,框架的高级用法没有掌握,经验不足导致异常情况经常考虑不到。自己本身没有把代码写好的追求,总想着能满足需求代码能跑就行。


以上大概是我们实际工作中导致我们不能产出好代码最主要的三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基本无法改变,因为在互联网行业竞争本身就非常激烈,谁能先推出新业务优化用户体验,谁就能占得市场先机。因此项目倒排必定是常有的事情,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第二个原因,如果你自己是团队的 TL,那么尽量在团队中去营造代码 CR 的文化,提升团队中的技术氛围。因为代码是技术团队的根本,所有的业务效果落地都需要通过代码来实现,因此好的代码可以帮助团队减少 Bug 出现的概率、提升大家的代码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人力物力成本的目的。如果你不是团队的 TL,同时团队中的技术氛围也没那么足,那么我们也不要放弃治疗,先把自己负责的模块的代码写好,一点点影响团队,逐渐唤起大家对于好代码的重视。


前两个因素都属于环境因素,也许我们不好改变,但是对于第三个因素,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的代码实践以及思考总结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本文主要还是讨论如何通过改变自己来把代码写好。


到底什么是好代码?


要想写出好的代码,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样的代码才是好代码。但是好这个字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需要先统一一下好代码的标准,有了标准之后我们再来探讨到底怎么做才能写出好代码。


我相信大家肯定听说过代码可读性、代码扩展性、可维护性等词汇来描述好代码的特点,实际上这些形容词都是从不同方面对代码进行了阐述。但是在慕枫看来,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可维护性以及高鲁棒性是好代码的两个比较核心的衡量标准。因为无论是开发新需求还是修复 Bug,都是在原有的平台代码中进行修改,如果原来代码的扩展性比较强,那么我们编码的时候就就可以做到最小化修改,降低引入问题的风险。而鲁棒性高的代码在线上出现 Bug 的概率相对来说就第一点,对于维护线上服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可维护性


我们都知道代码开发并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通常涉及到很多人团队合作。因此慕枫认为代码的可维护性是好代码的第一要义。而可维护性主要体现在代码可读容易理解以及修改方便容易扩展这两方面,下面分别进行阐述说明。


代码可读


我们写出来的代码不仅仅要自己能看得懂自己写的代码,别人也应该可以轻松看得懂你的代码。在一线的互联网大厂中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别人接手我们的代码或者我们接手别人的代码时,可读性强的代码无疑可以减少大家理解业务的时间成本。因为代码是最直接的业务表现,那些所谓的设计文档要么过时要么写的非常粗略,基本不太能指导我们熟悉业务。那么什么样的代码称得上可读性强呢?


命名准确


无论是包的命名、类的命名、方法的命名还是变量的命名都能很准确地表达业务含义,让人可以看其名知其义。命名应该和实际的代码逻辑相匹配,否则不合适的命名只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误导看代码的同学。以前看代码的时候我看过以 main 作为类中的方法名称,所以得看完这个方法的实现逻辑才能明白它到底干什么的,这对于后期维护的同学来说非常不友好。


代码注释


另外就是必要的注释,有些同学非常自信觉得自己写的代码很好懂,根本不需要写什么注释。结果自己过了一两个月再回头看自己的代码的时候,死活想不起来某段代码为什么要这么写。当然我们不必每一行代码都写注释,但是该注释的地方就要写注释,特别是一些逻辑比较复杂,业务性比较强的地方,既方便自己以后排查问题也方便后面维护的同学理解业务。因此不要对自己写的代码过于自信,间隔时间一长也许连你自己都未必记得代码为什么这么写。


结构清晰


无论是服务的包结构还是代码结构都体现了技术同学对于技术的理解,因此即便是不深入看代码逻辑,通过包结构的划分、模块的划分类结构的设计已经基本可以判断出来项目的代码质量了。我们在进行包结构设计的时候可以遵循依赖倒置的原则,让非核心层依赖核心层。



可扩展性


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技术同学免不了在原有的代码逻辑中进行修改。因此项目代码的可扩展性直接影响着后期维护的成本。如果改一个小需求就需要对原有的代码大动干戈,修改的地方越多引入 Bug 的风险就会越大。我们都知道线上的故障有七八成都是由于变更引起的,因此可扩展性强的代码可以有效控制变更的范围。


高鲁棒性


当我们说到代码鲁棒性高的时候,实际就是说代码比较健壮,能够应对各种输入,即便出现异常也会有对应的异常处理机制进行响应而不至于直接崩溃。而项目开发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通常都是团队合作,因此我们写的代码无时无刻不在和别人的代码进行交互,所以我们负责的代码模块总是在处理可能正常可能异常的输入。如果不能对可能出现的异常输入进行妥善的防御性处理,那么可能就会造成 Bug 的产生,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因此好的代码除了方便扩展方便维护之外,它必定也是高鲁棒性的,否则如果每天 Bug 满天飞,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代码的可扩展性,大部分精力都用来修复 Bug,长此以往自己也会感觉身心俱疲,总是感觉自己没什么成长。


如何写出好代码?


强烈内在驱动


为什么我把强烈的内在驱动摆在首要位置,主要是因为我觉得程序员只有有了想把代码写好的愿望,才能真正驱动自己写出来好代码。否则即便掌握了各种设计原则以及优化技巧,但是自己没有写好代码的内在驱动,总是觉得程序又不是不能用,或者觉得代码和自己有一个能跑就行,亦或是抱着后面有时间再优化的态度(基本是没时间)是不可能写好代码的。因此首先我们得有写好代码的内在驱动和愿望,我们才能有把代码写好的可能。不过话又说回来,内在驱动是基础,全是感情没有技巧肯定也不行。


沉淀业务模型


谈完了内在驱动这个感情,我们就要来看看要掌握哪些技巧才能帮助我们写出来好代码,首当其冲的就是业务领域模型,因为它是领域业务在工程代码中的落地也是整个服务的核心,不过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甚至经常会把数据模型和业务模型相混淆。而我自己在在团队中落地 DDD 领域驱动设计的时候,被技术同学问过比较多的问题就是数据库表对应的数据实体满足不了业务需要吗?为什么还需要业务领域模型?那么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领域模型,它到底能给技术团队带来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领域模型就是我们对于本行业业务领域的认知,体现了你对行业认知的沉淀以及外化表现。那么怎么体现你对行业领域业务认知的深度呢?领域模型就是很好的验证手段,对行业认知越深刻的同学构建的领域模型越能够刻画现实中的业务场景,我们也可以认为领域模型是现实世界业务场景到代码世界的映射,同时它也是公司重要的业务资产。那么每个行业的业务认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就从实际的业务场景中抽象出来的。所以领域模型的建立通常都是伴随着业务需求的出现。因此领域模型是核心,包含了业务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帮助团队统一认识以及指导设计。



但是领域建模具有一定的门槛,其中包含了很多难以理解的概念,这也造成了在很多技术团队中难以落地。但是在阿里等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却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 DDD 领域驱动设计可以指导我们应对复杂系统的设计开发,控制系统复杂度,帮助我们划分业务域,将业务模型域实现细节相分离。所以慕枫觉得让大家认识到 DDD 领域驱动设计以及领域模型的的重要性比如何玩转 DDD 本身更加重要。



另外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数据模型和领域模型的区别,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容易将这两者混淆。领域模型关注的是业务场景下的领域知识,是业务需求中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它的存在就是显示的精确的表达业务语义。而数据模型关注的是业务数据如何存储,如何扩展以及如何操作性能更高。因此他们关注的层面不同,领域模型关注业务,数据模型关心实现。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一下,假设有这样的业务场景,告警规则中存在一个规则范围的概念,主要可以给出不同的告警取值判断的范围,比如某个接口调用次数失败的最大值,或者设备在线数量不能低于某个最小值等等,因此有了如下简化版本的领域模型。



那么在实际实现落地的时候,就很自然想到将 AlarmRule 以及 RuleRange 分别用一个表进行进行存储。这其实就是把领域模型和数据模型混淆的典型例子,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搞两张表来存储,一张表其实就够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代码的时候我们维护一张表肯定比维护两张表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2、另外万一后面 ruleRange 有新的变化,增减了新的判断条件,我们还得要修改 rule_ranged 字段,不利于后期的扩展。



因此我们用一张表来就进行存储就好了,多一个 json 类型的字段,专门存储阈值判断范围。只不过在领域模型中我们需要把 c_rule_range 定义为一个对象,这样在代码层面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牢记设计原则


无论设计原则还是设计模式,都是先驱们在以往大量软件设计开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此我们在项目开发中完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这些设计原则指导我们进行编码。当然如果我们想熟练使用这些设计原则,就必须先要理解他们,搞清楚这些设计原则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我们不妨仔细想一想,平日时间里技术同学的开发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服务中进行新需求开发或者在原有的逻辑中修修改改。因此如果因为一个需求需要修改原有代码逻辑,我们总是希望修改的地方越少越好,否则如果修改的地方多了,那么引入的 Bug 风险就会越大。即便是项目需要进行重构的情况,那我们也希望重构后的服务或者组件可以满足高内聚低耦合的大要求,这样在未来进行需求开发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修改。这也是我们希望我们开发的代码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因。可以看得出来,设计原则的核心思想就是帮助技术人员开发的软件平台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需求变化,从而最终达到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当我们说到设计原则的时候,通常都会想到 SOLID 五大原则,这里所说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 SOLID 原则、迪米特法则。


单一职责原则


对于一个方法、类或者模块来说,它的职责应该是单一的,方法、类或者模块应该只负责处理一个业务。这个原则应该很好理解,当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无论是方法、类以及模块都应该从功能或者业务的角度考虑将无关的逻辑抽离出去。为什么这么做呢?主要还是为了能够实现代码业务功能的原子化操作,这样即便未来进行修改的时候影响的范围也会变得有限。如果我们不遵守单一职责原则,那么在修改代码逻辑的时候很可能影响了其他业务的逻辑,造成修改影响范围不可控的情况。



You want to isolate your modules from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 as a whole, and design your systems such that each module is responsible (responds to) the needs of just that one business function.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所说的单一职责是针对当前的业务场景来说的,也许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场景的扩充,原来满足单一职责的方法、类或者模块可能现在就不满足了需要进一步的拆分细化。


开闭原则


慕枫认为开闭原则与其说它是一种设计原则,不如说它是一种软件设计指导思想。无论我们编写框架代码还是业务代码都可以在开闭原则这样的核心思想指导下进行设计。



Software entities (modules, classes, functions, etc.) should be open for extension , but closed for modification。



所谓开闭原则指的就是我们开发的框架、模块以及类等软件实体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这个原则看上去很容易理解,但是在进行项目实际落地的时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对于扩展以及修改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到底什么样的代码才是扩展,什么样的代码才是修改?这些问题不搞清楚的话,我们很难把开闭原则落地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


结合自己的开发经验可以这么理解,假设我们在项目中开发一个功能的时候,如果能做到不修改已有代码逻辑,而是在原有代码结构中扩展新的模块、类或者方法的话,那么我们认为代码是䄦开闭原则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假设你修改一个原有逻辑中的判断条件的阈值,那只能在原有代码逻辑中进行修改。总不能因为要满足这个原则非要搞出来。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必要教条的去追求满足开闭原则,而是从大方向上以及整体上考虑满足开闭原则。


里氏替换原则


在面向对象思想构建的程序中,子类对象可以替换程序中任何地方出现的父类对象,同时还能保证程序的逻辑不变以及正确性不变,这就是里氏替换原则的字面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里氏替换原则看上去和 Java 中的多态一样一样的。实际上他们还是有区别的,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特性,是重要的代码实现思路。而里氏替换原则是一种设计原则,约定子类不能破坏父类定义好的逻辑以及异常处理。


比如在仓储业务域中,父类中有对拣货任务进行排序的 sortPickingTaskByTime()方法,它是按照任务创建的时间对到来的拣货任务进行排序,那么我们在子类实现的时候如果在 sortPickingTaskByTime()方法内部按照拣货任务涉及的商品品类进行排序,那么明显是不符合里氏替换原则的,但是从多态的角度来说或者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却没有问题。


里氏替换原则的核心思想就是按照约定办事,父类约定好了的行为,子类实现需要严格遵守。那么里氏替换原则对于实际编码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比如上文所说的 sortPickingTaskByTime()排序方法,如果父类中的算法实现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在子类中进行优化,有了里氏替换原则就可以通过子类改进当前已有的实现。另外父类中的方法定义就是契约,可以指导我们后面的编码。


接口隔离原则


所谓接口隔离说的是接口调用方不应该被迫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按照慕枫自己的理解,接口调用方只关心和自己业务相关的接口,其他不相关的接口应该隔离到其他接口中。



Clients should not be forced to depend upon interfaces that they do not use。



从扩展能力层面来看,我们定义接口的时候按照原子能力进行定义,避免了定义一个大而全的接口,这样在进行扩展的时候就可以按照具体的原子能力来进行,这样无论是灵活性还是通用性上面都会更加满足需求。


从实现上来说,如果实现方仅仅需要实现它以来的接口功能就好,它不需要的接口功能就不需要实现,这样也会大大降低代码实现量。当我们扩展或者修改代码的时候能够做到最小化的修改。


依赖倒置原则                                                                                      依赖倒置原则不太容易理解,但是我们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却每一天都在使用,只是我们可能没太在意罢了。                  



High-level modules shouldn't depend on low-level modules. Both modules shoud depend on abstractions.In addition,abstractions shouldn't depend on details.Details depend on abstractions.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高层级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级模块,同时两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另外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用大白话来说主要是两个核心点,一是面向接口编程,另一个是基础层依赖核心层。


面向接口编程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因为接口定义了清晰的协议规范,研发同学可以基于接口进行开发。



                                                                     


迪米特法则                                                                                         


迪米特法则看名字是一点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简单来说就是类和类之间能不要有关系就不要有关系,实在没办法必须要有关系的那也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这样说起来感觉还是比较抽象。看下面的图就明白了,左边的各个模块拆分比较独立,符合单一职责原则,同时模块间只依赖它所需要的模块,而下图右边的模块拆分不够独立,A 模块本来只需要依赖 F 模块,但是 FG 模块颗粒度较大,导致不得不依赖 G 模块的接口,显然这是不符合迪米特法则的。                                                                                            



当我们有了写出来的代码能够实现高内聚低耦合、易扩展以及易维护愿景之后,那就要好好学习一些代码实现的设计原则,这些设计原则在战略层面可以指导我们扩展性强的代码应该往哪些方向进行设计考虑。而有了指导思想之后,结合不同场景下的设计模式就自然催生出来我们想要的结果。



运用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先驱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可以落地的代码实现模板,针对一些业务场景提供代码级解决方案。我们根据各个设计模式的能力特点可以将 23 种设计模式分类为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以及行为型模式。这里不再对设计模式进行展开说明,后面有时间可以写系列文章专门进行介绍。不过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这 23 种设计模式就是程序员写代码打天下的招式,而提升代码扩展性才是最终目的。



面向失败编码


代码中的异常处理往往最能体现技术同学的编码功力。完成一个需求并不难,但是能够考虑到各种异常情况,在异常发生的时候依然可以得到预想输出的代码,却不是每个程序员都能写出来的。  因此无论是写代码还是系统设计,都要有面向失败进行设计的意识,每一个业务流程都要考虑如果失败了应该怎么办,尽可能考虑周全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同时针对这些意外情况设计相应的兜底措施,以实现防御性编码。


这里假设有这样的业务场景,当我们的业务中有调用外部服务接口的逻辑,那么我们在编写这部分代码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面向失败进行编码。因为调用外部接口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如果接口调用成功自然没什么好说的,继续执行后续的业务逻辑就好。但是如果调用失败了怎么办,是直接将调用异常返回还是进行重试,如果重试还是失败应该怎么办,需不需要设计下重试的策略,比如连续重试三次都失败的话,后续间隔固定时间再进行重试等等。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在每个这样的业务流程中这么做,在一些比较核心的业务链路中不能出错的流程中要有兜底措施。



总结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为大家介绍写好代码的需要哪些知识储备,下一篇会从具体业务场景出发,具体实操怎么结合这些理论知识来把代码写好。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好代码是需要不断打磨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总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考,不断的体会以及不断的沉淀中实现代码能力的提升。左手设计原则,右手设计模式,心中领域模型再加上强烈的内在驱动,我相信我们有信心一定可以写出一手好代码。


作者:慕枫技术笔记
来源:juejin.cn/post/7257518360099405883
收起阅读 »

技术人如何快速融入团队?

写在前面:文末「拓展阅读」的两篇文章写得很好,提纲挈领,推荐阅读。本文偏个人感悟,教学不敢说,日后若有更深刻的感悟会再重新整理。 很多人在进入新团队时会焦虑,害怕做不好,害怕才不配位,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针对「融入团队」这件事,我们没有...
继续阅读 »

写在前面:文末「拓展阅读」的两篇文章写得很好,提纲挈领,推荐阅读。本文偏个人感悟,教学不敢说,日后若有更深刻的感悟会再重新整理。



很多人在进入新团队时会焦虑,害怕做不好,害怕才不配位,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针对「融入团队」这件事,我们没有刻意练习,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将结合《程序员的底层思维》 这本书介绍的方法,以及个人实践经验,来聊聊如何快速融入团队。


本文适合有 3 年以上的技术工作者阅读,低年限或者非技术同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工作拆解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核心组成要素无非就是人、业务、技术、文化。因此工作的开展可以从这四个角度出发,并逐层拆解,力争从陌生变熟悉。





目标:熟悉组织结构、人员分工,并与未来可能有合作关系的人建立关系。


行动:



  1. 了解组织结构

  2. 了解人员分工

  3. 建立关系




业务


目标:熟悉业务,对产品定位、用户人群、行业现状有一定了解。


行动:



  1. 了解业务现状

  2. 梳理业务流程

  3. 理解用户




技术


目标:熟悉团队技术现状,方便后续开展工作



切勿一上来就高谈阔论、方法论,推翻重构,对过往保持敬畏。



行动:



  1. 熟悉架构,包括系统架构、领域模型、代码结构

  2. 了解研发流程,从一个小需求入手,掌握相关的流程和权限

  3. 先小后大,以点破面。从小点突破,比如性能优化,先拿到业绩,再准备大的规划。




文化


目标:熟悉企业文化


行动:



  1. 理解公司使命

  2. 理解业务愿景

  3. 理解公司价值观,并做到知行合一




心态调整



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 冯唐《冯唐成事心法》



上一章讲的是「术」,是方法论,但光会「术」有可能会碰壁,因为心态问题。



  • 不着急:每个人到一个新团队,总想着快速理解业务、快速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可以理解,但是不必着急,多给自己和他人一些时间,做好规划,安排好时间尽力而为即可,切勿急功近利。

  • 不害怕:不害怕事情失败,培养成长性思维,相信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优秀。记住一句话:成功是一时的,成长是一辈子的;还有一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大不了,重头再来。

  • 不要脸:不怕丢脸、不怕打脸。很多人进入新团队,不敢发言不敢提问,殊不知这是露脸的好机会,可以让更多人更快地认识自己。还有一种是怕向年龄或资历更小的人提问,觉得丢人,选择自己研究导致浪费时间。孔子有云 “不耻下问”,改变心态,对方对某块事物的理解就是比自己熟,不害怕提问,帮助自己更快地获取知识并融入团队。


以上,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改变心态,方能更好的融入。


总结


融入团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先调整心态,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再逐步拆解工作,按人、业务、技术、文化四个方向开展。


最后会发现,「融入团队」这件事,其实和做题一样简单,唯一的变量,也就是人而已。



作者:francecil
来源:juejin.cn/post/7257774805431877689

收起阅读 »

一名(陷入Android无法自拔的)大二狗的年中总结

前言 大家好,我是入行没多久,不会写代码的RQ。一名来自双非学校的大二狗。2023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我的大学生活也过去了一半。借着这个2023年中总结的话题我也想给我的前半段大学生活做一个总结和记录(希望大家原谅理工男的表达能力,已经在学着写博客了🙃)。 大...
继续阅读 »

前言


大家好,我是入行没多久,不会写代码的RQ。一名来自双非学校的大二狗。2023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我的大学生活也过去了一半。借着这个2023年中总结的话题我也想给我的前半段大学生活做一个总结和记录(希望大家原谅理工男的表达能力,已经在学着写博客了🙃)。


大学之前


大学之前,我的高中初中都是在一个小乡镇度过,每天都是过着教室、食堂、厕所三点一线的生活。可能偶尔会和几个好兄弟打打球,开开黑。那时候一心只读圣贤书,从未碰过电脑(也只有偶尔去网吧玩玩电脑游戏),也未曾了解过任何跟代码相关的东西。只有在高三快毕业了,学校进行志愿填报培训的时候,我才在想我想干什么。


qq_pic_merged_1689681281489.jpg


我想学编程,我想搞钱,我要成为编程高手!!哈哈哈,当时的确是这么想的,因为我一直都觉得会电脑,会编程的“大黑客”很酷!。然而结果是


qq_pic_merged_1689681309027.jpg


当时我还一时兴起,在京东上买了本0基础学python的书:


IMG_20230718_152056.jpg


奈何高三学业繁忙没时间看,而且也没有电脑实操,看了十几页压根不知道在讲什么,之后这本书也就放着吃灰了。现在看来当时确实挺傻×的。后来上了大学,自学了python,这本书也就送给了室友。


高三的时候大家都想着我要上某某985!我要上某某211!当然我也不例外。然而等到高考出分,才知道现实是多么残酷。我的高考成绩也只够报一个末流的211,报不了什么985。思虑最终我报了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双非计算机。因为我觉得一个专业不对口的末流211不如一个专业好的双非。


上大学前我是保持怀疑的,我没有任何相关编程经验,甚至是接触电脑的机会都少。不过幸运的是家里人都支持我,给我买了一台不错的笔记本。那个暑假我加入了我们学校的新生群,我发现原来大家都是卷王。有初中就开始接触编程的,有高中就学完的java的,有暑假已经快把c语言学完了的。为了不落后,高考完的那个后半个暑假我也在偷偷学c语言,能力有限,到开学也才学到指针多一点点(指针这个东西对于当时的我简直就是噩梦)。


大一


大一开学后,我同大多数人一样,满怀期待地踏进了向往的大学生活。在第一次年级集中会上,我收到了一份宣传单。那是一份我们学校的一个互联网组织的宣传单。分有产品、视觉、后端、移动、前端、运维几个部门。听说里面全是编程大牛,学校里顶尖技术人员的集聚地。这不就是我想成为的人吗?于是我下定决心我要加入他们。


大一的时候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这个叫做红岩网校工作站的课程上面。大一上半个学期学会了javase,下半个学期开始学写APP,会写几个简单的Activity页面,当时我还写了个整蛊APP(只是简单将声音放到最大然后播放整蛊音乐lost-rivers。哈哈哈这个不提倡,小心被打)。当然学校课程我也没有忘记,我记得c语言期末大作业自己写了个贪吃蛇和俄罗斯方块:


image.png


image.png


一行一行敲了八九百行,对于当时还是编程小白的我是个不小的成就了。


后来的一整个寒假都在写我们移动开发部的寒假考核,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项目--彩云天气app(地址就不贴了,现在看来写的代码就是💩)。


大一的下学期,开学自学了Kotlin语言,从此再也不想用java了😭。之后也是按照网校的课程学了jetpack、rxjava、retrofit、MvvM等等。到了五一,写了自己的第二个项目--星球app(时间管理类app),也是网校的期中考核(当然也顺利通过啦~)。后面自学了python,简单写了一个抢课的脚本(以后再也不怕抢不到课了😭)。之后自己租了个服务器用python搭了个QQ机器人,后面搞到网校招新群里去玩了。不得不说Bot社区真的不错,文档什么的都很完善,对QQ机器人感兴趣的可以试试(概览 | Bot (baka.icu))。


大一的暑假,我留在了学校参加了网校的暑期培训。培训期间简单研究了一下Android性能优化跟LeakCanary,然后也是写了自己的第三个项目:开眼APP(RQ527/KaiYan,图片可能寄掉了。)


最终呢也是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通过了最终的考核成为了网校的干事:


mmexport1689672953594.jpg

总的来说,大一学年算是踏入了编程的门吧,没有在荒废中度过。同时也要感谢网校给了我这个机会😁。


大二


大二的课余时间主要都花在了给移动开发部门培养新血液的事情上面。因为我的上一届也就是带我们的学长他们大三了,准备考研的考研,就业的就业,自然教学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头上。期间上了三节课,我发现给他们上课的同时也是给我自己上课。学习一个东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给别人讲懂。


这是大二刚开学的宣讲会😁:


IMG_20221003_185411.jpg


1664878518099.jpeg


大二期间我还了解了一下ktor和compose,嗯~,不算深入吧,简单写了几个demo。
同时自己也接手了一个多人项目,跟我们部门的另外一个人写一个类似于微博投票表决的项目,不过还没上线。


下半个学期自己用hexo+butterfly搭了个个人博客网站:rq527.github.io (还没钱买域名,暂时先用github吧😭),页面大概长这样:


image-20230719144318074


image-20230719144342289


个人思考


我认识到了什么



  • 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任何方面的平庸。

  • 永远不要斤斤计较

  • 杜绝一分钟热度,永远保持一颗热忱的心

  • 打铁还需自身硬

    从入行Android 开发以来,网上很多人都说 “Android 开发早就凉了,现在就是死路一条”,“现在学Android就是49年入国军!”等等。但是我身边同行的人还不是能找到实习,找到工作。我的意思是,什么事情都是需要自己有实力。





说实话,上了大学我最痛惜的是那些曾经交好的朋友也逐渐不联系了,一张通知书撕裂了一群人,以后再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未来的事情



  • 管理移动开发部

  • 找实习(目标是进大厂)


盘点一下要做的事情,发现太多了,主要的方向是这两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你牛逼的人还有很多,一直保持学习吧🤕!


最后


最后我想说很感谢家里人的支持,他们没有说反对我,强制要求我当老师,当警察等等,而是支持我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很感谢那个她,陪我一起成长,学习,愿意和我分享快乐,听我诉说(世上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此了吧😁)。也很感谢网校给我这么一个平台,让我认识了很多志

作者:RQ527
来源:juejin.cn/post/7257056512610517048
同道合的兄弟和伙伴。

收起阅读 »

前端: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如果你在找前端工作,你一定求助过不少大佬传授找工作和面试经验,而你得到的答案肯定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把 html、css、 js 基础学扎实,再掌握vue或react前端框架之一就可以了。 真的是这样吗?技术上看似乎没问题,但是找工作不只要从技术上下手,...
继续阅读 »

如果你在找前端工作,你一定求助过不少大佬传授找工作和面试经验,而你得到的答案肯定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一句话:

把 html、css、 js 基础学扎实,再掌握vue或react前端框架之一就可以了。

真的是这样吗?技术上看似乎没问题,但是找工作不只要从技术上下手,还要从个人目标和公司的招人标准综合进行考量,然后你还需要掌握一套有逻辑、有结构的面试回答技巧。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一下,相信你看完之后就有了方向和方法,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个人目标

现在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太着重于个人目标和职业规划的设定,但找工作与其关系特别大。如果你想找一个大厂,那么准备方向就跟创业公司完全不一样。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种情况。

大厂

大厂可能更看重你的 htmlcss 和 JavaScript 基础,以及数据结构、算法和计算机网络。你的准备方向就应该是这些基础方面的东西。另外还有一些原理方面的知道,比如你要做 vue 或者 react 开发,那就要知道 virtual dom 和 diff 算法的原理。

创业公司

如果你的目标是创业公司(这种公司的发展前景不可预测,可能大展宏图,也可能半途而废),你需要有大量的实战经验,因为创业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产品的开发进度一般都会特别紧张,你需要去了就能够立刻干活;而理论方面的东西则会关注的少一些。针对面试,你需要去准备相关技术(比如 React 或 Vue) 的实战项目经验。

所以要想知道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去找工作,首先得明确一下你的目标,是想去大厂,还是去创业公司,然后分别进行准备和突破。

公司要求

接下来再看一下公司的招聘要求,好多公司都写的特别专业、全面,除了基本语法、框架外,还要求有兼容性调整、性能优化、可视化经验,或者是掌握一些小众框架。这些招聘信息其实描述的是最佳人选,几乎在100个里面才能挑出1个来,而这种大牛级别的人自己也向往更好的工作机会,所以可能根本不会跟你有竞争关系。公司这么写招聘要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一个技能越全的人越好。

事实上,你只需满足要求的百分之80%,70%,甚至 50% 都有可能获得这份工作机会,因为面试不光看技术,还要看眼缘、人缘:如果面试官觉得你们投缘的话,你即使有不会的问题,他也会主动引导你帮你回答上来;要是不投缘(有些比较250的面试官),那就算你会的再多,他也会觉得你很菜(你不懂他懂的)。所以说那些招聘要求就只作为参考就好了,可以作为你以后的学习路线。不过这些技能还是掌握的越多越好,技多不压身,你可以一边面试一边准备,这样也不会互相影响。

技术能力

分析完外界的因素之后,来看一下咱们需要具体掌握哪些技术。

基础

作为一名前端工程师,htmlcssJavaScript 基础是一定要掌握牢固的,所有的语法点都必须要掌握,然后还要熟识面试必考的题,比如 ES6 及后面的新特性原型链Event Loop 等等。这些不是从学校学来的,而是为了面试专门突击准备的,需要反复的去看,去研究,最后把它们理解并记住。

框架

掌握这些基础之后,就需要看一下前端比较火爆的框架,react 和 vue。大厂用 React 的比较多,中小型公司用 vue 的比较多,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据我目前的经验来看,React 的薪水还是比较高的,不过看你自己喜好,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从这两个框架中选一个深入去学,后面有时间再去研究另外一个。具体学习和准备方法可以

  • 先学基础用法,再学高级用法,最后掌握框架原理,比如:React / Vue,Redux / Vuex ,因为面试官通常喜欢问这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一定要去看看别人的总结,然后自己研究一下,会更容易理解并记住。了解原理后,有时间再去研究一下源码,对于面试会更有帮助。
  • 理论准备完之后,实战肯定也少不了,无论是校招还是社招,无论是面大厂还是面小厂,都需要应聘者有实战经验。因为光会纸上谈兵,编码能力不够也不会有公司愿意去培养。实战就建议大家自己去网上找一些项目的灵感,然后动手去做一下。刚开始可能会觉得自己技术不够,也没有一个全局的概念,这些都是正常的过程,可以跟一些课程或者书籍,或者是网上的一些资源,学习一下,免费或收费的都可以。收费的好处就是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让你从全局上有一条路径顺着走下去,就能完成一个目标。而免费资源需要你有充裕的时间,因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你一点一点去研究。不过在完成之后,回顾一下你的项目开发过程,也会在脑子里形成体系,再把之前看过的所有资料整理一下,也就学会了,只是时间上会比较长。
  • 有些公司的实战经验要求的比较丰富,比如兼容性调整和性能优化。这种经验就需要你在开发项目中,刻意去创造问题的场景,然后解决它。比如说兼容性调整,你就得在项目中体验一下不同浏览器对于JS和CSS 特性的支持程度,然后按需调整。而性能优化则就需要从网络请求、图片加载、动画和代码执行效率下手。

这些你搞懂了之后,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公司都可以面过去。

软技能

上面说的是必备的硬性技术技能,还有一些必要的软技能,用以展示个人性格和工作能力。最重要的一项软技能是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对于面试或是汇报工作都是必须的。它跟你的自信程度是完全挂钩的,你只有自信之后才能有更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如果唯唯诺诺,低三下四,那么在面试或汇报工作的时候就会支支吾吾,颠三倒四。

举个例子:好多人,包括我本人,在面试的时候都会紧张,而我又属于那种特别紧张的,有些技术可能本来是熟悉的,但面试的时候人家换一个问法、或者气氛比较紧张的话,大脑就会一片空白,想说也说不出来,特别吃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相信自己就是什么都会,面试官也不见得比自己会的多,然后面试前事先准备好常见面试题的答案,以及过往的工作经验,可以极大的增加自信。**当准备面试题的时候,可以采用框架的形式进行组织,下边介绍两个常用框架用来回答工作经验类和原理类的问题。

STAR 框架

对于工作经验相关的问题,可以使用框架组织回答,比如亚马逊北美那边面试会提前会告诉你,用一个叫STAR的框架回答问题:

  • S 是说 situation,事件/问题发生的场景。
  • T 指的是 task,在这个场景下你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要完成的任务。
  • A 是 action,行动,要解决上边那些 tasks,你需要付出哪些行动?比如说第1步先去调试代码,然后第2步再去检查一下哪个变量出问题了,描述清楚每一步行动。
  • R 是 result,结果,这些行动有了什么样的结果,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对你来说有什么帮助或者增长了什么教训。又或者往大里了说,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效益。
    这样一整套就比较有逻辑。

原理回答框架

再说原理概念类的问题的回答,也是要有一套逻辑的,就比如说解释一下某某技术的工作原理,那么你要:

  • 解释一下这个技术是干什么的(What)。
  • 它有什么好处(Why)。
  • 分析一下这个技术内部用了哪些核心算法或机制,从外到里,或者由浅入深的给它剖析出来。如果是能拆解的技术,那就把每个部分或者组件的作用简单的描述一下(How)。
  • 最后再给他总结一下这个技术的核心部分。
    例如,你要回答 react 工作原理的问题:
  • 可以先说一下 React 是做什么的它是一个构建用户界面的库。
  • 然后它使用了(从浅一点的方面) virtual dom 把组件结构放在了内存中,用于提升性能。
  • 组件刷新的时候又使用了 diff 算法,根据状态的变化去寻找并更新受影响的组件(然后继续深入 diff 算法…)。
  • 再底层一些, React 分为了 React 核心和 React-dom,核心负责维护组件结构,React-dom 负责组件渲染,而 React 核心又使用了 Fiber 架构等等等等。
  • 如果你深入阅读过它的源代码也可以再结合源码给面试官详细介绍一下,最后再总结一下 react 加载组件、渲染组件和更新组件的过程,这个就是它的工作原理。

总结

这些就是前端工程师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去找工作、以及怎么找工作的一些个人看法。你需要:

设定个人目标。
辩证看待公司的招聘要求。
掌握硬技能和软技能(沟通能力)。
使用 STAR 框架和 WWH 框架组织面试回答。
按照这些方向去准备的话,一定可以会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找到了还请记得回来炫耀一下,如果觉得文章有帮助请点个赞吧~感谢!


作者:江咏之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34028496087056445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OutOfMemoryError是如何产生的

背景其实这个问题也挺有趣的,OutOfMemoryError,算是我们常见的一个错误了,大大小小的APP,永远也逃离不了这个Error,那么,OutOfMemroyError是不是只有才分配内存的时候才会发生呢?是不是只有新建对象的时候才会发生呢?要弄清楚这个...
继续阅读 »

背景

其实这个问题也挺有趣的,OutOfMemoryError,算是我们常见的一个错误了,大大小小的APP,永远也逃离不了这个Error,那么,OutOfMemroyError是不是只有才分配内存的时候才会发生呢?是不是只有新建对象的时候才会发生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一下这个Error产生的过程。

OutOfMemoryError

我们常常在堆栈中看到的OOM日志,大多数是在java层,其实,真正被设置OOM的,是在ThrowOutOfMemoryError这个native方法中

void Thread::ThrowOutOfMemoryError(const char* msg) {
LOG(WARNING) << "Throwing OutOfMemoryError "
<< '"' << msg << '"'
<< " (VmSize " << GetProcessStatus("VmSize")
<< (tls32_.throwing_OutOfMemoryError ? ", recursive case)" : ")");
ScopedTrace trace("OutOfMemoryError");
jni调用设置ERROR
if (!tls32_.throwing_OutOfMemoryError) {
tls32_.throwing_OutOfMemoryError = true;
ThrowNewException("L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msg);
tls32_.throwing_OutOfMemoryError = false;
} else {
Dump(LOG_STREAM(WARNING)); // The pre-allocated OOME has no stack, so help out and log one.
SetException(Runtime::Current()->GetPreAllocatedOutOfMemoryErrorWhenThrowingOOME());
}
}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常见的抛出OOM的几个路径

MakeSingleDexFile

在ART中,是支持合成单个Dex的,它在ClassPreDefine阶段,会尝试把符合条件的Class(比如非数据/私有类)进行单Dex生成,这里我们不深入细节流程,我们看下,如果此时把旧数据orig_location移动到新的final_data数组里面失败,就会触发OOM

static std::unique_ptr<const art::DexFile> MakeSingleDexFile(art::Thread* self,
const char* descriptor,
const std::string& orig_location,
jint final_len,
const unsigned char* final_dex_data)
REQUIRES_SHARED(art::Locks::mutator_lock_) {
// Make the mmap
std::string error_msg;
art::ArrayRef<const unsigned char> final_data(final_dex_data, final_len);
art::MemMap map = Redefiner::MoveDataToMemMap(orig_location, final_data, &error_msg);
if (!map.IsValid()) {
LOG(WARNING) << "Unable to allocate mmap for redefined dex file! Error was: " << error_msg;
self->ThrowOutOfMemoryError(StringPrintf(
"Unable to allocate dex file for transformation of %s", descriptor).c_str());
return nullptr;
}

unsafe创建

我们java层也有一个很神奇的类,它也能够操作指针,同时也能直接创建类对象,并操控对象的内存指针数据吗,它就是Unsafe,gson里面就大量用到了unsafe去尝试创建对象的例子,比如需要创建的对象没有空参数构造函数,这里如果malloc分配内存失败,也会产生OOM

static jlong Unsafe_allocateMemory(JNIEnv* env, jobject, jlong bytes) {
ScopedFastNativeObjectAccess soa(env);
if (bytes == 0) {
return 0;
}
// bytes is nonnegative and fits into size_t
if (!ValidJniSizeArgument(bytes)) {
DCHECK(soa.Self()->IsExceptionPending());
return 0;
}
const size_t malloc_bytes = static_cast<size_t>(bytes);
void* mem = malloc(malloc_bytes);
if (mem == nullptr) {
soa.Self()->ThrowOutOfMemoryError("native alloc");
return 0;
}
return reinterpret_cast<uintptr_t>(mem);
}

Thread 创建

其实我们java层的Thread创建的时候,都会走到native的Thread创建,通过该方法CreateNativeThread,其实里面就调用了传统的pthread_create去创建一个native Thread,如果创建失败(比如虚拟内存不足/FD不足),就会走到代码块中,从而产生OOM

void Thread::CreateNativeThread(JNIEnv* env, jobject java_peer, size_t stack_size, bool is_daemon) {
....

if (pthread_create_result == 0) {
// pthread_create started the new thread. The child is now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 JNIEnvExt we created.
// Note: we can't check for tmp_jni_env == nullptr, as that would require synchronization
// between the threads.
child_jni_env_ext.release(); // NOLINT pthreads API.
return;
}
}

// Either JNIEnvExt::Create or pthread_create(3) failed, so clean up.
{
MutexLock mu(self, *Locks::runtime_shutdown_lock_);
runtime->EndThreadBirth();
}
// Manually delete the global reference since Thread::Init will not have been run. Make sure
// nothing can observe both opeer and jpeer set at the same time.
child_thread->DeleteJPeer(env);
delete child_thread;
child_thread = nullptr;
如果没有return,证明失败了,爆出OOM
SetNativePeer(env, java_peer, nullptr);
{
std::string msg(child_jni_env_ext.get() == nullptr ?
StringPrintf("Could not allocate JNI Env: %s", error_msg.c_str()) :
StringPrintf("pthread_create (%s stack) failed: %s",
PrettySize(stack_size).c_str(), strerror(pthread_create_result)));
ScopedObjectAccess soa(env);

soa.Self()->ThrowOutOfMemoryError(msg.c_str());
}
}

堆内存分配

我们平时采用new 等方法的时候,其实进入到ART虚拟机中,其实是走到Heap::AllocObjectWithAllocator 这个方法里面,当内存分配不足的时候,就会发起一次强有力的gc后再尝试进行内存分配,这个方法就是AllocateInternalWithGc

mirror::Object* Heap::AllocateInternalWithGc(Thread* self,
AllocatorType allocator,
bool instrumented,
size_t alloc_size,
size_t* bytes_allocated,
size_t* usable_size,
size_t* bytes_tl_bulk_allocated,
ObjPtr<mirror::Class>* klass)

流程如下: 

void Heap::ThrowOutOfMemoryError(Thread* self, size_t byte_count, AllocatorType allocator_type) {
// If we're in a stack overflow, do not create a new exception. It would require running the
// constructor, which will of course still be in a stack overflow.
if (self->IsHandlingStackOverflow()) {
self->SetException(
Runtime::Current()->GetPreAllocatedOutOfMemoryErrorWhenHandlingStackOverflow());
return;
}
这里官方给了一个钩子
Runtime::Current()->OutOfMemoryErrorHook();
输出OOM的原因
std::ostringstream oss;
size_t total_bytes_free = GetFreeMemory();
oss << "Failed to allocate a " << byte_count << " byte allocation with " << total_bytes_free
<< " free bytes and " << PrettySize(GetFreeMemoryUntilOOME()) << " until OOM,"
<< " target footprint " << target_footprint_.load(std::memory_order_relaxed)
<< ", growth limit "
<< growth_limit_;
// If the allocation failed due to fragmentation, print out the largest continuous allocation.
if (total_bytes_free >= byte_count) {
space::AllocSpace* space = nullptr;
if (allocator_type == kAllocatorTypeNonMoving) {
space = non_moving_space_;
} else if (allocator_type == kAllocatorTypeRosAlloc ||
allocator_type == kAllocatorTypeDlMalloc) {
space = main_space_;
} else if (allocator_type == kAllocatorTypeBumpPointer ||
allocator_type == kAllocatorTypeTLAB) {
space = bump_pointer_space_;
} else if (allocator_type == kAllocatorTypeRegion ||
allocator_type == kAllocatorTypeRegionTLAB) {
space = region_space_;
}

// There is no fragmentation info to log for large-object space.
if (allocator_type != kAllocatorTypeLOS) {
CHECK(space != nullptr) << "allocator_type:" << allocator_type
<< " byte_count:" << byte_count
<< " total_bytes_free:" << total_bytes_free;
// LogFragmentationAllocFailure returns true if byte_count is greater than
// the largest free contiguous chunk in the space. Return value false
// means that we are throwing OOME because the amount of free heap after
// GC is less than kMinFreeHeapAfterGcForAlloc in proportion of the heap-size.
// Log an appropriate message in that case.
if (!space->LogFragmentationAllocFailure(oss, byte_count)) {
oss << "; giving up on allocation because <"
<< kMinFreeHeapAfterGcForAlloc * 100
<< "% of heap free after GC.";
}
}
}
self->ThrowOutOfMemoryError(oss.str().c_str());
}

这个就是我们常见的,也是主要OOM产生的流程

JNI层

这里还有很多,比如JNI层通过Env调用NewString等分配内存的时候,会进入条件检测,比如分配的String长度超过最大时产生Error,即使说内存空间依旧可以分配,但是超过了虚拟机能处理的最大限制,也会产生OOM

    if (UNLIKELY(utf16_length > static_cast<uint32_t>(std::numeric_limits<int32_t>::max()))) {
// Converting the utf16_length to int32_t would overflow. Explicitly throw an OOME.
std::string error =
android::base::StringPrintf("NewStringUTF input has 2^31 or more characters: %zu",
utf16_length);
ScopedObjectAccess soa(env);
soa.Self()->ThrowOutOfMemoryError(error.c_str());
return nullptr;
}

OOM 路径总结

通过本文,我们看到了OOM发生时,可能存在的几个主要路径,其他引起OOM的路径,也是在这几个基础路径之上产生的,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带着源码学习,能够帮助我们了解ART更深层的秘密。


作者:Pika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40636469462597690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我又听到有人说:主要原因是人不行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把很多问题的原因都归结为三个字:人不行。曾经有UI同事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们没有把设计稿百分百还原,是因为你们人不行。昨天,我又听到一个研发经理朋友说,唉呀,项目干不好,主要是人不行。哦,我听到这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我详细问了一下,你的...
继续阅读 »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把很多问题的原因都归结为三个字:人不行。

曾经有UI同事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们没有把设计稿百分百还原,是因为你们人不行

昨天,我又听到一个研发经理朋友说,唉呀,项目干不好,主要是人不行

哦,我听到这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我详细问了一下,你的人哪个地方不行。

朋友说,项目上线那天晚上,他们居然不主动留下来值班,下班就走了,自觉意识太差。代码写的很乱,不自测就发到生产环境,一点行业规范都没有。他们……还……反正就是,能不干就不干,能偷懒就偷懒,人不行!

这个朋友,代码写的很好,人品也很好,刚刚当上管理岗,我也没有劝他,因为我知道,劝他没用,反而会激怒他。

当一个人,代码写得好,人品好,他就会以为别人也和他一样。他的管理方式就会是:大家一定要像我这样自觉,不自觉我就生闷气了!

反而,当一个人代码写得差,自觉性不那么强,如果凑巧还有点自知之明,那么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是如何糊弄的,因此他才会考虑如何通过管理的方法去促成目标。

我的这些认知,满是血泪史。因为我就经历过了“好人”变“差人”的过程。

因为代码写得好,几乎在每一个公司,干上一段时间,领导都会让我做管理,这在IT行业,叫:码而优则仕

做管理以后,我就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也并不是各个部门都各司其职,所谓课程上学的项目流程,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下。当然,其中原因非常复杂,并不一定就是人不行,也可能是流程制度有问题。比如我上面的朋友,他就没有安排上线必须留人,留什么人,留到几点,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标准算是上线完成,完成之后有什么小奖励,这些他都没有强调和干预。

但是,我们无法活在理想中。不能说产品经理的原型逻辑性差,UI的设计稿歪七扭八,我们就建议老板把公司解散吧,你这个公司不适合做软件产品,那样我们就失业了。

你只能是就目前遇到的问题,结合目前手头的仅有的仨瓜俩枣,想办法去解决。可能有些方案不符合常规的思路,但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特意设置的。

比如我在项目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点:

产品经理没有把原型梳理明白,就拿出来给开发人员看,导致浪费大家的时间,同时也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这样就开始了,这项目能好的了吗?我们也做不完就交给测试!

这种情况,一般我都会提前和产品经理沟通,我先预审,我这关过了,再交给开发看,起码保证不会离大谱。这里面有一个点,产品没有干好自己的活,人不行?他也只有3天时间设计原型。

还有一个问题也经常出现:

即便是产品原型还算可以,评审也过了。让开发人员看原型,他们没有看的。一直到开发了,自己的模块发现了问题,然后开始吐槽产品经理设计的太烂,流程走不通。

这是开发人不行?他们不仔细看,光想着糊弄。其实是他们没有看的重点,你让我看啥,我就是一个小前端,让我看整个平台吗?让我看整个技术架构?Java该用什么技术栈?看前端,你告诉我前端我做哪一模块的功能?此时,我一般都是先分配任务,然后再进行原型评审。如果先把任务分下去,他知道要做这一块,因为涉及自己的利益,会考虑自己好不好实现,就会认真审视原型,多发现问题。这样会避免做的过程中,再返过头来,说产品经理没设计好。已经进入开发了,再回头说产品问题,其实是开发人员不负责,更确切说是开发领导的责任。

一旦听到“人不行”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一位老领导。

他在我心中的是神一般的存在,在我看来,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有一次,我们给市场人员做了一个开通业务的APP:上面是表单输入,下面是俩按钮,左边是立即开通,右边是暂时保存。后来,市场同事经常找我们:能不能把我已开通的业务,改为暂时保存,我点错了。这点小事还闹到公司大会上讨论,众人把原因归为市场推广的同事人不行: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开不开通自己分不清吗?

此事持续了很久,闹得不愉快。甚至市场部和研发部出现了对立的局面,市场部说研发部不支持销售,研发部说市场部销售不利乱甩锅。

我老领导知道后,他就去了解,不可能啊,成年人了,按钮老按错,肯定有问题。原来,客户即便是有合作意向,也很少有立即开通的,他们都会调查一下这个公司的背景,然后再联系市场人员开通。两个按钮虽然是左右平分,但是距离很近。于是,他把软件改了,立即开通按钮挪到上边,填完信息后,顺势点击暂时保存,想开通得滑到上面才能点击。此后,出错的人就少了。

后来,行政部又有人抱怨员工人不行。发给员工的表格填的乱七八糟,根本不认真。有一项叫:请确认是否没有错误_____。明明没有错误,但是很多人都填了“否”。尽管反复强调,一天说三遍,依然有人填错,没有基本的职场素质。

老领导,他又去了解。他把表格改了,“是否没有错误”改为“全对”,空格改为打钩。后来,填错的现象明显少了。

很多事情,我们都想以说教来控制形势。比如反复强调,多次要求,我嗓子都喊哑了。因为不管是区分按钮,还是填写表格,你不是个傻子,你的能力是可以做到的,不应该出错,出了错你就是人不行。而老领导总是以人性来控制,知道你是懒散的,肯定不愿意认真付出,因此设置一个流水线,让你随着预设的轨迹被迫走一圈。下线后,居然发现自己合格了,甚至自己都变成人才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流程弥补能力不足。

当归因为人不行时,其实分两种情况:别人不行自己不行


作者:TF男孩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146055238741393415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什么是优雅的代码设计

今天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样的代码才是优雅的代码设计。当然我们的代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也分了很多维度,有偏向于底层系统的,有偏向于中间件的,也有偏向上层业务的,还有偏向于前端展示的。今天我主要来跟大家分析一下我对于业务代码的理解以及什么样才是我认为的优雅的业务代码设...
继续阅读 »

今天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样的代码才是优雅的代码设计。当然我们的代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也分了很多维度,有偏向于底层系统的,有偏向于中间件的,也有偏向上层业务的,还有偏向于前端展示的。今天我主要来跟大家分析一下我对于业务代码的理解以及什么样才是我认为的优雅的业务代码设计。

大家吐槽非常多的是,我们这边的业务代码会存在着大量的不断地持续的变化,导致我们的程序员对于业务代码设计得就比较随意。往往为了快速上线随意堆叠,不加深入思考,或者是怕影响到原来的流程,而不断在原来的代码上增加分支流程。

这种思想进一步使得代码腐化,使得大量的程序员更失去了“好代码”的标准。

那么如果代码优雅,那么要有哪些特征呢?或者说我们做哪些事情才会使得代码变得更加优雅呢?

结构化

结构化定义是指对某一概念或事物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分析和定义,包括定义的范围、对象的属性、关系等方面,旨在准确地描述和定义所要表达的概念或事物。

我觉得首要的是代码,要一个骨架。就跟我们所说的思维结构是一样,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一般都是综合、立体和全面的,否则就会成为了盲人摸象,只见一斑。因此对于一个事物的判断,要综合、结构和全面。对于一段代码来说也是一样的标准,首先就是结构化。结构化是对一段代码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有良好结构的代码才可能称得上是好代码,如果只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一定成不了最优质的代码。

代码的结构化,能够让维护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主次结构、看出分层结构,能够快速掌握一段代码或者一段模块要完成的核心事情。

精简

代码跟我们抽象现实的物体一样,也要非常地精简。其实精简我觉得不仅在代码,在所有艺术品里面都是一样的,包括电影。电影虽然可能长达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但你会发现优雅的电影它没有一帧是多余的,每出现的一个画面、一个细节,都是电影里要表达的某个情绪有关联。我们所说的文章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伏笔是多余的。代码也是一样,严格来说代码没有一个字符、函数、变量是多余的,每个代码都有它应该有的用处。就跟“奥卡姆剃刀”原理一样,每块代码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包括注释。

但正如我们的创作一样,要完成一个功能,我们把代码写得复杂是简单的,但我们把它写得简单是非常难的。代码是思维结构的一种体现,而往往抽象能力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难的。合适的抽象以及合理的抽象才能够让代码浓缩到最少的代码函数。

大部分情况来说,代码行数越少,则运行效率会越高。当然也不要成为极端的反面例子,不要一味追求极度少量的代码。代码的优雅一定是精要的,该有的有,不该有的一定是没有的。所以在完成一个业务逻辑的时候,一定要多问自己这个代码是不是必须有的,能不能以一种简要的方式来表达。

善用最佳实践

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一般来说,没有一个业务场景所需要用到的编码方式是需要你独创发明的。你所写的代码功能大概率都有人遇到过,因此对于大部分常用的编码模式,也都大家被抽象出来了一些最佳实践。那么最经典的就是23种设计模式,基本上可以涵盖90%以上的业务场景了。

以下是23种设计模式的部分简单介绍:

  1.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确保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
  2.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并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对象。
  3.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提供一种动态的创建对象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模板来创建对象。
  4.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将对象包装成另一个对象,从而改变原有对象的行为。
  5.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以使其能够与不同的对象交互。
  6.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将对象的不同方面组合成一个单一的接口,从而使客户端只需访问该接口即可使用整个对象。

我们所说的设计模式就是一种对常用代码结构的一种抽象或者说套路。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用设计模式来实现功能,而是说我们要有一种最高效,最通常的方式去实现。这种方式带来了好处就是高效,而且别人理解起来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我们也不大推荐对于一些常见功能用一些花里胡哨的方式来实现,这样往往可能导致过度设计,但实际用处可能反而会带来其他问题。我觉得要用一些新型的代码,新型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在一些比较新的场景里面去使用,去验证,而不应该在我们已有最佳实践的方式上去造额外的轮子。

这个就比如我们如果要设计一辆汽车,我们应该采用当前最新最成熟的发动机方案,而不应该从零开始自己再造一套新的发动机。但是如果这个发动机是在土星使用,要面对极端的环境,可能就需要基于当前的方案研制一套全新的发动机系统,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碰到土星这种业务环境的。所以通常情况下,还是不要在不需要创新的地方去创新。

除了善用最佳实践模式之快,我们还应该采用更高层的一些最佳实践框架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在面对非常抽象,非常灵活变动的一些规则的管理上,我们可以使用大量的规则引擎工具。比如针对于流程式的业务模型上面,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工作流的引擎。在需要RPC框架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业务情况去调研使用HTTP还是DUBBO,可以集百家之所长。

持续重构

好代码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持续打磨。有很多时候由于业务的变化以及我们思维的局限性,我们没有办法一次性就能够设计出最优的代码质量,往往需要我们后续持续的优化。所以除了初始化的设计以外,我们还应该在业务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去对代码进行重构。

但是往往程序员由于业务繁忙或者自身的懒惰,在业务代码上线正常运行后,就打死不愿意再动原来的代码。第一个是觉得跑得没有问题了何必去改,第二个就是改动了反而可能引起故障。这就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思维,一来是给自己写不好的线上代码的一个借口,二来是没有让自己持续进步的机会。

代码重构的原则有很多,这里我就不再细讲。但是始终我觉得对线上第一个要敬畏,第二个也要花时间持续续治理。往往我们在很多时候初始化的架构是比较优雅的,是经过充分设计的,但是也是由于业务发展的迭代的原因,我们持续在存量代码上添加新功能。

有时候有一些不同的同学水平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导致后面写上的代码会非常地随意,导致整个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累赘,到了最后就不敢有新同学上去改,或者是稍微一改可能就引起未知的故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在追求优质的代码,就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构。重构需要持续改善,并且最好每次借业务变更时,做小幅度的修改以降低风险。长此以往,整体的代码结构就得以大幅度的修改,真正达到集腋成裘的目的。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重构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每个类或模块应该只负责一个单一的任务。这有助于降低代码的复杂度和维护成本。
  2. 开闭原则:软件实体(类、模块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这样可以保证代码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3. 里氏替换原则:任何基类都可以被其子类替换。这可以减少代码的耦合度,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
  4. 接口隔离原则:不同的接口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只依赖于自己需要的实现,而不是其他接口。
  5. 依赖倒置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而是依赖应用程序的功能。这可以降低代码的复杂度和耦合度。
  6. 高内聚低耦合原则:尽可能使模块内部的耦合度低,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高。这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7. 抽象工厂原则:使用抽象工厂来创建对象,这样可以减少代码的复杂度和耦合度。
  8. 单一视图原则:每个页面只应该有一个视图,这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9. 依赖追踪原则:对代码中的所有依赖关系进行跟踪,并在必要时进行修复或重构。
  10. 测试驱动开发原则:在编写代码之前编写测试用例,并在开发过程中持续编写和运行测试用例,以确保代码的质量和稳定性。

综合

综上所述,代码要有结构化、可扩展、用最佳实践和持续重构。追求卓越的优质代码应该是每一位工程师的基本追求和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得自己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


作者:ali老蒋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41115614102863928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设计模式漫谈

开门见山一句话,我认为设计模式的核心就是“封装变化点”,用古早软件工程的话语体系说就是“低耦合,高内聚”,用糙一点的话说就是既不要重复代码,又要好扩展。比如:工厂模式的核心是解除了对象创建导致的具体依赖,因为在对象的传递过程中可以使用父类型,但是在对象创建时一...
继续阅读 »

开门见山一句话,我认为设计模式的核心就是“封装变化点”,用古早软件工程的话语体系说就是“低耦合,高内聚”,用糙一点的话说就是既不要重复代码,又要好扩展。

比如:

  • 工厂模式的核心是解除了对象创建导致的具体依赖,因为在对象的传递过程中可以使用父类型,但是在对象创建时一定是要依赖到特定类型的;
  • 桥接模式的核心是避免多维度造成的子类数量指数级的膨胀;
  • 单例模式就是避免创建重复对象并使其方便分享;
  • Builder模式的核心是避免初始化是构造函数参数过多;
  • 常说组合优于继承,其实是因为继承其实也是一种耦合,子类与父类的耦合。而组合可以解除这种耦合
  • ...

这些东西吧,就是理解的人不用多说,不理解的人多说也没用。我是一个极度不擅长记忆的人,尤其年龄大了,n 年前看过的设计模式,早忘的一干二净了。所以基本当别人扯到设计模式的时候,我一般都敬而远之,因为很多时候别人说一个设计模式的时候,我都不记得这个设计模式到底是干嘛用的了。这里还刚妄言设计模式,纯粹是想表述一下我对设计的理解与实践,话不多说,直接 show code。

举例

以 Android 中的列表举例,我们可以先把元素列出,看看哪些属于模版代码

  1. url
  2. 返回的数据结构
  3. 网络请求框架
  4. 列表展示的 UI
  5. 分页逻辑
  6. 下拉刷新
  7. 网络请求失败展示错误提示
  8. 列表条目点击事件处理

暂时只列这几个比较公共的逻辑,我们可以挨个分析一下这些元素哪些是“公共”的,哪些是独有的

url

以 restful api 为例,格式为 ${domain}/${version}/${targetObj}?offset=${offsetNum}&limit=${limitNum}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其中的五个参数,只有 ${targetObj} 是与本次业务相关,其他都是公共代码

  • 推荐使用 restful api
  •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在定 api 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可以简单理解为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就是通过 api 的,api 设计的合理则前后端解藕。后续不论是前端重构还是后端重构就会互不影响。如果业务耦合,那前后端动代码都要互相同步,这样的后果不用多说,就是大家深陷泥潭,动身不得。

返回的数据结构

返回的数据如下:

{
"errorCode": "",
"errorMsg": "",
"results": [
{
"id": "xxxxxx1",
...
},
{
"id": "xxxxxx2",
...
}
]
}

其中 errorCode、errorMsg、results 也都是样式代码,都可以通过 json 解析一次性解决问题,只有 results 中的数据是不同的

在 kotlin 中基本都是一行代码解决问题:

data class DataAItem(val id: String, val others: String, ...)

网络请求框架

这个不多说,Android 端现在的最佳实践就是 retrofit + okhttp

列表展示的 UI

在 Android 中,可以简单理解为单条目的 UI 对应的其实就是 holder

class DataAItemHolder(context: Context, root: ViewGroup) : BaseViewHolder<DataAItem>(context, root, R.layout.layout_data_a_item) {

override fun bindData(item: DataItem) {
binding.idView.text = item.id
binding.othersView.setContent(item.others)

binding.idView.setOnClickListener {
context.startActivity(...)
}
}
}

为了篇幅,这里就不列 R.layout.layout_data_a_item 了,相信 Androider 都明白

分页逻辑、下拉刷新、网络请求失败展示错误提示

与 url 结合,只要当时约定的 api 是格式化的,那么这里的分页逻辑与下拉刷新其实也都是公共的,因为所有类似列表页面的形式都是相同的 至于错误展示,基本逻辑也都是公共的

不同点:

  • 部分页面不需要分页和下拉刷新
  • 下拉刷新根据内容不同动画效果不同
  • 网络请求失败根据内容不同展示提示不同

我们最后说这些问题的处理

列表条目点击事件处理

这个是根据内容不同事件是不同的,但是这部分的逻辑是可以些在 DataItemAHolder 中的,见上文中定义的 DataItemAHolder

理想完整形态

所以一个单独的列表页面理论上的所有代码便如下:

data class DataAItem(val id: String, val others: String, ...)

class DataAItemHolder(context: Context, root: ViewGroup) : BaseViewHolder<DataAItem>(context, root, R.layout.layout_data_a_item) { ... }

class DataAListFragment : BaseListFragment<CommonListBinding>() {

init {
setPageUrlTarget("${targetObj}");
registerHolder(DataAItemHolder::class.java)
}
}

// 如果用注解形式,则更简洁
@Endpoint("targetObj")
@Holder(DataAItemHolder::class.java)
class DataAListFragment : BaseListFragment<CommonListBinding>() {}

还有一个 layout_data_a_item.xml

所有变化点都在代码里了,以这种形式去实现一个列表,就只有 layout_data_a_item.xml 会稍微费点时间,总共加起来也不会超过 1 小时,而且逻辑清晰、代码简洁、便于维护。

不需要 adapter,不需要 LayoutManager,不需要 ItemDecoration,甚至,这个 DataAListFragment.kt 都是模版代码,既然是模版代码,那就可以动态生成。 哪怕上述代码只能够替代 50% 的真实列表需求,其实都是极大的劳动力的解放。

至于为什么是理想完整形态,是因为我也没有完全实现上述逻辑,主要是以往写 sdk 居多,少写 UI,以上逻辑都是在我大概五六年前写过的一个框架的基础上优化而来。

问题

上边看着舒服,但是其实问题还是很多的。如果所有逻辑都往 base 或者 common 中塞,不用我多说,大家也知道是垃圾设计
我们做到了不要重复代码,那好扩展怎么办呢?
像上边 分页逻辑、下拉刷新、网络请求失败展示错误提示 中所述的不同点,还有其他的:

  • 部分页面不需要分页和下拉刷新
  • 下拉刷新根据内容不同动画效果不同
  • 网络请求失败根据内容不同展示提示不同
  • 自定义 LayoutManager
  • 自定义 ItemDecoration
  • 自定义 adapter
  • DataAItemHolder 如何创建,即 registerHolder 到底如何实现(在一个模版代码中创建具体类)
  • 支持数据缓存
  • ...

我们拿其中的几个举例:

分页开关

在 BaseBindingFragment 中:

fun enablePaging(): Boolean {
return true
}

这就是简单的模版模式。如果 DataAListFragment 是动态生成的,那可以使用 Builder 模式。

Holder 如何创建

这里其实出现了反向依赖。正常来讲,如果要创建具体的 DataAItemHolder,那么模版代码一定要依赖 DataAItemHolder,不然没法调用构造函数。 这里解决方案是固定构造函数:

  class DataAItemHolder(context: Context, root: ViewGroup) : BaseViewHolder<DataAItem>(context, root, R.layout.layout_data_a_item) {}

即所有 holder 的构造函数都是固定的 context: Context, root: ViewGroup,那可以在 Adapter 中

override fun onCreateViewHolder(parent: ViewGroup, viewType: Int): CommonViewHolder<T> {
holderTypeMap[viewType]?.let {
val holder = it.getConstructor(Context::class.java, ViewGroup::class.java).newInstance(parent.context, parent)
holder.setOnClickListener(viewHolderClickListener)
return holder
}
thro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The type :$viewType create exception")
}

通过这种形式创建,这里的 holderTypeMap 可以理解成 DataAItem 的缓存,即去看一下是否已经注册过该 Holder 了,因为 DataAItem 与 DataAItemHolder 是 1v1 绑定的关系。

当然还有其他解决方案,不过我个人目前感觉这应该算是比较好的。

其他

其他问题怎么解决大家可以自己想办法,这里不做赘述。

大总结

以上使用了哪些设计模式?我也不知道。其实只要知道了 理想完整形态,那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去解决具体细节问题了,这些细节工作量占 80%,但是从设计角度讲大概只占 20%。不管怎么搞,只要能完成既不要重复代码,又要好扩展的目标,其实就不用管啥设计模式了。重意不重形。

番外篇

我这些年大多是做 sdk 开发,呆过的公司不少,亲眼见证了不少公司从 native -> h5 -> RN -> native -> flutter(or kmm) 的技术路线修改,五味杂陈。变得只是技术路线,写代码的依然还是3年+ 初级工程师
再一个例子,前公司为了增效专门聘请了一个敏捷教练,这其实与换技术路线如出一辙。这就像是拿着设计模式往里套,套不进去再换一个。

大部分人不是尽力去解决问题,而是把时光和精力花在绕过问题上。换技术路线并不能解决产品逻辑问题,也不能解决3年+ 初级工程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才是核心。 产品逻辑问题由人去解决,3年+ 初级工程师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要从解决,而不应该从外部下手。所谓的无非也是两个,一是能力,二是责任心

责任心问题

正常开发中,一定是前后端协同、rd pm 协同、产研与运营销售等部门协同,我一直认为好的业务(产品的理想完整形态)一定可以引导出代码上的合理架构。如果代码架构乱七八糟,原因无非两个,一是产品逻辑问题,二是程序员能力问题。这种通过代码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产品逻辑上。这是产品优化的及其重要的一条渠道,但是遗憾的大多数时候,这条渠道名存实亡。原因无非也是两个,一是程序员的责任心问题、二是 pm 的责任心问题,大多数人本着能少一事就少一事的原则混饭吃,放任不合理的产品设计,自己也写不负责任的代码。当然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我是亲眼见过运维的同学在月度总结会上把影响公司营收10%以上的事故当成笑话讲,我也亲眼见过只做营销活动而一点不关心产品的事业部总监。其实我想说,程式化对应员工的公司,一定也会收获程式化应对的员工,这就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最终双输的局面,这其实是我离职这么多家公司的最核心原因。

能力问题

程序员更应该增加的对产品和业务的感知能力,产品、迭代流程、管理,其实都是可重构的,核心从来都不是设计模式,而是找到理想完整形态并落实。只有锻炼审美能力,才能知道代码的丑、产品的丑以及管理的丑。

关于二者的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为本。公司中其实是员工占主体,但管理层是大脑。管理层建立正向循环机制,逐步剔除混日子员工。你要是还问我怎么建立正向循环机制,那你是没理解人为本

闲庭随笔,大话漫谈,鄙俚浅陋,诸君勿怪。


作者:印第安疯马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7316809389310008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面试题:Android 中 Intent 采用了什么设计模式?

答案是采用了原型模式。原型模式的好处在于方便地拷贝某个实例的属性进行使用、又不会对原实例造成影响,其逻辑在于对 Cloneable接口的实现。话不多说看下 Intent 的关键源码: // frameworks/base...
继续阅读 »

答案是采用了原型模式

原型模式的好处在于方便地拷贝某个实例的属性进行使用、又不会对原实例造成影响,其逻辑在于对 Cloneable接口的实现。

话不多说看下 Intent 的关键源码:

 //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content/Intent.java
 public class Intent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PY_MODE_ALL = 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PY_MODE_FILTER = 1;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PY_MODE_HISTORY = 2;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lone() {
         return new Intent(this);
    }
 
     public Intent(Intent o) {
         this(o, COPY_MODE_ALL);
    }
 
     private Intent(Intent o, @CopyMode int copyMode) {
         this.mAction = o.mAction;
         this.mData = o.mData;
         this.mType = o.mType;
         this.mIdentifier = o.mIdentifier;
         this.mPackage = o.mPackage;
         this.mComponent = o.mComponent;
         this.mOriginalIntent = o.mOriginalIntent;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FILTER) {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HISTORY) {
                ...
            }
        }
    }
    ...
 }

可以看到 Intent 实现的 clone() 逻辑是直接调用了 new 并传入了自身实例,而非调用 super.clone() 进行拷贝。

默认的拷贝策略是 COPY_MODE_ALL,顾名思义,将完整拷贝源实例的所有属性进行构造。其他的拷贝策略是 COPY_MODE_FILTER 指的是只拷贝跟 Intent-filter 相关的属性,即用来判断启动目标组件的 actiondatatypecomponentcategory 等必备信息。无视启动 flagbundle 等数据。

 //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content/Intent.java
 public class Intent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
    ...
     public @NonNull Intent cloneFilter() {
         return new Intent(this, COPY_MODE_FILTER);
    }
 
     private Intent(Intent o, @CopyMode int copyMode) {
         this.mAction = o.mAction;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FILTER) {
             this.mFlags = o.mFlags;
             this.mContentUserHint = o.mContentUserHint;
             this.mLaunchToken = o.mLaunchToken;
            ...
        }
    }
 }

还有中拷贝策略是 COPY_MODE_HISTORY,不需要 bundle 等历史数据,保留 action 等基本信息和启动 flag 等数据。

 //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content/Intent.java
 public class Intent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
    ...
     public Intent maybeStripForHistory() {
         if (!canStripForHistory()) {
             return this;
        }
         return new Intent(this, COPY_MODE_HISTORY);
    }
 
     private Intent(Intent o, @CopyMode int copyMode) {
         this.mAction = o.mAction;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FILTER) {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HISTORY) {
                 if (o.mExtras != null) {
                     this.mExtras = new Bundle(o.mExtras);
                }
                 if (o.mClipData != null) {
                     this.mClipData = new ClipData(o.mClipData);
                }
            } else {
                 if (o.mExtras != null && !o.mExtras.isDefinitelyEmpty()) {
                     this.mExtras = Bundle.STRIPPED;
                }
            }
        }
    }
 }

总结起来:

Copy Modeaction 等数据flags 等数据bundle 等历史
COPY_MODE_ALLYESYESYES
COPY_MODE_FILTERYESNONO
COPY_MODE_HISTORYYESYESNO

除了 Intent,Android 源码中还有很多地方采用了原型模式。

  • Bundle 也实现了 clone(),提供了 new Bundle(this) 的处理:

     public final class Bundle extends BaseBundle implements Cloneable, Parcelable {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lone() {
             return new Bundle(this);
        }
     }
  • 组件信息类 ComponentName 也在 clone() 中提供了类似的实现:

     public final class ComponentName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Comparable<ComponentName> {
        ...
         public ComponentName clone() {
             return new ComponentName(mPackage, mClass);
        }
     }
  • 工具类 IntArray 亦是如此:

     public class IntArray implements Cloneable {
        ...
         @Override
         public IntArray clone() {
             return new IntArray(mValues.clone(), mSize);
        }
     }

原型模式也不一定非得实现 Cloneable,提供了类似的实现即可。比如:

  • Bitmap 没有实现该接口但提供了 copy(),内部将传递原始 Bitmap 在 native 中的对象指针并伴随目标配置进行新实例的创建:

     public final class ComponentName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Comparable<ComponentName> {
        ...
         public Bitmap copy(Config config, boolean isMutable) {
            ...
             noteHardwareBitmapSlowCall();
             Bitmap b = nativeCopy(mNativePtr, config.nativeInt, isMutable);
             if (b != null) {
                 b.setPremultiplied(mRequestPremultiplied);
                 b.mDensity = mDensity;
            }
             return b;
        }
     }

作者:TechMerger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04013918958649405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这代码,你不包装下?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写代码也是如此。最开始要写得出,然后要写得对,然后要写得又对又好,最后再追求那个传说中的快。当然,现在好用又强大的三方库越来越多了,业务开发渐渐的变成 api boy 了。当然,api boy&nbs...
继续阅读 »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写代码也是如此。最开始要写得出,然后要写得对,然后要写得又对又好,最后再追求那个传说中的快。

当然,现在好用又强大的三方库越来越多了,业务开发渐渐的变成 api boy 了。当然,api boy 亦有差距,就看你能不能把 api 封装得足够好用了。

今天,我来教教你们如何用协程包装下微信分享的接口。

首先看看微信分享接口,它的发送数据接口和接收接口是分开的。

发送请求为:

fun shareToWx(msg: WXMediaMessage, transaction: String){
val req = SendMessageToWX.Req()
// 唯一标示一个请求, 用于微信返回的回调使用
req.transaction = transaction
// 调用 api 接口,发送数据到微信
api.sendReq(req)
}

然后跳转到微信,微信处理完后,会调起 WXEntryActivity ,通过 onResp 去接收消息:

class WXEntry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IWXAPIEventHandler{
override fun onResp(baseResp: BaseResp) {
// 通过 baseResp.transaction 去 match 请求
// TODO handle the baseResp
finish()
}
}

整个流程清晰,就是请求和回应分离了,虽然有 transaction 去追踪请求连,但我也见过完全不用这个参数的开发,而是做了个假设:短时间必定只有一次分享,而且回应应该也很快,所以从微信收到的结果必定是当前界面分享的。。。(反正一般跑起来都是正常的。)

更多高明的开发可能就会用上 EventBus 了,把 resp 抛到 EventBus 里,然后业务自己去监听 EventBus 里的消息,然后处理。

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总归一条业务链下来,代码要写在两个地方,维护起来也不是很爽,而且每次还要去关注那个 transaction 参数。

那该怎么包装呢?RxJava 有 RxJava 的包装,协程有协程的包装,但大体思路应该一样。总之我们要善于利用新的工具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对于我,我当然是选择更现代的协程了。

代码如下:

private val wxMsgChannelMap = HashMap<String, Channel<BaseResp>>()

// 入口方法
suspend fun shareToWx(msg: WXMediaMessage): BaseResp {
val req = SendMessageToWX.Req()
// 构造唯一标示,仅内部使用
req.transactio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toString()
// 构建一个缓存一个结果的 channel
val channel = Channel<BaseResp>(1)
return withContext(Dispatchers.Main) {
// 将 channel 存储起来
wxMsgChannelMap[transaction] = channel
try {
// 调用 api 接口,发送数据到微信
api.sendReq(req)
// 协程等待 channel 的结果
channel.receive()
} finally {
channel.close()
wxMsgChannelMap.remove(transaction)
}
}
}

class WXEntry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IWXAPIEventHandler{
override fun onResp(baseResp: BaseResp) {
App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 从 map 中寻找到对应的 channel
val channel = wxMsgChannelMap[baseResp.transaction] ?: return@launch
if (channel.isClosedForSend || channel.isClosedForReceive) {
return@launch
}
// 向 channel 发送数据
channel.send(baseResp)
}
finish()
}
}

上面的代码,其实很简单,就是借助了 channel 而已,但只要有这一层封装,业务放就可以将逻辑写得简洁明了了:

val msg = WXMediaMessage(...) // 构造消息
val result = shareToWx(msg)
// 处理结果

是不是看上去就清爽多了?那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呢? 我们必须要在工程中的特定目录下新建 WXEntryActivity, 然后各个 app 里面的代码都是非常雷同,所以,我们能不能搞个库,把它给封装并隐藏起来?就可以造福更多的开发?WXEntryActivity 要求特定目录,那是不是只能动态生成? ksp 是不是就可以上场装逼了?

问:那继续搞下去吗?

答:不搞,现在的又不是不能用。


作者:古哥E下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145821281844215838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学习Retrofit后,你要知道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梳理Retrofit的知识体系,方便自己理解Retrofit中create为什么使用动态代理?谈谈Retrofit运用的动态代理及反射?Retrofit注解是怎么进行解析的?Retrofit如何将注解封装成OKHttp的Call?Rre...
继续阅读 »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梳理Retrofit的知识体系,方便自己理解

  • Retrofitcreate为什么使用动态代理?
  • 谈谈Retrofit运用的动态代理及反射?
  • Retrofit注解是怎么进行解析的?
  • Retrofit如何将注解封装成OKHttpCall?
  • Rretrofit是怎么完成线程切换和数据适配的?

Retrofitcreate为什么使用动态代理

我们首先可以看Retrofit代理实例创建过程,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val retrofit = Retrofit.Builder()
          .baseUrl("https://www.baidu.com")
          .build()
       val myInterface = retrofit.create(MyInterface::class.java)

创建了一个MyInterface接口类对象,create函数内使用了动态代理来创建接口对象,这样的设计可以让所有的访问请求都给被代理,这里我简化了下它的create函数,简单来说它的作用就是创建了一个你传入类型的接口实例

/**
    *
    * @param loader 需要代理执行的接口类
    * @return 动态代理,运行的时候生成一个loader对象类型的类,在调用它的时候走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T> T create(final Class<T> loader) {
       return (T) Proxy.newProxyInstance(loader.getClassLoader(),
               new Class<?>[]{loader}, new Invocation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具体方法调用前的准备工作");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object, args);
                       System.out.println("具体方法调用后的善后事情");
                       return result;
                  }
              });
  }

那么这个函数为什么要使用动态代理呢,这样有什么好处?

我们进行Retrofit请求的时候构建了许多接口,并且都要调用接口中的对象;接下来我们再调用这个对象中的getSharedList方法

val sharedListCall:Call<ShareListBean> = myService.getSharedList(2,1)

在调用它的时候,在动态代理里面,在运行的时候会存在一个函数getSharedList,这个函数里面会调用invoke,这个invoke函数就是Retrofit里的invoke函数;并且也形成了一个功能拦截,如下图所示:

所以,相当于动态代理可以代理所有的接口,让所有的接口都走invoke函数,这样就可以拦截调用函数的值,相当于获取到所有的注解信息,也就是Request动态变化内容,至此不就可以动态构建带有具体的请求的URL了么,从而就可以将网络接口的参数配置归一化

这样也就解决了之前OKHttp存在的接口配置繁琐问题,既然都是要构建Request,为了自主动态的来完成,所以Retrofit使用了动态代理

谈谈Retrofit运用的动态代理及反射

那么我们在读Retrofit源码的时候,是否都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写个接口以及一些接口Api,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应的http请求呢?Retrofit到底在这其中做了什么工作?简单来说,其核心就是通过反射+动态代理来解决的,那么动态代理和反射的原理是怎么样的?

代理模式梳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代理模式到底是怎么样的,这里我简单梳理下

  • 代理类与委托类有着同样的接口
  • 代理类主要为委托类预处理消息,过滤消息,然后把消息发送给委托类,以及事后处理消息等等
  • 一个代理类的对象与一个委托类的对象关联,代理类的对象本身并不真正实现服务,而是通过调用委托类的对象的相关方法,为提供特定的服务

以上是普通代理模式(静态代理)它是有一个具体的代理类来实现的

动态代理+反射

那么Retrofit用到的动态代理呢?答案不言而喻,所谓动态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代理类,我们看到Retrofitcreate函数中,它是可以为委托类对象生成代理类, 代理类可以将所有的方法调用分派到委托对象上反射执行,大致如下

  • 接口的classLoader
  • 只包含接口的class数组
  • 自定义的InvocationHandler()对象, 该对象实现了invoke() 函数, 通常在该函数中实现对委托类函数的访问

这就是在create函数中所使用的动态代理及反射

扩展:通过这些文章,了解更多动态代理与反射

反射,动态代理在Retrofit中的运用

Retrofit的代理模式解析

Retrofit注解是怎么进行解析的?

在使用Retrofit的时候,或者定义接口的时候,在接口方法中加入相应的注解(@GET,@POST,@Query@FormUrlEncoded等),然后我们就可以调用这些方法进行网络请求了;那么就有了问题,为什么注解可以完整的覆盖网络请求?我们知道,注解大致分为三类,通过请求方法、请求体编码格式、请求参数,大致有22种注解,它们基本完整的覆盖了HTTP请求方案 ;通过它们我们确定了网络请求request的具体方案;

此时,就抛出了开始的问题,Retrofit注解是怎么被解析的呢?这里就要熟悉Retrofit中的ServiceMethod类了,总的来说,它首先选择Retrofit里提供的工具(数据转换器converter,请求适配器adapter),相当于就是具体请求Request的一个封装,封装完成之后将注解进行解析;

下面通过官方提供例子来说明下ServiceMethod组成的部分

5ce1ff984d5b49de878b45e7a88af7a.png

其中 @GET("users/{user}/repos"是由parseMethodAnnotation负责解析的;@Path参数注解就由对应ParameterHandler进行处理,剩下的Call<List<Repo>毫无疑问就是使用CallAdapter将这个Call 类型适配为用户定义的 service method 的返回类型。

那么ServiceMethod是怎么对注解进行解析的呢,来简单梳理下它的源码

  • 首先,在loadService方法中进行检测,禁止静态方法,这里Retrofit笔者使用的是2.9.0版本,不再是直接调用ServiceMethod.Builder(),而是使用缓存的方式调用ServiceMethod.parseAnnotations(this, method),将它转为RequestFactory对象,其实本地大同小异,原理是差不多的
final class RequestFactory {
 static RequestFactory parseAnnotations(Retrofit retrofit, Method method) {
   return new Builder(retrofit, method).build();
}
...
  • 同样在RequestFactory中也是使用Builder模式,其实就是封装了一层,传入retrofit-method两个参数,在这里面我们调用了Method类获取了它的注解数组methodAnnotations,型参的类型数组parameterTypes,型参的注解数组parameterAnnotationsArray

     Builder(Retrofit retrofit, Method method) {
         this.retrofit = retrofit;
         this.method = method;
         this.methodAnnotations = method.getAnnotations();
         this.parameterTypes = method.getGenericParameterTypes();
         this.parameterAnnotationsArray = method.getParameterAnnotations();
      }
  • 然后在build方法中,它会创建一个ReqeustFactory对象,最终解析它通过HttpServiceMethod又转换成ServiceMethod实例,这个方法里主要就是针对注解的解析过程,由于源码非常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详细阅读下,这里大概概括下几个重要的解析方法

    1. parseMethodAnnotation

    该方法就是确定网络的传输方式,判断加了哪些注解,下面借用一张网络上的图表达会更直观点

aHR0cDovL2ltZy5ibG9nLmNzZG4ubmV0LzIwMTYwOTIzMTMyMzU4NDA2.png

  1. parseHttpMethodAndPath,parseHeaders

    我们通过上图也可以看到,其实就是解析httpMethodheaders,它们都是在parseMethodAnnotation方法中被调用的,从而进行细化。前者确定的是请求方法(get,post,delete等),后者顾名思义确定的是headers头部;前者会检测httpMethod,它不允许有多个方法注解,会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判断,url中的参数必须用括号占位,最终提取出了真实的urlurl中携带的参数名称;后者就是解析当前Http请求的头部信息

  • 经过以上方法注解处理以及验证,在build方法中还要对参数注解进行处理

    int parameterCount = parameterAnnotationsArray.length;
         parameterHandlers = new ParameterHandler<?>[parameterCount];
         for (int p = 0, lastParameter = parameterCount - 1; p < parameterCount; p++) {
           parameterHandlers[p] =
               parseParameter(p, parameterTypes[p], parameterAnnotationsArray[p], p == lastParameter);
        }

    它循环进行参数的验证处理,通过parseParameter方法最后一个参数判断是否继续,参考下网络上的图示

aHR0cDovL2ltZy5ibG9nLmNzZG4ubmV0LzIwMTYwOTIzMTMyNDM1MDQ3.png

简单说下ParameterHandler是怎么处理这个参数注解的?它会通过进行两项校验,分别是对不确定的类型合法校验路径名称的校验,然后就是一堆参数注解的处理,分析源码后可以看到ParameterHandler最终都组装成了一个RequestBuilder,那么它是用来干神马的?答案是生成OKHttpRequest,网络请求还是交给OKHttp来完成

以上简单分析了下Retrofit注解的解析过程,需要深入了解的同学请自行探索。

如果同学对注解不太熟悉,想要了解Java注解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阅读这篇文章--->(Retrofit注解

Retrofit如何将注解封装成OKHttpcall

上个问题已经知道了Retrofit中的ServiceMethod对会注解进行解析封装,这时候各种网络请求适配器,请求头,参数,转换器等等都准备好了,最终它会将ServiceMethod转为Retrofit提供的OkHttpCall,这个就是对okhttp3.Call的封装,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Override
 final @Nullable ReturnT invoke(Object[] args) {
   Call<ResponseT> call = new OkHttpCall<>(requestFactory, args, callFactory, responseConverter);
   return adapt(call, args);
}

换种说法,相当于在ServiceMethod中已经将注解转变为url +请求头+参数等等格式,对照OKHttp请求流程,是不是已经完成了构建Request请求了,它最终要变成Okhttp3.call才能进行网络请求,所以OkHttpCall基本上就是做了这么一件事情,下面有张图可以直观看下ServiceMethod大概做了哪些事情

接着我们看下okhttpCall中的enqueue方法,它会去创建一个真实的Call,这个其实就是OKHttp中的call,接下来的网络请求工作就交给OKHttp来完成

private okhttp3.Call createRawCall() throws IOException {
   okhttp3.Call call = callFactory.newCall(requestFactory.create(args));
   if (call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Call.Factory returned null.");
  }
   return call;
}

到这里,说白了Retrofit其实没有任何与网络请求相关的东西,它最终还是通过统一解析注解Request去构建OkhttpCall执行,通过设计模式去封装执行OkHttp

Rretrofit是怎么完成线程切换和数据适配的

Retrofit在网络请求完成后所做的就只有两件事,自动线程切换和数据适配;那么它是如何完成这些操作的呢?

关于数据适配

其实这个在上文注解解析问题中已经回答了一部分了,这里我大概总结下流程,具体的数据解析适配过程细节需要大家私下去深入探讨;在封装的OkhttpCall调用OKHttp进行网络请求后会拿到接口响应结果response,这时候就要进行数据格式的解析适配了,会调用parsePerson方法,里面最终还是会调用RetrofitconverterFactories拿到数据转换器工厂的集合其中的一个,所以当我们创建Retrfoit中进行addConvetFactory的时候,它保存在了Retrofit当中,交给了responseConverter.convert(responsebody),从而完成了数据转换适配的过程

关于线程切换

首先我们要知道线程切换是发生在什么时候?毫无疑问,肯定是在最后一步,当网络请求回来后,且进行数据解析后,那这样我们向上寻根,发现最终数据解析由HttpServiceMethod之后它会调用callAdapter.adapt()进行适配

 protected Object adapt(Call<ResponseT> call, Object[] args) {
     call = callAdapter.adapt(call);
    ....
}

这意味着callAdapter会去包装OkhttpCall,那么这个callAdapter是来自哪里的,追本朔源,它其实在Retrofit中的build会去添加defaultCallAdapterFactories,这个方法里就调用了DefaultCallAdapterFactory,真正的线程切换就在这里

 Executor callbackExecutor = this.callbackExecutor;
     if (callbackExecutor == null) {
       callbackExecutor = platform.defaultCallbackExecutor();
    }    
// Make a defensive copy of the adapters and add the default Call adapter.
     List<CallAdapter.Factory> callAdapterFactories = new ArrayList<>(this.callAdapterFactories);
     callAdapterFactories.addAll(platform.defaultCallAdapterFactories(callbackExecutor));

这个默认的defaultCallAdapterFactories会传入平台的defaultCallbackExecutor(),由于我们平台是Android,所以它里面存放的就是主线程的Executor,它里面就是一个Handler

    static final class MainThreadExecutor implements Executor {
     private final Handler handler = new Handler(Looper.getMainLooper());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r) {
       handler.post(r);
    }
  }

到这来看下DefaultCallAdapterFactory中的enqueue(代理模式+装饰模式), 这里面使用了一个代理类delegate,它其实就是Retrofit中的OkhttpCall,最终请求结果完成后使用callbackExecutor.execute()将线程变为主线程,最终又回到了MainThreadExecutor当中

callbackExecutor.execute(
                () -> {
                   if (delegate.isCanceled()) {
                     // Emulate OkHttp's behavior of throwing/delivering an IOException on
                     // cancellation.
                     callback.onFailure(ExecutorCallbackCall.this, new IOException("Canceled"));
                  } else {
                     callback.onResponse(ExecutorCallbackCall.this, response);
                  }
                });

所以总的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层层叠加的过程,Retrofit的线程切换原理本质上就是Handler消息机制;到这关于数据适配和线程切换的回答就告一段落了,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没有提到,有时间的话,需要自己去补充,用一张草图来展示下Retrofit对它们进行的封装


作者:RainyJiang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145079051021975566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面试官:“你知道什么情况下 HTTPS 不安全么”

在现代互联网的安全保障中,HTTPS 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会使用这种加密方式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但是,就算是 HTTPS,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存在一些情况下 HTTPS 可能会被攻击或者不安全。那么,这些情况具体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
继续阅读 »

在现代互联网的安全保障中,HTTPS 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会使用这种加密方式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但是,就算是 HTTPS,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存在一些情况下 HTTPS 可能会被攻击或者不安全。那么,这些情况具体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析。

  1. 中间人攻击

中间人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某种手段,让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 HTTPS 连接被攻击者所掌握,从而窃取用户的信息或者篡改数据。这种攻击方式的实现原理是攻击者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插入一个自己的服务器,然后将用户的请求转发到真正的服务器上,同时将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再转发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攻击者可以窃取用户的信息或者篡改数据,而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则被攻击者所掌握。

中间人攻击的防御方式主要是使用证书验证机制。在 HTTPS 连接建立之前,服务器会将自己的数字证书发送给客户端,客户端会验证证书的合法性。如果证书合法,则可以建立 HTTPS 连接;如果证书不合法,则会提示用户连接不安全。因此,在防范中间人攻击时,特别需要注意数字证书的合法性。

  1. SSL/TLS 协议漏洞

SSL/TLS 协议是 HTTPS 的核心协议,负责加密和解密数据。然而,SSL/TLS 协议本身也存在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这些漏洞来破解加密数据或者进行其他攻击。比如,2014 年发现的 Heartbleed 漏洞就是 SSL/TLS 协议中的一个严重漏洞,可以让攻击者窃取服务器内存中的数据。

为了防范 SSL/TLS 协议漏洞,需要及时更新 SSL/TLS 协议版本,并使用最新的加密算法。同时,也需要定期对 SSL/TLS 协议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以确保协议的安全性。

  1. SSL/TLS 证书被盗用

SSL/TLS 证书是 HTTPS 连接中保障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证书被盗用,则攻击者可以冒充合法网站进行欺骗和攻击。SSL/TLS 证书被盗用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私钥泄露、数字证书机构被攻击等。

为了防范 SSL/TLS 证书被盗用,需要使用可靠的数字证书机构颁发证书,并定期更换证书。同时,也需要对私钥进行保护,并定期更换私钥。

  1. 安全策略不当

HTTPS 的安全性除了依赖协议和证书外,还和网站本身的安全策略有关。如果网站本身的安全策略不当,则可能会导致 HTTPS 连接不安全。比如,网站没有启用 HSTS(HTTP Strict Transport Security)机制,则可能被攻击者利用 SSLStrip 攻击进行欺骗。

为了防范安全策略不当导致 HTTPS 连接不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策略体系,并对网站进行定期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

总结

虽然 HTTPS 在现代互联网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并且相对于 HTTP 来说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 HTTPS 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在使用 HTTPS 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中间人攻击、SSL/TLS 协议漏洞、SSL/TLS 证书被盗用以及安全策略不当等情况。只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策略体系,并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才能确保 HTTPS 连接的安全性。


作者:AI搬运工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57728105878667321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我给项目加了性能守卫插件,同事叫我晚上别睡的太死

web
点击在线阅读,体验更好链接现代JavaScript高级小册链接深入浅出Dart链接现代TypeScript高级小册链接 引言 给组内的项目都在CICD流程上更新上了性能守卫插件,效果也还不错,同事还疯狂夸奖我 接下里进入我们的此次的主题吧 由于我组主要是负...
继续阅读 »

点击在线阅读,体验更好链接
现代JavaScript高级小册链接
深入浅出Dart链接
现代TypeScript高级小册链接

引言


给组内的项目都在CICD流程上更新上了性能守卫插件,效果也还不错,同事还疯狂夸奖我


WX20230708-170807@2x.png


接下里进入我们的此次的主题吧



由于我组主要是负责的是H5移动端项目,老板比较关注性能方面的指标,比如首页打开速度,所以一般会关注FP,FCP等等指标,所以一般项目写完以后都会用lighthouse查看,或者接入性能监控系统采集指标.



WX20230708-141706@2x.png


但是会出现两个问题,如果采用第一种方式,使用lighthouse查看性能指标,这个得依赖开发自身的积极性,他要是开发完就Merge上线,你也不知道具体指标怎么样。如果采用第二种方式,那么同样是发布到线上才能查看。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强制要求开发在还没发布的时候使用lighthouse查看一下,那么在什么阶段做这个策略呢。聪明的同学可能想到,能不能在CICD构建阶段加上策略。其实是可以的,谷歌也想到了这个场景,提供性能守卫这个lighthouse ci插件


性能守卫



性能守卫是一种系统或工具,用于监控和管理应用程序或系统的性能。它旨在确保应用程序在各种负载和使用情况下能够提供稳定和良好的性能。



Lighthouse是一个开源的自动化工具,提供了四种使用方式:




  • Chrome DevTools




  • Chrome插件




  • Node CLI




  • Node模块




image.png


其架构实现图是这样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一下


这里我们我们借助Lighthouse Node模块继承到CICD流程中,这样我们就能在构建阶段知道我们的页面具体性能,如果指标不合格,那么就不给合并MR


剖析lighthouse-ci实现


lighthouse-ci实现机制很简单,核心实现步骤如上图,差异就是lighthouse-ci实现了自己的server端,保持导出的性能指标数据,由于公司一般对这类数据敏感,所以我们一般只需要导出对应的数据指标JSON,上传到我们自己的平台就行了。


image.png


接下里,我们就来看看lighthouse-ci实现步骤:





    1. 启动浏览器实例:CLI通过Puppeteer启动一个Chrome实例。


    const browser = await puppeteer.launch();




    1. 创建新的浏览器标签页:接着,CLI创建一个新的标签页(或称为"页面")。


    const page = await browser.newPage();




    1. 导航到目标URL:CLI命令浏览器加载指定的URL。


    await page.goto('https://example.com');




    1. 收集数据:在加载页面的同时,CLI使用各种Chrome提供的API收集数据,包括网络请求数据、JavaScript执行时间、页面渲染时间等。





    1. 运行审计:数据收集完成后,CLI将这些数据传递给Lighthouse核心,该核心运行一系列预定义的审计。





    1. 生成和返回报告:最后,审计结果被用来生成一个JSON或HTML格式的报告。


    const report = await lighthouse(url, opts, config).then(results => {
    return results.report;
    });




    1. 关闭浏览器实例:报告生成后,CLI关闭Chrome实例。


    await browser.close();



// 伪代码
const puppeteer = require('puppeteer');
const lighthouse = require('lighthouse');
const {URL} = require('url');

async function run() {
// 使用 puppeteer 连接到 Chrome 浏览器
const browser = await puppeteer.launch({
headless: true,
args: ['--no-sandbox', '--disable-setuid-sandbox'],
});

// 新建一个页面
const page = await browser.newPage();

// 在这里,你可以执行任何Puppeteer代码,例如:
// await page.goto('https://example.com');
// await page.click('button');

const url = 'https://example.com';

// 使用 Lighthouse 进行审查
const {lhr} = await lighthouse(url, {
port: new URL(browser.wsEndpoint()).port,
output: 'json',
logLevel: 'info',
});

console.log(`Lighthouse score: ${lhr.categories.performance.score * 100}`);

await browser.close();
}

run();

导出的HTML文件


image.png


导出的JSON数据


image.png


实现一个性能守卫插件


在实现一个性能守卫插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数:





    1. 易用性和灵活性:插件应该易于配置和使用,以便它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CI/CD环境和应用场景。它也应该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性能指标和阈值。





    1. 稳定性和可靠性:插件需要可靠和稳定,因为它将影响整个构建流程。任何失败或错误都可能导致构建失败,所以需要有强大的错误处理和恢复能力。





    1. 性能:插件本身的性能也很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影响构建的速度和效率。它应该尽可能地快速和高效。





    1. 可维护性和扩展性:插件应该设计得易于维护和扩展,以便随着应用和需求的变化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更新。





    1. 报告和通知:插件应该能够提供清晰和有用的报告,以便开发人员可以快速理解和处理任何性能问题。它也应该有一个通知系统,当性能指标低于预定阈值时,能够通知相关人员。





    1. 集成:插件应该能够轻松集成到现有的CI/CD流程中,同时还应该支持各种流行的CI/CD工具和平台。





    1. 安全性:如果插件需要访问或处理敏感数据,如用户凭证,那么必须考虑安全性。应使用最佳的安全实践来保护数据,如使用环境变量来存储敏感数据。




image.png


// 伪代码
//perfci插件
const puppeteer = require('puppeteer');
const lighthouse = require('lighthouse');
const { port } = new URL(browser.wsEndpoint());

async function runAudit(url) {
const browser = await puppeteer.launch();
const { lhr } = await lighthouse(url, {
port,
output: 'json',
logLevel: 'info',
});
await browser.close();

// 在这里定义你的性能预期
const performanceScore = lhr.categories.performance.score;
if (performanceScore < 0.9) { // 如果性能得分低于0.9,脚本将抛出错误
throw new Error(`Performance score of ${performanceScore} is below the threshold of 0.9`);
}
}

runAudit('https://example.com').catch(console.error);


使用


name: CI
on: [push]
jobs:
lighthouseci: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uses: actions/checkout@v3
- uses: actions/setup-node@v3
with:
node-version: 16
- run: npm install && npm install -g @lhci/cli@0.11.x
- run: npm run build
- run: perfci autorun


性能审计


const lighthouse = require('lighthouse');
const puppeteer = require('puppeteer');
const nodemailer = require('nodemailer');

// 配置邮件发送器
const transporter = nodemailer.createTransport({
service: 'gmail',
auth: {
user: 'your-email@gmail.com',
pass: 'your-password',
},
});

// 定义一个函数用于执行Lighthouse审计并处理结果
async function runAudit(url) {
// 通过Puppeteer启动Chrome
const browser = await puppeteer.launch({ headless: true });
const { port } = new URL(browser.wsEndpoint());

// 使用Lighthouse进行性能审计
const { lhr } = await lighthouse(url, { port });

// 检查性能得分是否低于阈值
if (lhr.categories.performance.score < 0.9) {
// 如果性能低于阈值,发送警告邮件
let mailOptions = {
from: 'your-email@gmail.com',
to: 'admin@example.com',
subject: '网站性能低于阈值',
text: `Lighthouse得分:${lhr.categories.performance.score}`,
};

transporter.sendMail(mailOptions, function(error, info){
if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else {
console.log('Email sent: ' + info.response);
}
});
}

await browser.close();
}

// 使用函数
runAudit('https://example.com');


接下来,我们分步骤大概介绍下几个核心实现


数据告警


// 伪代码
const lighthouse = require('lighthouse');
const puppeteer = require('puppeteer');
const nodemailer = require('nodemailer');

// 配置邮件发送器
const transporter = nodemailer.createTransport({
service: 'gmail',
auth: {
user: 'your-email@gmail.com',
pass: 'your-password',
},
});

// 定义一个函数用于执行Lighthouse审计并处理结果
async function runAudit(url) {
// 通过Puppeteer启动Chrome
const browser = await puppeteer.launch({ headless: true });
const { port } = new URL(browser.wsEndpoint());

// 使用Lighthouse进行性能审计
const { lhr } = await lighthouse(url, { port });

// 检查性能得分是否低于阈值
if (lhr.categories.performance.score < 0.9) {
// 如果性能低于阈值,发送警告邮件
let mailOptions = {
from: 'your-email@gmail.com',
to: 'admin@example.com',
subject: '网站性能低于阈值',
text: `Lighthouse得分:${lhr.categories.performance.score}`,
};

transporter.sendMail(mailOptions, function(error, info){
if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else {
console.log('Email sent: ' + info.response);
}
});
}

await browser.close();
}

// 使用函数
runAudit('https://example.com');

处理设备、网络等不稳定情况


// 伪代码

// 网络抖动
const { lhr } = await lighthouse(url, {
port,
emulatedFormFactor: 'desktop',
throttling: {
rttMs: 150,
throughputKbps: 1638.4,
cpuSlowdownMultiplier: 4,
requestLatencyMs: 0,
downloadThroughputKbps: 0,
uploadThroughputKbps: 0,
},
});


// 设备
const { lhr } = await lighthouse(url, {
port,
emulatedFormFactor: 'desktop', // 这里可以设定为 'mobile' 或 'desktop'
});


用户登录态问题



也可以让后端同学专门提供一条内网访问的登录态接口环境,仅用于测试环境



const puppeteer = require('puppeteer');
const lighthouse = require('lighthouse');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axios = require('axios');
const { promisify } = require('util');
const { port } = new URL(browser.wsEndpoint());

// promisify fs.writeFile for easier use
const writeFile = promisify(fs.writeFile);

async function runAudit(url, options = { port }) {
// 使用Puppeteer启动Chrome
const browser = await puppeteer.launch();
const page = await browser.newPage();

// 访问登录页面
await page.goto('https://example.com/login');

//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await page.type('#username', 'example_username');
await page.type('#password', 'example_password');

// 提交登录表单
await Promise.all([
page.waitForNavigation(), // 等待页面跳转
page.click('#login-button'), // 点击登录按钮
]);

// 运行Lighthouse
const { lhr } = await lighthouse(url, options);

// 保存审计结果到JSON文件
const resultJson = JSON.stringify(lhr);
await writeFile('lighthouse.json', resultJson);

// 上传JSON文件到服务器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
formData.append('file', fs.createReadStream('lighthouse.json'));

// 上传文件到你的服务器
const res = await axios.post('https://your-server.com/upload', formData, {
headers: formData.getHeaders()
});

console.log('File uploaded successfully');

await browser.close();
}

// 运行函数
runAudit('https://example.com');

总结


性能插件插件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情况,所以,不懂还是来私信问我吧,我同事要请

作者:linwu
来源:juejin.cn/post/7253331974051823675
我吃饭去了,不写了。

收起阅读 »

村镇级别geojson获取方法

web
前言 公司需要开发某个村镇的网格地图,个大搜索引擎找了地图板块都只能到村镇级的,在高德地图上搜索出来只是一个标记并没有详细的网格分布,并使用BigMap等工具尝试也只能到村镇不能到具体下面的网格。下文将介绍一种思路用于获取村镇的geojson。 准备工作 ...
继续阅读 »

前言


公司需要开发某个村镇的网格地图,个大搜索引擎找了地图板块都只能到村镇级的,在高德地图上搜索出来只是一个标记并没有详细的网格分布,并使用BigMap等工具尝试也只能到村镇不能到具体下面的网格。下文将介绍一种思路用于获取村镇的geojson。
1.png


准备工作



  • 需要转换村镇的png/svg图

  • Vector Magin用于将png转换为svg工具

  • Svg2geojson工具,git地址:Svg2geojson

  • geojson添加属性工具:geojson.io(需要T子)

  • geojson压缩工具:mapshaper(需要T子)


整体思路


2.jpeg


PNG转SVG


导入png图片


3.png


配置Vector Magic参数


我这里是一直点击下一步直到出现转换界面,这里也可基于自己的图片配置参数。出现下面界面表示已经转换完成,这里选择Edit Result能够对转换完成的svg进行编辑
image.png


Vector Magic操作



  • Pan(A)移动画布

  • Zap(D)删除某块区域

  • Fill(F)对某块区域进行填充颜色

  • Pencil(X)使用画笔进行绘制

  • Color(C)吸取颜色


操作完成点击Update完成svg更新


保存为svg


image.png



如果有svg图片本步骤可以省略,另外如果是UI出的svg图片注意边与边不能重合,不能到时候只能识别为一块区域



SVG转换为GeoJson


安装工具


npm install svg2geojson


获取村镇经纬度边界


使用BigMap选择对应的村镇,获取边缘四个点的经纬度并记录
uTools_1689736099805.png


编辑svg加入边界经纬度


<MetaInfo xmlns="http://www.prognoz.ru">
<Geo>
<GeoItem
X="0" Y="0"
Latitude="最右边的lat" Longitude="最上边的lng"
/>
<GeoItem
X="1445" Y="1047"
Latitude="最左边的lat" Longitude="最下边的lng"
/>
</Geo>
</MetaInfo>

最终的svg文件如下
image.png


转换svg


svg2geojson canggou.svg


使用geojson.io添加对应的属性


image.png
右边粘贴转换出来的geojson,点击对应的区域即可添加属性


注意事项⚠️



  1. 转换出来的geojson可能复制到geojson.io不能使用,可以先放到mapshaper里面然后导出geojson再使用geojson.io使用。

  2. 部分区域粘连问题(本来是多个区域,编辑时却是同一个区域),需要使用Vector Magin重新编辑下生成出来的svg,注意边界。


最终效果


PS:具体使用geojson需要自己百度下,下面是最终呈现的效果,地图有点丑请忽略还未来得及优化
image.png

收起阅读 »

Java与Go到底差别在哪,谁要被时代抛弃?

在当今软件开发行业中,Java和Go是两个备受瞩目的编程语言。Java作为一门成熟的编程语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开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而Go则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兴编程语言,以其高效、简洁的特性受到了越来越多开发者的青睐。那么,这两种编程语言...
继续阅读 »

在当今软件开发行业中,Java和Go是两个备受瞩目的编程语言。Java作为一门成熟的编程语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开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领域。而Go则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兴编程语言,以其高效、简洁的特性受到了越来越多开发者的青睐。那么,这两种编程语言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又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它们被时代抛弃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Java和Go进行比较,为读者提供参考。


一、语法特性


Java是一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采用强类型、静态类型的语言特性。它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开发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而Go则是一门以并发编程为主要特点的编程语言,采用强类型、静态类型的语言特性。相较于Java,Go的语法更加简洁明了,容易上手。


二、并发编程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应用程序的并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Java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编程语言,在并发编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栈。Java提供了多线程、线程池、锁等机制,可以很好地支持并发编程。而Go则是一门专门为并发编程而设计的编程语言,其内置了goroutine、channel等机制,可以轻松实现高效的并发编程。相比之下,Go在并发编程方面更加优秀。


三、性能表现


性能是衡量一门编程语言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Java作为一门成熟的编程语言,在性能方面表现出色。Java虚拟机(JVM)具有良好的优化机制,可以实现高效的垃圾回收和内存管理。而Go则是一门以高性能为目标而设计的编程语言,其在内存管理和垃圾回收方面也做出了很多优化。相比之下,Go在性能方面略胜一筹。


四、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是衡量一门编程语言是否成熟和受欢迎的重要指标之一。Java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编程语言,在生态支持方面非常强大。Java拥有丰富的类库和框架,可以轻松实现各种功能需求。而Go则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编程语言,在生态支持方面还不如Java成熟。但随着Go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相信它的生态支持也会越来越强大。


五、社区活跃度


社区活跃度也是衡量一门编程语言是否具有前途和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Java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编程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而Go则是一门新兴编程语言,在全球范围内的社区规模还不如Java成熟。但随着Go的不断壮大和应用场景的扩大,相信它的社区活跃度也会逐渐提升。


六、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发展趋势也是考虑一门编程语言是否具有前途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Java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编程语言,在未来仍然会继续保持其广泛应用和强大生态支持的优势。而Go则是一门新兴编程语言,在未来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深入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相信Go在未来会越来越受到开发者们的青睐。


综上所述,Java和Go都是优秀的编程语言,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在选择使用哪种编程语言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来进行权衡和选择。无论是Java还是Go,只要我们能够深入学习和掌握它们,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开发中,都能够取

作者:韩淼燃
来源:juejin.cn/post/7257410685118595128
得良好的效果和成果。

收起阅读 »

适合小公司的自动化部署脚本

背景(偷懒) 在小小的公司里面,挖呀挖呀挖。快挖不动了,一件事重复个5次,还在人肉手工,身体和心理就开始不舒服了,并且违背了个人的座右铭:“偷懒”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每次想要去测试环境验证个新功能,又或者被测试无情的催促着部署新版本后;都需要本地打那个2...
继续阅读 »

背景(偷懒)


在小小的公司里面,挖呀挖呀挖。快挖不动了,一件事重复个5次,还在人肉手工,身体和心理就开始不舒服了,并且违背了个人的座右铭:“偷懒”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每次想要去测试环境验证个新功能,又或者被测试无情的催促着部署新版本后;都需要本地打那个200多M的jar包;以龟速般的每秒几十KB网络,通过ftp上传到服务器;用烂熟透的jps命令查找到进程,kill后,重启服务。


是的,我想偷懒,想从已陷入到手工部署的沼泽地里走出来。如何救赎?


自我救赎之路


我的诉求很简单,想要一款“一键CI/CD的工具”,然后可以继续偷懒。为了省事,我做了以下工作


找了一款停止服务的脚本,并做了小小的优化


首推 陈皮大哥的停服脚本(我在里面加了个sleep 5);脚本见下文。只需要修改 APP_MAINCLASS的变量“XXX-1.0.0.jar”替换为自己jar的名字即可,其它不用动


该脚本主要是通过jps + jar的名字获得进程号,进行kill。( 脚本很简单,注释也很详细,就不展开了,感兴趣可以阅读下,不到5分钟,写过代码的你能看懂的)


把以下脚本保存为stop.sh


#!/bin/bash
# 主类
APP_MAINCLASS="XXX-1.0.0.jar"
# 进程ID
psid=0
# 记录尝试次数
num=0
# 获取进程ID,如果进程不存在则返回0,
# 当然你也可以在启动进程的时候将进程ID写到一个文件中,
# 然后使用的使用读取这个文件即可获取到进程ID
getpid() {
javaps=`jps -l | grep $APP_MAINCLASS`
if [ -n "$javaps" ]; then
psid=`echo $javaps | awk '{print $1}'`
else
psid=0
fi
}
stop() {
getpid
num=`expr $num + 1`
if [ $psid -ne 0 ]; then
# 重试次数小于3次则继续尝试停止服务
if [ "$num" -le 3 ];then
echo "attempt to kill... num:$num"
kill $psid
sleep 5
else
# 重试次数大于3次,则强制停止
echo "force kill..."
kill -9 $psid
fi
# 检查上述命令执行是否成功
if [ $? -eq 0 ]; then
echo "Shutdown success..."
else
echo "Shutdown failed..."
fi
# 重新获取进程ID,如果还存在则重试停止
getpid
if [ $psid -ne 0 ]; then
echo "getpid... num:$psid"
stop
fi
else
echo "App is not running"
fi
}
stop

编写2行的shell 启动脚本


修改脚本中的XXX-1.0.0.jar为你自己的jar名称即可。保存脚本内容为start.sh。jvm参数可自行修改


basepath=$(cd `dirname $0`; pwd)
nohup java -server -Xmx2g -Xms2g -Xmn1024m -XX:PermSize=128m -Xss256k -XX:+DisableExplicitGC -XX:+UseParNewGC -XX:-UseAdaptiveSizePolicy -XX:+UseConcMarkSweepGC -XX:+CMSParallelRemarkEnabled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 -XX:LargePageSizeInBytes=128m -XX:+UseFastAccessorMethods -XX:+UseCMSInitiatingOccupancyOnly -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70 -XX:+HeapDumpOnOutOfMemoryError -XX:+PrintGCDetails -Xloggc:logs/gc.log -XX:+PrintGCDateStamps -XX:+PrintGCTimeStamps -XX:HeapDumpPath=logs/dump.hprof -XX:ParallelGCThreads=4 -jar $basepath/XXX-1.0.0.jar &>nohup.log &

复用之前jenkins,自己写部署脚本


脚本一定要放到 Post Steps里


1689757456174.png


9行脚本,主要干了几件事:



  • 备份正在运行的jar包;(万一有啥情况,还可以快速回滚)

  • 把jenkins上打好的包,复制到目标服务上

  • 执行停服脚本

  • 执行启动服务脚本


脚本见下文:


ssh -Tq $IP << EOF 
source /etc/profile
#进入应用部署目录
cd /data/app/test
##备份时间戳
DATE=`date +%Y-%m-%d_%H-%M-%S`
#删除备份jar包
rm -rf /data/app/test/xxx-1.0.0.jar.bak*
#备份历史jar包
mv /data/app/test/xxx-1.0.0.jar /data/app/test/xxx-1.0.0.jar.bak$DATE
#从jenkins上拉取最新jar包
scp root@$jenkisIP:/data/jenkins/workspace/test/target/XXX-1.0.0.jar /data/app/test
# 执行停止应用脚本
sh /data/app/test/stop.sh
#执行重启脚本
sh /data/app/test/start.sh
exit
EOF

注:



  • $IP 是部署服务器ip,$jenkisIP 是jenkins所在的服务器ip。 在部署前请设置jenkins服务器和部署服务器之间ssh免密登录

  • /data/app/test 是部署jar包存放路径

  • stop.sh 是上文的停止脚本

  • start.sh 是上文的启动脚本


总结


如果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本地打包,忍受不了上传jar包的龟速网络,人肉停服和启动服务。请尝试下这款自动部署化脚本。小小的投入,带来大大的回报。


原创不易,请 点赞,留言,关注,转载 4暴击^^


参考资料:

xie.infoq.cn/article/52c…
Linux ----如何使用 kill 命令优雅停止 Java 服务

blog.csdn.net/m0_46897923…

作者:程序员猪佩琪
来源:juejin.cn/post/7257440759569055802
--ssh免密登录

收起阅读 »

来字节的第一年,我都做了些啥?有后悔过吗?

选择字节是一股脑的冲动。 和大多数热血沸腾的应届生一样,在众多offer中被字节高薪资、大平台和各种优厚福利所吸引,加上迫切摆脱学校桎梏到社会闯一闯的豪迈心态作祟。吭哧吭哧就背着行李箱赴京开始漫长的北漂生活。 各种不舒适 初到字节举手投足都是仓皇无措的。 时...
继续阅读 »

选择字节是一股脑的冲动。


和大多数热血沸腾的应届生一样,在众多offer中被字节高薪资、大平台和各种优厚福利所吸引,加上迫切摆脱学校桎梏到社会闯一闯的豪迈心态作祟。吭哧吭哧就背着行李箱赴京开始漫长的北漂生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各种不舒适


初到字节举手投足都是仓皇无措的。


时不时的拉群沟通让社交恐惧的我几近崩溃,短短两周后的技术分享让零基础的我一脸懵逼。启程的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就被大公司高速运转的节奏吓得连连败退。


字节跳动带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各种不舒适。但我也清楚,这些所谓的不舒适,也只是长期处于安逸学生期留下的诟病,与其选择每天上班如同上刑场般痛不欲生,不妨换个心态,


把工作作为最好的练习场所


边学边干,在工作中抓住一切可以练习的机会, 哪怕是只是会议上的每一次主动发言,所解决的每一个小bug,都去用心做好,并仔细复盘。


我开始在拉群沟通前把每一次讨论的context理清,并把自己的疑问与希望了解到的点一一列出,并拟写草稿,会议后会去听自己发言录像,听听看自己的表达是否足够清晰,并整理出精简的语言框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高效沟通方式;我开始在日常工作结束后熬到深夜阅读工程源码,整理学习脑图,沉淀技术文档,保持技术高强度输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图是整理的学习笔记,右图是技术分享时写的文档,写了整整1w+字,比写论文还刻苦)


两周后,我圆满完成了组内技术分享,有条有理地回答了同事们提出的问题。当我走出会议室后,一股暖流充满了整个胸腔,眼眶也略带酸涩。


那一刻我是多么自豪。


开始去思考自己的角色…


经历初次考验,我开始被安排做组内一些项目。刚开始做的都是边边角角的事情,基本哪里有砖哪里搬。至于搬这块砖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我却从来没有想过。


“只见冰川一角,不见冰川全貌”成为我入职初期一段时间以来保持的状态。不过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太久,我mentor就跟我说,


“要多去思考事情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并且要去主动成为一件事的Owner。”


Owner,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就像一个衡量的标尺,硬生生地扎在心底。于是,我开始思考,怎么样才算得上一个Owner?老实说,做一个默默搬砖的码农未尝不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亦步亦趋跟着团队节奏前进。然而比起这样的角色,我更倾向于去推动,甚至去发起一件事。多一份全身心的投入与责任感。


在做完事情的时候,再多想一些,做完就可以了吗?我还能做些什么来给团队带来一些帮助呢?


这些问题刚开始可能很难得出答案,但是我可以去模仿和请教,因为在字节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这种思考事情的方式也给了我一些启发,当你不知道自己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或者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提升空间的时候,就去看那些比你更厉害的人,观察别人怎么做事,倾听别人的观点,多给自己一些外部视角的比较与启发,就能够弥补自己思维上的不足并慢慢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成为一名Owner


重新定位自己角色后,我开始主动去留意团队内的声音。因为我所在的部门是视频通话业务,常常注意到研发同学在查bug时会去抱怨在一次通话结束后,通话过程中所有信息就丢失了,对于一些偶现的问题,很难去复现错误的现场。于是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能够去开发一个小助手,能够做到将通话中产生的即时信息沉淀下来,就像打印出一张快照,使研发通过这张快照能够清晰还原现场所有数据和信息。


说干就干,结果真的捣鼓出了一个通话小助手,并主动组织了一个技术分享会介绍它的使用方式和技术方案。


分享会结束后,mentor对小助手的思想和前景颇为赞许,给我提了很多宝贵建议和持续迭代的方向;并且夸我这件事做的不错,鼓励我去cover更多的事情。


“你现在就是小助手的Owner啦” ,mentor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


相隔于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我现在已经慢慢理解了Owner这个词背后所包含的分量。我也开始知道,一件事情能做成什么样,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别人对你的预期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你的身份决定了预期的下限,但天花板是你自己去争取。因为工作/职场并不是做客观题,总会有标准答案,而更像是在去创作,可能性是由你去探索的,你愿意花更多的心思去雕刻去打磨,那你的作品会越来越出色;如果你甘愿写平淡乏味的文字,那这个作品也仅仅只能达到完成的程度而已。


最后回答一下,有后悔过这个决定吗?


没有。相反,来字节可能是我目前二十多年来做出过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字节实在是一个可以快速成长的绝佳平台,扁平化管理和数不清的机会让作为实习生的我实现了“做一番大事”的梦想,身边无数优秀的同事让刚步入职场的我不断向前不断拔高。我发自内心热爱并全身心投入自己想要做的事,并在一件件事中塑造自己。


这篇文章,其实只是我入职一年来的思考和探索。我并不是什么职场达人,技术高管,能够给年少有为的大家指明正道之光;只能将刚刚步入职场从懵懂到适应到热爱的自己真实地展示给大家,文章里可能还有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也请大家包涵与指正。


当然,如果这篇文章能够给刚入职或即将入职的你带来一些共鸣或帮助,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最后,我想在文末和各位刚刚入职的小白们说一句,


可能初入社会会让你们感受到茫然与无助,因为小学到高校的教育是系统性地输入一些知识给我们,会有老师带着我们去吃透课本,吸收知识,即使你不想学习,也会有考试的压力倒逼你去学习。但离开校园这边土壤,并没有人规定了一个人的成长路径是如何,没有人给你方向,也没有人规定你成长的方向。读书、沟通、工作等等,都是你成长的机会;当然,你什么都不做也没关系。


因为成长并不是别人给予自己的任务,而是自发性的行为。


我们在每一天的得失中不断塑造自己,可能是最初理想中光鲜亮丽的自己,也可能是被现实打磨摧残不堪的自己。


时间和未来会告诉你,你现在的拼搏和努力值不值得。


感谢字节跳动,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所有人,也感谢屏幕后的你认真看完这篇文章,希望我们能在下一个高处相遇。加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收起阅读 »

我终于成功登上了JS 框架榜单,并且仅落后于 React 4 名!

web
前言 如期而至,我独立开发的 JavaScript 框架 Strve.js 迎来了一个大版本5.6.2。此次版本距离上次大版本发布已经接近半年之多,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发布新的大版本呢?主要是研究 Strve.js 如何支持单文件组件,使代码智能提示、代码格式...
继续阅读 »

前言


如期而至,我独立开发的 JavaScript 框架 Strve.js 迎来了一个大版本5.6.2。此次版本距离上次大版本发布已经接近半年之多,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发布新的大版本呢?主要是研究 Strve.js 如何支持单文件组件,使代码智能提示、代码格式化方面更加友好。之前也发布了 Strve SFC,但是由于其语法规则的繁琐以及是在运行时编译的种种原因,我果断放弃了这个方案的继续研究。而这次的版本5.6.2成功解决了代码智能提示、代码格式化方面友好的问题,另外还增加了很多锦上添花的特性,这些都归功于我们这次版本成功支持JSX语法。熟悉React的朋友知道,JSX语法非常灵活。 而 Strve.js 一大特性也就是灵活操作代码块,这里的代码块我们可以理解成函数,而JSX语法在一定场景下也恰恰满足了我们这种需求。


那么,我们如何在 Strve 项目中使用JSX语法呢?我们在Strve项目构建工具 CreateStrveApp 预置了模版,你可以选择 strve-jsx 或者 strve-jsx-apps 模版即可。我们使用 CreateStrveApp 搭建完 Strve 项目会发现,同时安装了babelPluginStrvebabelPluginJsxToStrve,这是因为我们需要使用 babelPluginJsxToStrve 将 JSX 转换为标签模版,之后再使用babelPluginStrve 将标签模版转换为 Virtual DOM,进而实现差异化更新视图。


尝试


我既然发布出了一个大版本,并且个人还算比较满意。那么下一步我如何推广它呢?毕竟毛遂自荐有时候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打算通过js-framework-benchmark 这个项目评估下性能。


js-framework-benchmark 是什么?我们这里就简单介绍下 js-framework-benchmark,它是一个用于比较 JavaScript 框架性能的项目。它旨在通过执行一系列基准测试来评估不同框架在各种场景下的性能表现。这些基准测试包括渲染大量数据、更新数据、处理复杂的 UI 组件等。通过运行这些基准测试,可以比较不同框架在各种方面的性能优劣,并帮助开发人员选择最适合其需求的框架。js-framework-benchmark 项目提供了一个包含多个流行 JavaScript 框架的基准测试套件。这些框架包括 Angular、React、Vue.js、Ember.js 等。每个框架都会在相同的测试场景下运行,然后记录下执行时间和内存使用情况等性能指标。通过比较这些指标,可以得出不同框架的性能差异。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帮助开发人员了解不同 JavaScript 框架的性能特点,以便在选择框架时能够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同时,它也可以促进框架开发者之间的竞争,推动框架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那么,我们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去运行下这个项目。


测试


我们进入js-framework-benchmark Github主页,然后 clone 下这个项目。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krausest/js-framework-benchmark.git

然后,我们 clone 到本地之后,打开 README.md 文件找到如何评估框架。大体浏览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通过使用自己的框架完成js-framework-benchmark规定的练习项目。


01.png


那么,我们就照着其他框架已经开发完成的示例进行开发吧!在开发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js-framework-benchmark 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keyed,另一种是non-keyed。在 js-framework-benchmark 中,"keyed" 模式是指通过给数据项分配一个唯一标识符作为 "key" 属性,从而实现数据项与 DOM 节点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当数据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 DOM 节点也会相应更新。而 "non-keyed" 模式是指当数据项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修改之前与其他数据项关联的 DOM 节点。因为 Strve 暂时没有类似唯一标识符这种特性,所以我们选择non-keyed模式。


我们打开项目下/frameworks/non-keyed文件夹,找一个案例框架看一下它们开发的项目,我们选择 Vue 吧!
我们根据它开发的样例迁移到自己的框架中去。为了测试新版本,我们将使用JSX语法进行开发。


import { createApp, setData } from "strve-js";
import { buildData } from "./data.js";

let selected = undefined;
let rows = [];

function setRows(update = rows.slice()) {
setData(
() => {
rows = update;
},
{
name: TbodyComponent,
}
);
}

function add() {
const data = rows.concat(buildData(1000));
setData(
() => {
rows = data;
},
{
name: TbodyComponent,
}
);
}

function remove(id) {
rows.splice(
rows.findIndex((d) => d.id === id),
1
);
setRows();
}

function select(id) {
setData(
() => {
selected = +id;
},
{
name: TbodyComponent,
}
);
}

function run() {
setRows(buildData());
selected = undefined;
}

function update() {
for (let i = 0; i < rows.length; i += 10) {
rows[i].label += " !!!";
}
setRows();
}

function runLots() {
setRows(buildData(10000));
selected = undefined;
}

function clear() {
setRows([]);
selected = undefined;
}

function swapRows() {
if (rows.length > 998) {
const d1 = rows[1];
const d998 = rows[998];
rows[1] = d998;
rows[998] = d1;
setRows();
}
}

function TbodyComponent() {
return (
<tbody $key>
{rows.map((item) => (
<tr
class={item.id === selected ? "danger" : ""}
data-label={item.label}
$key
>

<td class="col-md-1" $key>
{item.id}
</td>
<td class="col-md-4">
<a onClick={() => select(item.id)} $key>
{item.label}
</a>
</td>
<td class="col-md-1">
<a onClick={() => remove(item.id)} $key>
<span
class="glyphicon glyphicon-remove"
aria-hidden="true"
>
</span>
</a>
</td>
<td class="col-md-6"></td>
</tr>
))}
</tbody>

);
}

function MainBody() {
return (
<>
<div class="jumbotron">
<div class="row">
<div class="col-md-6">
<h1>Strve-non-keyed</h1>
</div>
<div class="col-md-6">
<div class="row">
<div class="col-sm-6 smallpad">
<button
type="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btn-block"
id="run"
onClick={run}
>

Create 1,000 rows
</button>
</div>
<div class="col-sm-6 smallpad">
<button
type="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btn-block"
id="runlots"
onClick={runLots}
>

Create 10,000 rows
</button>
</div>
<div class="col-sm-6 smallpad">
<button
type="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btn-block"
id="add"
onClick={add}
>

Append 1,000 rows
</button>
</div>
<div class="col-sm-6 smallpad">
<button
type="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btn-block"
id="update"
onClick={update}
>

Update every 10th row
</button>
</div>
<div class="col-sm-6 smallpad">
<button
type="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btn-block"
id="clear"
onClick={clear}
>

Clear
</button>
</div>
<div class="col-sm-6 smallpad">
<button
type="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 btn-block"
id="swaprows"
onClick={swapRows}
>

Swap Rows
</button>
</div>
</div>
</div>
</div>
</div>
<table class="table table-hover table-striped test-data">
<component $name={TbodyComponent.name}>{TbodyComponent()}</component>
</table>
<span
class="preloadicon glyphicon glyphicon-remove"
aria-hidden="true"
>
</span>
</>

);
}

createApp(() => MainBody()).mount("#main");


其实,我们虽然使用了JSX语法,但是你会发现有很多特性并不与JSX语法真正相同,比如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class 去表示样式类名属性,而不能使用 className 表示。


评估案例项目开发完成了,我们下一步就要测试一下项目是否符合评估标准。


npm run bench non-keyed/strve

02.gif


测试标准包括:




  • create rows:创建行,页面加载后创建 1000 行的持续时间(无预热)




  • replace all rows:替换所有行,替换表中所有 1000 行所需的时间(5 次预热循环)。该指标最大的价值就是了解当页面上的大部分内容发生变化时库的执行方式。




  • partial update:部分更新,对于具有 10000 行的表,每 10 行更新一次文本(进行 5 次预热循环)。该指标是动画性能和深层嵌套数据结构开销等方面的最佳指标。




  • select row:选择行,在单击行时高亮显示该行所需的时间(进行 5 次预热循环)。




  • swap rows:交换行,在包含 1000 行的表中交换 2 行的时间(进行 5 次预热迭代)。




  • remove row:删除行,在包含 1,000 行的表格上移除一行所需的时间(有 5 次预热迭代),该指标可能变化最少,因为它比库的任何开销更多地测试浏览器布局变化(因为所有行向上移动)。




  • create many rows:创建多行,创建 10000 行所需的时间(没有预热),该指标更容易受到内存开销的影响,并且对于效率较低的库来说,扩展性会更差。




  • append rows to large table:追加行到大型表格,在包含 10000 行的表格上添加 1000 行所需的时间(没有预热)。




  • clear rows:清空行,清空包含 10000 行的表格所需的时间(没有预热),该指标说明了库清理代码的成本,内存使用对这个指标的影响很大,因为浏览器需要更多的 GC。




最终,Strve 顶住了压力,通过了测试。


03.gif


看到了successful run之后,觉得特别开心!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事物都难以代替的。


跑分


我们既然通过了测试,那么下一步我们将与前端两大框架Vue、React进行比较跑分,我们先在我自己本地环境上跑一下,看一下效果。


性能测试基准分为三类:



  • 持续时间

  • 启动指标

  • 内存分配


持续时间


04.png


启动指标


05.png


内存分配


06.png


总体而言,我感觉还不错,毕竟跟两个大哥在比较。到这里我还是觉得不够,跟其他框架比比呢!


提交


只要框架通过了测试,并且按照提交PR的规定提交,是可以被选录到 js-framework-benchmark 中去的。


好,那我们就去试试!


07.png


又一个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提交的PR被作者合并了!


成绩单


我迫不及待的去榜单上看下我的排名,会不会垫底啊!


因为浏览器版本发布的时差问题,暂时 Official results ( 官方结果 ) 还没有发布最新结果,我们可以先来 Snapshot of the results ( 快照结果 ) 中查看。


我们打开下方网址就可以看到JS框架的最新榜单了。


https://krausest.github.io/js-framework-benchmark/current.html

我们在持续时间这个类别下从后往前找,目前63个框架我居然排名 50 名,并且大名鼎鼎的 React 排名45名。


08.png


我们先不激动,我们再看下启动指标类别。Strve 平均分数是1.04,我看了看好几个框架分数是1.04。Strve 可以排到前8名。


09.png


我们再稳一下,继续看内存分配这个类别。Strve 平均分数是1.40,Strve 可以排到前12名。


10.png


意义


js-framework-benchmark 的测试结果是相对准确的,因为它是针对同样的测试样本和基准测试情境进行比较,可以提供框架之间的相对性能比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测试结果也只是反映了测试条件下的性能表现。框架实际的性能可能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此外,js-framework-benchmark 测试结果也不应该成为选择框架的唯一指标。在选择框架时,还需要考虑框架的生态、开发效率、易用性等多方面因素,而不仅仅是性能表现。


虽然,Strve 跟 React 比较是有点招黑,但是不妨这样想,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望得更远!


Strve 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入选JS框架榜单使我更加明确了方向。我觉得做自己喜欢做得事情,这样才会有意义!


加油


Strve 要继续维护下去,我也会不断学习,继续精进。



Strve 源码仓库:github.com/maomincodin…




Strve 中文文档:maomincoding.gitee.io/strve-doc-z…



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大家觉得Strve不错,麻烦帮我点下Star吧!


作者:前端历劫之路
来源:juejin.cn/post/7256250499280158776
收起阅读 »

一个小公司的技术开发心酸事

背景 长话短说,就是在2022年6月的时候加入了一家很小创业公司。老板不太懂技术,也不太懂管理,靠着一腔热血加上对实体运输行业的了解,加上盲目的自信,贸然开始创业,后期经营困难,最终散伙。 自己当时也是不察,贸然加入,后边公司经营困难,连最后几个月的工资都没给...
继续阅读 »

背景


长话短说,就是在2022年6月的时候加入了一家很小创业公司。老板不太懂技术,也不太懂管理,靠着一腔热血加上对实体运输行业的了解,加上盲目的自信,贸然开始创业,后期经营困难,最终散伙。


自己当时也是不察,贸然加入,后边公司经营困难,连最后几个月的工资都没给发。


当时老板的要求就是尽力降低人力成本,尽快的开发出来App(Android+IOS),老板需要尽快的运营起来。


初期的技术选型


当时就自己加上一个刚毕业的纯前端开发以及一个前面招聘的ui,连个人事、测试都没有。


结合公司的需求与自己的技术经验(主要是前端和nodejs的经验),选择使用如下的方案:



  1. 使用uni-app进行App的开发,兼容多端,也可以为以后开发小程序什么的做方案预留,主要考虑到的点是比较快,先要解决有和无的问题;

  2. 使用egg.js + MySQL来开发后端,开发速度会快一点,行业比较小众,不太可能会遇到一些较大的性能问题,暂时看也是够用了的,后期过渡到midway.js也方便;

  3. 使用antd-vue开发运营后台,主要考虑到与uni-app技术栈的统一,节省转换成本;


也就是初期选择使用egg.js + MySQL + uni-app + antd-vue,来开发两个App和一个运营后台,快速解决0到1的问题。


关于App开发技术方案的选择


App的开发方案有很多,比如纯原生、flutter、uniapp、react-native/taro等,这里就当是的情况做一下选择。



  1. IOS与Android纯原生开发方案,需要新招人,两端同时开发,两端分别测试,这个资金及时间成本老板是不能接受的;

  2. flutter,这个要么自己从头开始学习,要么招人,相对于纯原生的方案好一点,但是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3. react-native/taro与uni-app是比较类似的选择,不过考虑到熟练程度、难易程度以及开发效率,最终还是选择了uni-app。


为什么选择egg.js做后端


很多时候方案的选择并不能只从技术方面考虑,当是只能选择成本最低的,当时的情况是egg.js完全能满足。



  1. 使用一些成熟的后端开发方案,如Java、、php、go之类的应该是比较好的技术方案,但对于老板来说不是好的经济方案;

  2. egg.js开发比较简单、快捷,个人也比较熟悉,对于新成员的学习成本也很低,对于JS有一定水平的也能很快掌握egg.js后端的开发


中间的各种折腾


前期开发还算顺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开发、测试、上线。但是,老板并没有如前面说的,很快运营,很快就盈利,运营的开展非常缓慢。中间还经历了各种折腾的事情。



  1. 老板运营遇到困难,就到处找一些专家(基本跟我们这事情没半毛钱关系的专家),不断的提一些业务和ui上的意见,不断的修改;

  2. 期间新来的产品还要全部推翻原有设计,重新开发;

  3. 还有个兼职的领导非要说要招聘原生开发和Java开发重新进行开发,问为什么,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也是道听途说。


反正就是不断提出要修改产品、设计、和代码。中间经过不断的讨论,摆出自己的意见,好在最终技术方案没修改,前期的工作成果还在。后边加了一些新的需求:系统升级1.1、ui升级2.0、开发小程序版本、开发新的配套系统(小程序版本)以及开发相关的后台、添加即时通信服务、以及各种小的功能开发与升级;


中间老板要加快进度了就让招人,然后又无缘无故的要开人,就让人很无奈。最大的运营问题,始终没什么进展,明显的问题并不在产品这块,但是在这里不断的折腾这群开发,也真是难受。


明明你已经很努力的协调各种事情、站在公司的角度考虑、努力写代码,却仍然无济于事。


后期技术方案的调整



  1. 后期调整了App的打包方案;

  2. 在新的配套系统中,使用midway.js来开发新的业务,这都是基于前面的egg.js的团队掌握程度,为了后续的开发规范,做此升级;

  3. 内网管理公用npm包,开发业务组件库;

  4. 规范代码、规范开发流程;


人员招聘,团队的管理


人员招聘


如下是对于当时的人员招聘的一些感受:



  1. 小公司的人员招聘是相对比较难的,特别是还给不了多少钱的;

  2. 好在我们选择的技术方案,只要对于JS掌握的比较好就可以了,前后端都要开发一点,也方便人员工作调整,避免开发资源的浪费。


团队管理


对于小团队的管理的一些个人理解:



  1. 小公司刚起步,就应该实事求是,以业务为导向;

  2. 小公司最好采取全栈的开发方式,避免任务的不协调,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

  3. 设置推荐的代码规范,参照大家日常的代码习惯来制定,目标就是让大家的代码相对规范;

  4. 要求按照规范的流程设计与开发、避免一些流程的问题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公司的损失;

    1. 如按照常规的业务开发流程,产品评估 => 任务分配 => 技术评估 => 开发 => 测试 => cr => 上线 => 线上问题跟踪处理;



  5. 行之有效可量化的考核规范,如开发任务的截止日期完成、核心流程开发文档的书写、是否有线上bug、严谨手动修改数据库等;

  6. 鼓励分享,相互学习,一段工作经历总要有所提升,有所收获才是有意义的;

  7. 及时沟通反馈、团队成员的个人想法、掌握开发进度、工作难点等;


最后总结及选择创业公司避坑建议!important



  1. 选择创业公司,一定要确认老板是一个靠谱的人,别是一个总是画饼的油腻老司机,或者一个优柔寡断,没有主见的人,这样的情况下,大概率事情是干不成的;

    1. 老板靠谱,即使当前的项目搞不成,也可能未来在别的地方做出一番事情;



  2. 初了上边这个,最核心的就是,怎么样赚钱,现在这种融资环境,如果自己不能赚钱,大概率是活不下去的@自己;

  3. 抓住核心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业务永远是最重要的。至于说选择的开发技术、代码规范等等这些都可以往后放;

  4. 对上要及时反馈自己的工作进度,保持好沟通,老板总是站在更高一层考虑问题,肯定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别总自以为什么什么的;

  5. 每段经历最好都能有所收获,人生的每一步都有意义。


以上只是个人见解,请指教

作者:qiuwww
来源:juejin.cn/post/7257085326471512119

收起阅读 »